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阿里巴巴集团被罚182.28亿元,这个“天文数字”,瞬间刷屏了。事件发酵后,阿里巴巴随即发布认错公告:“诚恳接受,坚决服从”。在随后的《致客户和公众的一封信》里,阿里称,今天的处罚,是对阿里的警醒和鞭策,阿里将以此为新起点,直面问题,锐意革新。
互联网江湖,“二选一”一直是巨头倾轧的游戏,也是权力在握者压制弱者的武器。阿里何以走到这一步?本次处罚有何意义?下一个又会是谁?
“分水岭”出现,互联网野蛮生长时代结束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人们等待这一天久矣。早在2007年8月,《反垄断法》就已通过,并于一年后正式生效。但此后10年里,据《南方周末》统计,仅有17件与互联网平台相关的反垄断案例,其中绝大多数与收购行为相关。有明确处罚的,仅有百视通与微软设立合营企业一案,双方各被罚款20万元。
事实上,2019年阿里巴巴就曾与拼多多陷入“二选一”争议。当时,阿里巴巴集团市场公关委员会主席王帅表示,“二选一本来就是正常的市场行为,也是良币驱逐劣币”。此外,2020年,阿里还因“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被京东起诉,2020年11月24日至11月26日,京东诉天猫及阿里“二选一”案开庭,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对该案组织不公开质证。目前案件还未得到结果。
2020年11月10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针对“二选一”、“大数据杀熟”、不公平价格行为、低于成本销售等垄断行为进行了限定。当时,紧箍咒还没落地,杀伤力就巨大,与双11的热火朝天不同,几大电商平台的市值罕见打折,几天蒸发了2万亿元。
这是第一次对互联网平台动真格,第一张罚单也很快到来。2020年12月14日,市场监管总局宣布,根据《反垄断法》规定,对阿里巴巴投资收购银泰商业股权、阅文集团收购新丽传媒股权、丰巢网络收购中邮智递股权三起收购案进行行政处罚,三者因未依法申报收购,各领50万元罚单,系当时的顶格处罚。
这笔罚金相当于阿里巴巴集团5秒钟挣得的净利润,被认为“对巨头不痛不痒”。市场监管总局表示:“尽管罚款额度较低,但是上述三个案件的处罚可以向社会释放加强互联网领域反垄断监管的信号,打消一些企业可能存在的侥幸和观望心理,产生了相应的威慑效果。”
2月8日,市场监管总局对唯品会限制平台品牌竞争者的调查出炉。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二条规定,唯品会被处以300万元罚金。唯品会表示将接受行政处罚,全面整改,引以为戒。
这之后,人们在急迫等待阿里巴巴“二选一”调查结果的出炉。在结果公布以前,“互联网行业反垄断执法层面还没有一起案例。”
而阿里巴巴被反垄断调查,始于去年12月24日。当天,市场监管总局进驻阿里西溪淘宝城,调查“二选一”等涉嫌垄断行为。这之后的107天里,人们一直在等待靴子落地。
最终调查结果出炉:根据对阿里巴巴财务报告、总裁会议纪要、内部钉钉群聊天记录、工作总结、相关人员调查询问笔录等文件、竞争性平台和平台内经营者相关人员调查询问笔录等证据证明,阿里巴巴自2015年以来,为限制其他竞争性平台发展,维持、巩固自身市场地位,滥用其在中国境内网络零售平台服务市场的支配地位,实施了“二选一”行为。
阿里巴巴被罚182.82亿元,金额是按照阿里巴巴2019年销售额4557.12亿元的4%得来。这是2021年1月《反垄断法》修订后,罚款金额规定为“上一年度销售额的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第一次落实。
这笔罚金,相当于阿里巴巴在2021财年三个礼拜的净利润。与过往几十万、几百万元的处罚相比,这一次无疑是反垄断法的第一记重拳。
收到182亿天价罚单后,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发出内部信说,阿里在过去21年里,每次遇到挫折和挑战,都会反思并改变自己。正因为有这样的自我修复和进化能力,我们才能不断发展。相信未来,调整自己,携手再出发。始终做一家客户第一、为社会不断创造长期价值的好公司。
“天价罚单”有何意义
该笔罚单是中国反垄断执法史上最大一笔罚单,超过了之前2015年高通被罚60.88亿元,刷新了中国互联网反垄断处罚的最新记录。被不少专家认为这是我国反垄断执法的标志性事件、具有里程碑意义。
“罚单虽重,但对于阿里来说,靴子终于落地了,正所谓‘利空出尽是利好’,芒格也在这个时候重仓阿里,值得关注。”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刘兴亮说,互联网一直在倒逼各行各业,现在轮到互联网被倒逼了。这个事件,将倒逼阿里,倒逼整个互联网,合规化经营,敬畏法律、尊重市场、尊重友商,尊重合作伙伴……从这个角度看是好事。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教授时建中表示,市场监管总局制定了《行政指导书》,要求阿里巴巴集团围绕严格落实平台企业主体责任、加强内控合规管理、维护公平竞争、保护平台内商家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方面进行全面整改,体现了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同时要看到,平台经济一直处于创新和竞争相互冲突的发展过程中,因此,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执法,需要格外关注在现行《反垄断法》框架下为创新留出法治的空间。本次执法无疑有助于深化对平台企业竞争行为及其后果的认识。反垄断执法机构应当更加积极有效地分类监管和执法,支持和规范平台企业发展。
在互联网实验室创始人、浙江传媒学院互联网与社会研究院院长方兴东看来,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天条,容不得轻易践踏。此案必将引发全球影响,开始确立中国互联网反垄断在全球范围的相应地位。商业创新固然是大国竞争的焦点,制度创新更是大国竞争的深层次较量。数字时代,超级平台的治理将成为制度创新的制高点之一。中国很需要类似欧洲《数字市场法》这样的制度创新,使得对超级平台的监管能够从事后前移到事前,让超级平台在日常中就明晰自己的独特责任,总之,驯服超级平台,让超级平台从“野马”成为“良马”,这是全球都面临的制度创新挑战。
电子商务与物流领域法律专家李晓曦律师认为,这次通过行政处罚的法律手段来加强对垄断的管控,是一个很明显的信号。政府通过作出行政处罚的方式表达了对反垄断的关注,尤其是互联网平台反垄断的严监管。全球范围内都存在很明显的垄断情况,比如美国的很多家互联网巨头,苹果、亚马逊、脸书等企业。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存在的很多问题逐渐凸显出来,而法律等监管手段是后制定的,所以未来的一段时间,很多问题可能会集中爆发,对于是否处理、如何处理,监管部门对此可能也在进行尝试。
下一个会是谁
开出182亿的天价罚单以后,也算是给阿里反垄断的事情画上了一个暂时的句点。然而对于中国互联网企业来说,这一波看来还远远没有结束。
就在阿里被处罚的消息传出来不久,58同城CEO姚劲波就在微博上发声,实名举报他们的竞争对手链家和贝壳也涉嫌“二选一”垄断,并且要求:建议将此罚款打入国家公积金账户,以降低公积金贷款利率减轻老百姓买房负担。
在姚劲波晒出的贝壳的合同里,圈出了几个“自愿”的关键词。在他看来,贝壳在签订合同时逼迫房源提供者和贝壳独家合作,让他们安居客无房可卖,也涉嫌垄断。
阿里的182亿可能只是一个开始。淘宝和拼多多、贝壳和安居客、美团和饿了么、QQ音乐和网易云……无论是长期深受困扰的商户,还是被动失去品牌选择权从而间接导致权益损害的用户,众人苦“二选一”久矣,那么阿里之后会是谁?
在网上呼声最高的是腾讯,网友纷纷呼吁国家应该查查腾讯。
路透社也押在腾讯上。其引用知情人士说,马化腾在3月拜访了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办公室,讨论公司合规事宜。“预计腾讯是下一个面临更严格的反垄断监管调查的公司,因为微信在中国十分普及。市场监管总局正在收集信息并调查微信的垄断做法,以及这个应用如何破坏公平竞争和挤出较小对手。”
数据显示,微信截至2021年1月拥有日活跃用户10.9亿,每天有3.6亿人通过微信公众号来获取信息,是中国即时通讯领域的绝对霸主。然而,微信一度被指长期屏蔽淘宝、拼多多、抖音等外链。在网剧方面,腾讯也拥有从网文平台阅文,到视频平台腾讯视频的一条龙布局。
除了腾讯,美团也被认为是反垄断法打击的目标。据Trustdata数据,美团在中国的外卖市场份额截至2020年Q2为68.2%。2020年12月,曾有个人针对美团软件不接受支付宝支付,起诉美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已经被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受理。
此外,滴滴、拼多多、京东等都被认为有被调查规范发展的可能。
素材来源:市场监管半月沙龙、AI财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图片来源:公开资料截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