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复始开新宇,万象更新绘新图。
农历辛丑牛年开工首周虽然只有短短三个工作日,但长三角三省一市却“未待扬鞭自奋蹄”,呈现出一派时不我待更要只争朝夕的闯劲、拼劲。
新年话发展。本周的“长三角一周”,“瞭望君”为您梳理盘点新年首周长三角三省一市如何抢抓牛年“开门红”。
【上海】
“五个新城”,未来可期
2月18日,春节长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实地调研“五个新城”建设并主持召开座谈会,围绕“十四五”开局起步,推动“五个新城”建设这项上海全市重大战略任务加快落地落实。
“五个新城”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就曾选取位于重要区域廊道上、发展基础较好的上海嘉定、松江、青浦、奉贤、南汇等5个新城,要求建设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中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综合性节点城市。
此外“瞭望君”还注意到,上海“十四五”规划中也有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空间新格局,这其中,新城发力是重中之重。据《解放日报》报道,上海将按照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的要求,打造产城融合、功能完备、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城市新增长极。
去年9月,李强在为上海市委党校第3期中青年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培训班作报告时,曾把“五个新城”喻为“上海未来发展最具活力的重要增长极和发动机”,而此次推进会上,又强调“五个新城”要成为“上海承担国家战略、服务国内循环、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载体和令人向往的未来之城”。
“要践行最现代的理念、运用最前沿的技术、发展最先进的产业、打造最宜居的环境,为工作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提供全新的生活方式选择。”新城新在哪?这场会上,李强为“五个新城”勾画出具体“施工图”——
要围绕全新的发展定位,把新城建设成为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成为上海强劲活跃的增长极和未来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主引擎,努力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各展所长、走在前列。加快前沿战略领域布局,放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优势,使上海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产业支撑、战略优势来一个大提升、大突破。
要体现全新的理念运用,用代表未来方向的现代化城市建设理念引领新城建设,让新城展现科技范、充满未来感、更具人本价值。率先践行智慧城市理念,在城市数字化转型上抢占先机,把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的理念和要求贯穿新城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运行管理、社区建设等各方面。率先践行低碳城市理念,构建绿色能源体系,发展清洁生产,强化循环利用。整体性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系统性抗风险能力。
要彰显全新的系统设计,坚持系统观念,城市生产布局、生活环境、生态空间一体安排,交通设施、慢行系统与其它城市市政设施建设一体谋划,水、林、田、湖、园等一体保护利用,新城建设和老城更新一体推进,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治理一体展开,使新城建设各方面、各领域互相配合、相得益彰,切实防止“城市病”。
要努力实现对既往城市建设实践的借鉴超越,研究掌握城市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理念,加强地下空间和地上空间的统筹利用、整体开发,认真做好人行道、健身绿道、城市家具、城市天际线的设计,精细管理建筑外立面、建筑顶楼第五空间、店招店牌等,在关键细节上下功夫、见水平。
【江苏】
“三农”工作、交通建设继续稳扎稳打
新年开工首周,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带头跑了不少地方开展专题调研。
据《新华日报》报道,2月18日,娄勤俭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到省农业农村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进行调研;19日,娄勤俭又来到江苏省交通运输厅专题调研我省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在调研同时,他还分别主持召开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
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行专题调研时,娄勤俭用“农业丰产、农村稳定、农民增收”三个词对近年江苏的“三农”工作予以肯定。数据为证,“瞭望君”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在今年1月召开的江苏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江苏省省长吴政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到2020年江苏粮食总产达745.8亿斤,创造了历史新高。“十三五”期间,江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2万元,新建高标准农田2070万亩,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80%,粮食年产量稳定在700亿斤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
“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的主要矛盾是乡村振兴。”娄勤俭在谈及江苏如何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要坚持系统观念、加强规律把握、统筹协调推进,在重点工作突破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要深刻认识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切实抓好粮食安全和农业科技创新,依靠科技切实提高种源自主可控水平、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平、农业装备水平、防灾减灾水平等,在粮食生产上继续为国家挑担子,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要立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使命,扎实抓好美丽田园乡村建设,重新审视乡村的经济、生态、社会、文化价值,从硬件和软件上全面提升农村面貌,让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新型农村社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真正展现出“新鱼米之乡”的时代风貌。
要把农房改善作为现阶段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尊重农民意愿、遵循“四化”同步规律,持续抓好苏北农房改善,加强后续社区治理探索,科学稳妥谋划推进苏南苏中农房改善,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稳扎稳打、久久为功,这是江苏一贯坚持的“方法论”。19日,娄勤俭在专题调研江苏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时表示“江苏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短板加速补齐并正在成为发展的优势”。
确实如此,“十三五”期间,南京禄口国际机场T1航站楼改扩建工程投入运营,通州湾新出海口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五峰山长江大桥、南京江心洲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徐宿淮盐、连淮扬镇、沪苏通、盐通高铁建成运营……今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江苏全省高铁运营里程新增1356公里、累计达2215公里,已从全国第14位跃升至第三位,“轨道上的江苏”主骨架基本形成。
交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一头连着生产,一头接着消费,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娄勤俭在召开座谈会时释放出一个明确的信号——“十四五”时期,交通建设仍然是江苏省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
娄勤俭在座谈会上强调,要准确把握江苏发展的阶段特征,积极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跑出交通建设加速度,努力建设更高层次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激发活力、注入动力、增添效力。
要加大力度、持续推进,坚持系统观念、问题导向,加强对交通运营管理的研究,更加注重交通建设、运营、管理的统筹协调,加快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无缝对接,增强综合交通的协调性。
要在国家规划的大框架下,着眼未来发展,积极主动作为,加强省级层面统筹,一体谋划交通规划和生产力布局、城乡空间布局,真正把“交通先行”全面落到实处。
江苏已经率先实现省市县三级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的协同,要按照整体性、协同性和融合性的要求,加快推动规划落实落地,尽快建成综合立体交通网。
【浙江】
推进“数字化改革”,打造“重要窗口”
农历新年上班第一天,浙江省委召开全省数字化改革大会,全面部署浙江全省数字化改革工作。
何为“数字化改革”?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在会上作出具体解答——
“数字化改革”就是围绕建设数字浙江目标,统筹运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知,把数字化、一体化、现代化贯穿到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各方面,对省域治理的体制机制、组织架构、方式流程、手段工具进行全方位、系统性重塑的过程。
同时,数字化改革是“最多跑一次”改革和政府数字化转型基础上的迭代深化;是新发展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总抓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重大集成创新的硬核改革,是运用系统观念、系统方法推动重大改革的生动实践。
“瞭望君”注意到,早在2003年浙江省就曾提出建设“数字浙江”的部署。随着数字化改革步伐不断迈向深入,这次的改革又需要注意哪些新特点?袁家军在会上作出部署——
要瞄准推进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激发活力、增添动力,打造全球数字变革高地的改革方向;把握一体化、全方位、制度重塑、数字赋能、现代化的改革特征;聚焦党政机关、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法治的改革重点,从整体上推动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治理能力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根本上实现浙江全省域整体智治、高效协同,努力成为“重要窗口”的重大标志性成果。
要对标国际一流、国内先进,着力构建系统配套、远期和近期相衔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数字化改革工作体系,找准工作发力点和努力方向,推动改革螺旋式上升。
要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提升学习力、谋划力、执行力,把握工作着力点,建立责任单、时间表、路线图、科学评价和政策激励、工作机制,强化多跨高效协同、工作闭环管理,营造比学赶超、争先创优浓厚氛围,推动数字化改革尽快取得突破性进展。
会上,袁家军还明确了浙江当前的重点任务——加快构建“1+5+2”工作体系,搭建好数字化改革“四梁八柱”。
“瞭望君”从相关报道搜索发现,该工作体系中的“1”即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5”即五个综合应用,分别是党政机关整体智治综合应用、数字政府综合应用、数字经济综合应用、数字社会综合应用和数字法治综合应用,包含“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城市大脑+未来社区”等核心业务场景;“2”即数字化改革的理论体系和制度规范体系。
“数字化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螺旋式迭代过程。”袁家军表示,浙江将围绕“一年出成果、两年大变样、五年新飞跃”的总时间表,把握好节奏和力度,到2021年底,初步构建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五个综合应用实现功能全上线、省市县全贯通。
【安徽】
牵牢“重大项目”这个“牛鼻子”
抢开局,安徽将发力点选定在抓项目。
2月18日下午,加快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暨2021年安徽全省第二批贯彻“六稳”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现场推进会在安徽省蚌埠市和安徽全省16个市分会场举行。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现场宣布项目开工。
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安徽就举行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李锦斌表示,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发挥投资关键作用,通过集中开工一批重大项目,进一步调结构、补短板、增动能,以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稳住经济基本盘、推动安徽经济高质量发展,确保“十四五”发展迈好第一步、实现开门红。
“突破一项关键技术,形成一个主打产品,就能带动一个新兴产业。”李锦斌在开工现场表示,安徽将聚焦新兴产业发展瓶颈,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坚,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着力培育高质量的千亿级企业、万亿级产业。
此次安徽省16个市共集中开工272个项目,总投资1330.8亿元,今年计划投资452.9亿元,平均每个项目总投资规模约4.9亿元。在此次集中开工的项目中,“瞭望君”发现制造业项目占比较高。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在内的制造业项目数166个,总投资706.1亿元,今年计划投资272.6亿元,分别占61%、53%、60.2%。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数68个,总投资378.7亿元,今年计划投资143.7亿元;传统产业升级改造项目数98个,总投资327.4亿元,今年计划投资128.9亿元。
“瞭望君”搜索相关报道发现,“十四五”期间,安徽计划将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开展十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命健康等领域着力打造增长引擎。
据“安徽发布”报道,以本次集中开工为契机,安徽全省将全力以赴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强化要素供给、服务保障、督导问效,确保各类项目早建成、早投产、早见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提质升级,为“十四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为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提供强有力项目支撑。
李锦斌在开工现场表示,安徽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攻坚突破作用、国家战略政策叠加效应、重大项目载体支撑功能,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聚焦十大新兴产业加快储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完善实施“三个走”、月度项目集中开工等工作机制,打开市场大门,让资金、项目、人才都进来,着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
整理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方思伟
素材来源 长三角三省一市党报及官方发布
图片 视觉中国
编辑 谷雨
新华日报社全媒体时政新闻部出品
欢迎转发 侵权必究
版 权 说 明
如需转载本公众号内容:
1.须保持图文完整,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2.完整标注版权及本公众号ID、作者、二维码;
3.未按此规定转载的,本公众号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