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艺设计学院举办“日常+”毕业设计大展 用艺术作品为青春喝彩
2022-06-02 21:45: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杨爽  
1
听新闻

展览现场

  江南时报讯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的前身,可以追溯至20世纪20年代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设置的工艺图案科。今年,南京艺术学院将迎来110周年校庆,设计学院通过“日常+”毕业设计大展,为母校献礼,为青春喝彩。

闳约深美 设计刻进骨子里

  与以往碎片化的主题不同,今年设计学院围绕110周年校庆、红色校史、艺术与科学、文学之都、和平城市、艺术乡建、环南艺、城市更新、数字非遗九个单元,汇集成“日常+”毕设主题。

  设计学院院长蒋杰教授用三大版块归纳这些单元。“为南艺而设计,为南京而设计,为中国而设计。我们按主题跨专业来展现过去、当下与未来。”对于“日常+”,南京艺术学院实验艺术中心主任邬烈炎教授这么解释:“以往是叫‘实验+’,实验久了自然就变为日常。从另一个角度说,基本每一门课程结束我们都会举办展览,学生平时的作业也会经常参加比赛并获得荣誉。我们不会为了特定的节点而创作,把毕设当作日常,在常态下保持着高要求的水准,这已是一种习惯。”

  六大专业四百余件作品,呈现师生对新日常的微观理解。这已不再是毕业展的概念,而是以设计展形式进行策展与呈现,并运用线上线下两种方式述说成果。

不息变动 交叉跨界更自然

  《数学之美》运用多媒体技术,选择数学史上10个公式,用数字媒体的方式进行动态的、形象的演示;《粒子显形》是选用物理学中的基本粒子作为原型,把它做成参数化的立体造型,将原先不可知的东西表达了出来;《显微》系列则是通过显微切片设计,利用生物学的抽象图形做出一系列的文创产品。这些作品的完成,是不同学科之间的碰撞,也是不同领域间的创新融合。

  毕设主题的体量较大,有些选题涉及不同的学科知识,反倒促成了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方位合作模式。

  以“艺术乡建”单元为例,蒋杰列举浦口区响堂村的案例:乡建主题不单是建筑与平面,还包含了策划的概念,因此艺术设计学、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师生均加入到这个主题创作中来,不同学科师生之间也产生了合作,这样的状态和结果便达到了当初设定该单元的初衷。

  教学上的融合发展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设计学院副院长周庆教授说:“多年以来,设计学院一直倡导实践性教学。到了毕设阶段,不同专业的教师自行组合,学生也会根据自身的喜好和愿望选择教师与主题,创作出的作品也会呈现多元的状态。”

“疫”起面对 双线变革“新”日常

  设计学院通过备课内容的重新设计,调整对学生的要求、作业的安排等,目前已经拥有新的日常教学状态。设计学院推广好几次微课大赛,该举措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线上教学的普及。

  令蒋杰感到欣慰的是,今年的毕业设计间接促成了数字化呈现的手段,很多学生为了完成效果图主动学习了一些高难度软件,用新的技能表达思路,展现审美的状态。

  “今年陶艺专业的作品让我吃惊,这和学生平时提前动手准备,对材料以及各方面性能掌握较好有关。由此看来,线上教学反倒让学生们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周庆说道。

  邬烈炎在对毕业生的寄语中说:“经过全体师生共同努力,这届毕业设计展圆满完成,这是值得祝贺的。有了这样一次经历,今后学生们也会更有信心与能力迎接更大的挑战。” 

(杨爽)

标签:设计学院;设计;南京艺术学院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