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白露已至的长三角大地上,洋溢着即将丰收的喜悦,更激荡着干事创业的热潮。上周,长三角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签订四大协议,沪浙皖三地在纾困惠企上持续创新。
共建农产品物流圈,跨省上职校开新河
潮起江海千帆竞,迎风奋楫正当时。8月31日,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联盟联席会议在安徽召开。会上,沪苏浙皖一市三省一口气签订四个大协议:农产品加工科技合作、蔬菜产业发展合作、生猪产业合作、设施农业装备合作,协调推进区域内现代农业发展。
安徽是蔬菜生产大省,而沪苏浙对优质蔬菜的需求逐年扩大,彼此合作空间很大。根据“蔬菜产业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将推进长三角蔬菜物流基地和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共建长三角3小时鲜活农产品物流圈。根据“生猪产业合作框架协议”,区域内将以产地为依托,打造一批生鲜肉物流园区,加强一市三省电商企业、连锁超市等合作,开展直销连锁配送。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上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外国高端人才工作许可互认实施方案》发布。按照方案,一体化示范区按照三地最优、统一标准的要求,给予外国高端人才最长5年的工作许可期限。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中一地认定,三地互认。目前,已有30余位外国高端人才在浙江嘉善县办理完成工作许可互认业务。
职业教育一体化也在长三角率先开局。日前,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会同两省一市教育部门,发布《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职业教育一体化平台建设方案》,《方案》明确,在全国率先推动实现跨省域中职统一招生,是全国跨省域职业教育一体化的首次尝试。
眼下,示范区内共有7所中职学校率先尝鲜。“已经完成报到手续,就等着开学了。”今年毕业于江苏省苏州吴江区笠泽中学的顾晴雨,通过了浙江省嘉善信息技术工程学校的考试,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
“地理标志”能质押,“大陈黄鱼”值一亿
融资难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拦路虎”,沪浙皖多地探索新模式,为企业纾困解难,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从没想过凭‘大陈黄鱼’4个字就能质押申请贷款!”9月1日,顺利拿到银行授信的500万元贷款后,台州市椒江区汇鑫元现代渔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周海华喜上眉梢。这是浙江发放的首笔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质押贷款。
9月1日,当地水产技术推广站与银行签订“大陈黄鱼”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权质押战略合作协议,银行认定“大陈黄鱼”的品牌价值高达1亿元,并授予商标使用单位3000万元的集体授信额度。同一般的抵质押业务相比,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权质押采用使用权统一质押形式,成本低、手续简便,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
破解融资难,各地都在发力。近年来,安徽大力推进科技融资担保风险分担机制,为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担保贷款。
2018年以来,安徽投入5亿元,支持设立运行省科技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安徽省科技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创新“抗疫贷”产品,下调担保费率至1%。截至7月底,累计对74家企业合计办理“抗疫贷”2.07亿元,户均280万元。目前,安徽拥有科技融资担保体系成员129家,实现省市县三级“全覆盖”,成为全国唯一建立科技融资担保体系省份。
开学第一课,关注“盘中餐”
上周是各个中小学报到的日子。与往年不同,今年新学期,节约粮食成为不少学校的“开学第一课”。
先看浙江。在杭州夏衍初级中学,一场“光盘”比赛如火如荼;在杭州观成实验学校,学生代表倡议:饭菜先打半份,有需要再添加;杭州市春晖小学设计了“拔草换大米”的开学礼,让孩子们真切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再看上海。9月1日,上海徐汇实验小学举办“线上”开学典礼。“厉行节约·光盘行动”是典礼上重要活动,有的同学表演小品宣传粮食安全知识,有的同学走进后厨洗菜,感受食物制作的不易。不少上海学校将节约粮食、抵制浪费的主题纳入德育环节。
拒绝铺张浪费,城市里不少餐饮店推出半份菜。但在多地农村,办喜事还是很讲究排场,要满盆满碗,整鸡整鸭。传统风俗能否破旧立新?上海奉贤区南桥镇杨王村村民戚火官和谢明娥老夫妻俩为了给孙女摆升学宴,做足了准备,打算按照每桌2000元—4000元农村的基本标准,把宴席办得“体体面面”。可是孙女翁祯怡不同意,执意希望长辈量力而为,尤其是不能铺张浪费。最后,一家人还是顺从了晚辈的意愿,按照来宾人数重新选择了菜品,并要求厨师缩小菜码。
当天的餐食虽然菜量明显减少,但菜品依然丰富,而且摆盘更加精致,席间每桌一半以上的菜品当场“光盘”,剩下的全部打包。没想到的是,戚火官一家的做法却得到了亲戚的点赞。村民阮冬梅则说,现在城市里的餐饮店都出半份菜了,大家也为了自己的健康讲究少吃、吃好。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许海燕
见习记者 王 静
(素材来源:沪浙皖各地日报、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