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发展至今,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意识到平台的重要——平台不仅能够实现万物互联,而且能够渗透进用户的生活,拥有完善且成长潜能强大的“生态圈”。在工业品领域,受益于快消品电商平台成熟发展带来的启发,拥抱工业电商平台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不过,对于发展能力和基础水平相对“单薄”的中小企业,在转型涉足平台商业模式时仍面临重重困难。一家来自江苏的企业——苏州工品行,所打造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则向广大中小企业展现了数字经济的独特魅力。
一个平台,解决多个“痛点”
在近期举办的第11期江苏省工业电子商务创新发展专题培训上,工品行执行董事王代林介绍了公司的优势——为有效解决工业品长尾商品多、非标品种类多,交易成本高,效率低,风险大等痛点,满足中小商户数字化转型需求,工品行推出的数字云商系统让商户可以通过系统将线上线下业务纳入平台统一管理,共享海量货源。
王代林认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作为重要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之一,旨在打破信息孤岛,促进工业互联网数据互通,实现“跨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国家”标识数据管理和共享。工品行正是通过建立二级节点,快速实现了产品追溯、供应链管理、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全面追踪产品从生产到售后过程中的各环节质量信息,将生产制造阶段和消费使用阶段的各种数据进行关联和绑定,帮助企业实现对产品价值和成本的大数据分析。
不仅如此,广大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平台流量、私域流量双域流量推广获客,同时通过与工品行风控系统的连通,快速获得超长账期采购等金融服务,缓解资金压力。
而在困扰中小企业已久的仓储与物流方面,王代林表示,针对物料库存成本高、权限难控制、到货不及时、使用浪费大等行业痛点,工品行智慧仓储解决方案再升级,将WMS仓储管理系统和TMS运输管理系统相结合,有效控制并跟踪仓库业务的物流和成本管理全过程,“从而实现了企业的仓储信息管理、运输业务流程的可视化监控和结算管理,保持信息流和物流的畅通” 。
诚信为本,实现从“连接”到“赋能”
之所以能解决诸多“痛点”,记者观察到,是因为工品行平台不仅依靠专业性、技术性,整合渠道优质资源,云集大量优质品牌商、供应商,为广大企业用户提供正品现货与批量采购的在线交易,同时,还依托强大的AI技术,助力企业转型发展,瞄准新动能为产业聚能企业赋能。
为此,一方面,工品行精准化分析用户采购需求和采购习惯,根据用户需求,按需采购供应,不断突破传统的采购方式和服务方式。
另一方面,针对当下网络欺诈、虚假交易、假冒伪劣和侵犯知识产权等电商发展遇到的通病,工品行作为国内创新的MRO供应链服务平台,已与超5000家国内外知名品牌建立合作,签署了专属的服务协议。王代林认为,对客户来说,相较于产品价格,产品质量、品牌信誉、技术支撑能力和售后服务是否得到有效保障同样重要,这也是工品行与其他工业电商平台的本质区别。
“还有非常关键的一点是,工品行在为工业企业用户提供工业品多种类一站式采购服务的同时,还提供了工业级量身定制的专业和综合解决方案服务,保证用户用最优惠的价格买到服务最佳、品质最好的产品。” 王代林表示。
同时,工品行还为中小用户提供商家入驻服务,帮助传统中小企业打破转型僵局,依托工品行的互联网技术和经验来宣传推广企业产品,深层次追踪用户,最终成功转型,合作共赢。
“新两化”,力推“工业互联网看苏州”
对于工品行打造的商业模式,苏州市工信局信息化推进处处长汪晓亮认为,随着工业互联网应用的持续加快,工业电商作为工业互联网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发展趋势逐年递增,一个千亿级的市场逐渐显现,工业电商创新发展迎来崭新机遇。
去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又成为工业电商需要通过的一次“大考”。“从疫情的应对情况来看,工业电商平台在短时间内汇集的应急物资信息,打通从原材料、生产设备到产成品的整个产业链,带动了上下游企业协同复工,缓解应急物资的紧缺状况。”汪晓亮表示,同时,工业电商还搭建了应急物资产需信息发布平台,助力产需双方高效的匹配对接,通过直采平台、在线直播、供应链金融等新模式帮助企业节省采购的成本,扩大订单规模,满足融资需求。因此,工业电商在突发疫情的影响下,结合工业互联网应用,有效推动了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为企业复工达产、降本增效提供了重要保障。
而工品行扎根苏州发展,已经成为行业领先的工业互联网数字化供应链交付平台,其通过提供一站式采购、企业定制服务、自营物流、技术支持、智慧解决方案、金融等服务,降低了企业采购成本,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一体化管理、采购需求精准、流程规范化,确保上下游供应链与平台业务协同配合的效率,在提升传统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同时,工品行数字化供应链系统赋能工业电商的创新发展之路,也给了苏州很大启发。汪晓亮表示,有研究表明,工业品电商市场容量和工业产值呈正相关,苏州目前作为全国工业总产值排名第一的城市,对工业品的需求量巨大,这为苏州发展工业电商提供了肥沃的生长土壤。
实际上,苏州也正积极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其中,围绕“智能化改造与数字化转型”的“新两化”工作已经成为打响“工业互联网看苏州”,建设“苏州制造”品牌的重中之重。苏州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苏州市推进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关于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若干措施》、《关于全力打造“工业互联网看苏州”品牌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推动苏州“新两化”,从而助力苏州新一轮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