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亚夫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
1个楷模63个先进,这些江苏人(集体)获得国家荣誉
江南时报讯 千年梦想,百年奋斗,历史伟业,梦圆今朝。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大会对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先进集体进行表彰。
江苏省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研究员赵亚夫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我省共有朱洪辉、沈海斌、周铭敏等36人入选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江苏省对口帮扶陕西省工作队、南通市对口支援新疆伊宁县工作组、福村宝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等27个集体入选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记者从江苏省扶贫办获悉,省委、省政府组织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经过不懈努力,全省254.9万农村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年人均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两不愁三保障”成果不断巩固提升;821个省定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18万元以上;“6+2”片区和12个省级重点帮扶县区面貌显著改善。
据了解,本次全国脱贫攻坚先进评选根据评选表彰工作部署,在各地区各部门充分酝酿、集体研究的基础上,经综合评审、统筹考虑,共确定1982人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拟表彰对象(含追授61人)、1501个集体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拟表彰对象。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建朋
不忘初心 促成科技兴农
赵亚夫,55年扎根茅山革命老区,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和农民一块苦一块干,先后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250多万亩,给16万农民带来200多亿元直接收益,带领群众走出了一条苏南丘陵山区脱贫致富的小康之路,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信仰、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担当。
赵亚夫是一名有着5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50多年来,无论在什么工作岗位,无论担任什么职务,他始终心系“三农”,常年奔波在田间地头,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农村。
1961年,赵亚夫从宜兴农林学院毕业后分配到镇江农科所工作,当时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深深刺痛了他的心,激发了他投身农业科技的责任和改变农村面貌的志向。
1963年春天的一个晚上,在看完电影《雷锋》之后,他被雷锋精神深深打动,被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所感染,对党更加崇敬、更加向往,坚定了为党工作、奉献农村的决心,连夜郑重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从那时起,他先后在武进、丹阳、宜兴等地蹲点7年,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服务,苏南丘陵山区最贫穷、最落后、农民最需要的地方,都有他忙碌的脚步和奉献的身影。
1993年,他当选镇江市人大副主任时,仍难以割舍乡土情怀,提出不驻会请求,坚持到农村去、到基层一线去。
2001年,从领导岗位退下来,本可以颐养天年,但看到茅山老区尚未脱贫,农民还没真正富裕起来,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感油然而生,他不顾年事已高、疾病缠身,坚持到贫困落后的戴庄村完成自己多年的夙愿,努力让一个最穷的村实现真正的小康。
十几年来,他与农民一样在地里摸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如今的茅山老区,已是田野风光如画,村民安居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