顾永林之家乡印记:小茄子,老英雄
2021-02-09 10:51: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顾永林  
1
听新闻

  老朋友庾康在老乡群里推送一则视频新闻,题为《一对志愿军耄耋伉俪的心声》,展示了两位抗美援朝老战士对往事的回忆,其中特别提到这对耄耋伉俪当年慷慨赴死的决心与勇气。

  庾康转发的新闻短片里所提到的准备“牺牲”,我是绝对相信的。人在某种氛围影响下,血是会热的,不用他人欺骗鼓动……

  报道中两位精神矍铄的志愿军老兵形象当即让我想起了另一位志愿军老战士——老家村里的“小茄子”。

  “小茄子”是村里的一位普通老人,普通到就像邻家的老伯伯、老爷爷,除了家人和乡村干部,知道他参加过抗美援朝的人不多。

  至于他为何被叫做“小茄子”,我一直没有弄明白。反正在我老家,早先年代,受文化与认知的局限,民间常以乳名或绰号辨识称呼他人,类似“桥头阿二”、“哑子阿叔”、“木墩头”、“杀猪徒”这样的称谓层出不穷,而以“茄子”乳名替代大名的也比比皆是。“茄子”多了,重名在所难免,为了区分,就加上老、大、小或阿大、阿二之类的前后缀。

  认识“小茄子”的时候,我还是个小男孩,对方则已人到中年。怎么认识的,已然记不起来了。其实,所谓的认识,不过是知道有这个人而已,就像知道村里其他无关紧要的男男女女一样。

  那时的村叫大队,一个大队由几个生产小队组成,我们大队不大,只有七个生产队,我在一队,“小茄子”三队,两队之间隔着一个不大的水面——荷花荡。荷花荡呈长方形,东西走向,一队在荡南,三队在荡北。我没有荷花荡的长宽数据,仅凭目测,我家与“小茄子”家的直线距离不会超过两百米。因为地域面积不大,社员人数有限,彼此相识或者听说也就不足为奇了 。

  人民公社年代有一个妇孺皆知的政策,叫做“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指的是生产资料归公社、大队、小队三级所有,劳动生产及行政管理也以小队为基础,各小队之间交往不多,更何况,当年的“小茄子”是个彻头彻尾的贫下中农,我则还是一个在读的小学生,彼此难有更多交集。

  那个年代的农村,老百姓日子都不好过,“小茄子”也是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十分清贫,但他从不叫苦叫累,也不摆功邀赏,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有一副古道热肠,待人诚恳热心,又好打抱不平,善做民间纠纷调解,四乡八邻,口碑不错。

  假如说,后来我没有负笈远学,或许能对“小茄子”有更多的了解,但当这种假设只是一种假设的时候,我头脑中的“小茄子”印象就一直停留在那个早已模糊了的状态,毕竟,我外出读书工作已近四十年。

  正因如此,四年前的春节某日,当我在村里随意溜达间走到他家门口时,只依稀觉得这位老人有些面熟,却不知其姓甚名谁,倒是他,面对突然串出的生面孔,笑问客从何处来。闻听我提到先父名姓后,他颇有些激动地招呼我留步,并大声告诉我,彼我两家先前还是亲眷。

  大概知道眼下的我算个知书达理的人,寒暄过后,老人从他那张坐早已旧了的竹凳上站了起来,一本正经地对我说,他乳名叫“小茄子”,大名钱海桥,年纪92(虚岁),一直跟着大儿子过,现在生活不错,政府每月还给两千块补贴,自己很满足,很感谢政府。

  见我面露不惑,他马上补充道:“我是志愿军老兵!”就这一句,不禁让我对他肃然起敬,还意外领略了本村曾有过的光荣历史——1951年,年龄已不小的“小茄子”与村里其他六位青年一起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因为没有文化,一直在北朝鲜开山架桥,做个不停。”他还说,当年一起参军的只剩他和另一位同姓战友了。

  遗憾的是,那天的交流有些简短。别过“小茄子”后,我又到别处转悠一圈,返回途中,在村里另一处弄堂口再次遇见这位老人,只见他拄着拐棍颤巍巍地走着,我不忍再次打搅,远远地拍了一张照片就交身而过。

  事后,我将那日在村子里的见闻整理出来,以“那桥、那人、那房”为题,编为我的《家乡印记》之二,并于2017年3月3日推送至我个人的微信公众号,有关“小茄子”的情节只占很小一个部分,但我从此有了有个心愿——日后择时再访“小茄子”!

  日子常在不经意间流逝,再访“小茄子”的时机一延再延。去年春节回老家过年期间,我依旧独自带着相机在村里转悠,到得荡北,镜头里再次出现“小茄子”的形象——午后阳光下,一座旧房前,“小茄子”独自一人坐在一块木板上晒太阳。只见他头戴一顶海勃龙帽子,上着一件灰色棉衣,下穿一条黑色灯芯绒裤子,脚蹬一双咖啡色棉鞋,整体打扮干净整洁。

  正是全民防疫的要紧关头,整个溜达期间,我始终自觉与他人保持足够距离,就算见到“小茄子”,也只用长焦镜头隔空定格一个瞬间。

  离开家乡时间久了,路上遇到的年轻人多已不相识了,而类似“小茄子”这样的老人则是“见一面是一面”了,因而内心一直想找个机会认认真真地采访一下“小茄子”,请他谈谈当年抗美援朝的故事,谈谈村里其他几位志愿军老战士的故事。我奢想着这个愿望总有实现的一天,就像奢想着实现人生的其他诸多愿望一样。

  所谓“奢望”,是因为时常隐约感知,再访“小茄子”的愿望或许再难实现,也因如此,当看到记者王瑾的那片通讯稿件时,我内心突然就有了一丝紧张感,担心我的这位候访对象不会像我拖沓采访一样拖沓自己的生命。

  当这样的紧张感积聚到难以释放时,昨日我终于拿起手机,给远在老家的一位表弟打了个电话,开门见山打听“小茄子”的近况。

  让我担心又自责的事实还是发生了——我一直想再访的志愿军老战士钱海桥同志已于2020年暑期安详离世。

  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我竟无法从微信QQ等渠道获悉这位志愿军老战士离世的消息。说到底,还是“小茄子”太普通了,他以普通的方式来到这个世上,以普通的方式长大成人,以普通的方式参军赴朝,以普通的方式复员务农,以普通的方式结婚生子,以普通的方式渐渐老去,直到生命终了。

  不过,这位普通到连大名都很少使用的志愿军老战士却是一位值得敬重与怀念的可贵老人,为国家、为社会、为集体、为家庭,他默默奋斗了一辈子,奉献很多,索取很少,快乐很多,抱怨很少,坚韧、低调、乐观、豁达,是他鲜明的个性特征,一生平凡,却不无伟大,从不张扬,却自带光芒。

  行文至此,除了深深的自责,还要补上一句迟发的心声:“小茄子,老英雄,一路走好!”

标签:茄子;志愿军;战士
责编:杨春源 王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