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泉广韵·张广明中国画习作展”在宁开幕
工科教授跨界画画演绎“故事的力量”
2023-06-11 21:08: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姬传涛 杨爽  
1
听新闻


工科教授跨界画画演绎“故事的力量”

“明泉广韵·张广明中国画习作展”在宁开幕

  翰墨留香韵,丹青寄真情。6月10日,由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南京工业大学指导,江南时报社主办的“明泉广韵·张广明中国画习作展”在新华全媒体艺术馆开幕,吸引来自省内外200余位观众参加。启动仪式上,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新华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双传学,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芮鸿岩,南京工业大学校长蒋军成,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袁靖宇,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江苏省中国画学会会长高云,南京工业大学研工部部长张广明等领导共同揭幕并合影留念。

  “今年高考作文题目是‘故事的力量’,励志的故事不仅仅属于年轻人,大学教授中也有不为人知的励志故事,今天的故事题目是‘二级教授张广明跨界画国画’。本次,我们共同见证张广明教授续写‘跨界’的优秀新篇章。”上午10时,在江南时报社社长、总编辑,新华文投总经理管云林主持下,启动仪式正式拉开帷幕。

  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芮鸿岩在致辞中表示,张广明的中国画作品给大家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展现了一位“工科男”在教学科研之外的别样风采。他认为,本次作品展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一次生动实践,是彰显工科院校以美育人的一次生动展现,是实现科学与艺术跨界融合的一次生动探索。“我们全力支持广明教授举办个人画展,就是希望能够影响和带动更多老师把自己的艺术天赋融入到学校的人才培养之中,让学生懂得学习美、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

  新华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双传学向张广明表示祝贺,他的艺术历程让人看见了一位工科专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看见了一位艺术工匠坚定文化自信、担当时代使命的自觉。作为一张具有85年光荣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党报,《新华日报》始终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致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双传学表示:“我们将主动肩负起党媒的使命担当,和社会各界广泛合作,努力打造广大文艺界朋友的交流乐园、艺术花园、精神家园,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更好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先行区建设,在创造强国利民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道路上镌刻鲜明‘新华印记’。”

  “广明的青绿山水画属于新金陵画派,但其清新自然、冲淡平和的风格,又承袭了里下河文化的谱系和基因。”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袁靖宇认为,张广明是“科学家中的艺术家、艺术家中的科学家”,同时,他代表高教管理战线致敬南京工业大学,代表乡友祝福里下河地区的文脉昌盛。“广明以及更多乡友的艺术成就让我确信:里下河的文化艺术青蓝相继、薪火相传、源远流长。”

  “科学家以理性思维思考世界,艺术家以感性视角观察生活,在今天的展览作品中,我看到这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常务副院长崔进在致辞中对张广明将科学与艺术的融合表示肯定,并对其作品称赞道:“张老师在艺术创作上自学成才,我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金陵画派对他的深刻影响。”

  “说起书画,缘起于儿时的梦想,得益于南工大的栽培,成就于领导和朋辈们的悉心指导。”从儿时参与毛笔制作加工、观摩书法碑帖,受到家庭浓郁的传统艺术熏陶;到工作后研阅各种书评画论,兼收并蓄,探求中国画思想资源宝库;再到请教名师大家、勤于书画实践、创作优秀作品,张广明回忆了自己与书画结下的“不解之缘”,以“心随画理,音传画外”形容自己的艺术追求。他表示,未来将发挥特长,以“好”为标准,走集成创新之路,融通科学之美与艺术之美,奉献更多“大美无言”的优秀作品。

  记者了解到,本次展览共展出张广明中国画作品50余幅,展览持续至6月16日。诗情画意的《云海听泉》,清新雅致的《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气势雄浑的《瀑布半天上 飞响落人间》……一幅幅清秀逸动的画作吸引了大批观众驻足欣赏。

  看着眼前张广明的艺术创作,江苏省文化馆馆长、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赵彦国以“‘跨界’而不‘越界’”来形容:“广明教授的画拥有对色彩的天真欲望和表现本能,兼工带写,不受‘工、写’的束缚,没有‘形、意’的拘泥,适时而发,画面清丽,情趣高雅。以他的才情和‘跨界变通’的技法,杂糅出山水画水墨间的万千变化。他笔下所描绘的丰富山水世界,既体现出深厚的传统功底,又表现出笔墨的时代创新,为观者呈现了一个秀逸俊雅的艺术世界。”

  “今天在现场看到的广明教授的作品,远远超出我的想象。”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江苏省中国画学会会长高云表示,中国画中“线”是重要的表现手段和艺术载体,张广明将此运用得炉火纯青。“从构图、布局、气息、意境来看,完全跳出了‘习作’而达到了‘创作’佳境。画面上也很有传承性的古意和文雅的书卷气,令人眼前一亮。”

  (江南时报记者 姬传涛 杨爽 摄影 潘浩东 赵亚玲)

标签:工业大学;江苏省;中国画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