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一头是金沙江水奔流,一头是姑苏灯火辉煌。7月1日,白鹤滩—江苏±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投运,千里外的四川水电点亮了江苏的灯。自此,每年将有超过300亿千瓦时的清洁水电横跨半个中国,从西南送至华东用电负荷中心。
568天劳作不息,新建江苏段488基铁塔;100次关键跨越,贯通江苏段220千米长输电线路……大国工程落地的背后,是数百个昼夜的翻山跨河、攻坚克难,是上万名建设者倾注心血、挥洒汗水。
凌晨3点的守护
2021年12月10日零点30分,牵张机轰鸣,导线腾空而起。白鹤滩—江苏±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苏2标段N7736塔至N7739塔之间,持续多夜的跨越放线工作正在进行。
同一时刻,苏2标段施工项目经理、江苏省送变电有限公司员工洪万根通过对讲机,指挥着70多名高空作业人员。在逼近0℃的夜间低温下,一团团白雾从他口中呵出。
洪万根被同事们称为“特高压专业户”。近年来,他参加过1000千伏淮上线、豫阳线等多个省内外重大工程建设,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2020年11月,洪万根进入白江线建设现场,担任苏2标段施工项目经理。
苏2标段横跨常州、无锡、苏州三地,沿途公路、铁路、河流密布,涉及百余处跨越施工。当晚的跨越施工,是其中难度最大、风险最高的一处。
晚上10点,洪万根带着对讲机、手电筒,早早来到现场,检查牵张设备、安全带、工器具。考虑到夜间视线差,河上还有雾气,洪万根提前调配了8盏应急探照灯,将作业现场照得亮如白昼。
这个跨越段长达600多米,同时穿过沪宁城际高铁、沪宁铁路、京杭大运河3条交通干线。而留给现场的施工时段,只有每天零点到凌晨3点。安全成为洪万根最挂心的事。
“我们在塔上安排专人,实时监测导线弧垂变化。跨越铁路段的上方,还架设了长50米、宽40米的防护网。”洪万根说。当夜,他一直坚守到凌晨3点,直到最后一个施工人员下塔。
据洪万根介绍,整个苏2标段跨越6条铁路、53条电力线路、43条河流、4条高速。现场环境复杂多样,每次跨越施工前,洪万根都带着项目部人员,提前多次踏勘,反复完善施工方案。
“搭建跨越架时,要设置临时拉线,以控制施工安全距离。拉线角度哪怕偏离标准一点点,洪经理也会把方案翻倒重来。”同事郑熠珉说,正是对这些细节的严苛要求,保证了工程总体安全水平。
和疫情抢工期
2022年3月,在白鹤滩—江苏±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苏2标段,架线作业已进入高峰期。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原本的节奏。
作为苏2标段施工项目总工的郑熠珉,肩上的担子格外沉重。自2020年12月来到工程现场,他带领数千名施工人员,已连续奋战了400多天。眼下,由于疫情防控,人员流动、物资运输受到限制。但工程进度一刻不能耽搁。
3月30日,苏2标段施工正在无锡境内进行。一批从南京装车发运的架线金具,在入锡时被滞留在管控区。这批金具是架线所需的关键物资,后续工序一环接一环,如不及时到货,将影响整个工程进度。
“走,我们去接货。”当晚10点,郑熠珉和属地政府、相关单位对接后,带着班组人员,穿戴厚厚的防护装备,驾驶4辆自有货车前往管控区。经过3个小时的搬运装卸,次日凌晨,这批物资终于如期就位。
那些天,郑熠珉的手机里,各类电话、消息几乎从无间断。每天,他要接打不下100个电话,通话时间最长的一天达到223分钟。疫情期间,郑熠珉先后协调130余名施工人员进场,保障了各类材料、机具、设备运输畅通。
整个苏2标段新建铁塔298基,在无锡宜兴市、惠山区境内,有连续40基跨越大片蟹塘,还有30基穿过成片桃林等经济作物区。“进场道路以塘埂、小型机耕路为主,大型机械很难施展。这个问题不解决,施工进度又要受到影响。”郑熠珉带着项目部人员,开始琢磨对策。
“在技术方面,我们使用了新型双平臂抱杆组塔,全线实行机械化施工;在安全方面,我们采取提前围堰、干塘施工措施,减少临水作业风险。”郑熠珉说。同时,全线利用无人机展放导引绳,并安排几十个班组多点并进,最多时一天有将近1400人在不同塔位上分工作业,全力以赴抢抓工期。
4月15日,随着苏2标段架线完成,白鹤滩—江苏工程江苏段全线贯通。500个日夜,131公里距离,35个放线段,20余个班组……这些数字,记录下郑熠珉的辛勤付出。
锻造虞城站“心脏”
6月25日,±800千伏虞城(姑苏)站高端直流部分结束168小时试运行。“所有阀塔数据正确,完成零缺陷投运!”虞城站电气A包项目经理金振强宣布。这意味着2000多公里外的四川水电将畅通无阻送入江苏。
虞城(姑苏)换流站是白鹤滩—江苏工程的受端站,换流阀是全站的核心设备。“电气A包承担2个高端阀厅、6个低端阀厅的安装任务,还统揽二次系统调试、其他各标包的工序衔接,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金振强说。
2021年8月7日,虞城(姑苏)换流站进入电气安装阶段,其中,高端部分涉及6座阀塔、48个阀组件。“工程中采用的是悬吊式阀塔,安装作业在十几米高空进行,如何确保每一处细节到位?”开工前,金振强和高端阀厅安装负责人皇甫道军讨论。
梳理阀厅图纸和安装方案后,金振强提出,每个阀厅安装12台摄像机,接入“智慧工地”监控系统,再辅以无人机定期定点巡查,及时发现质量问题和缺陷,确保不留死角。“换流阀对安装环境的要求极高,需要保持微正压,温度控制在10-25℃之间,相对湿度不大于60%。”考虑到这一点,金振强和项目团队研究后,又为每个阀厅加装了6个环境监测传感器。
每当遇到难啃的“硬骨头”,金振强总是带头动脑筋、想办法。虞城(姑苏)站内需要敷设超过3000公里的二次电缆,这样庞大的体量前所未遇,如何规划设计施工路径?“如果靠人工计算,费时费力,还要反复试错、返工,可以尝试研发一套自动化程序。”在2021年8月的一次项目研讨会上,金振强提出。
接下来几个月,金振强带领团队,攻克了电缆智能规划路径、自动排列技术。“通过这项技术,可以自动分析电缆走向,计算出最优安装顺序及位置,规避通道交叉碰撞等情况,在同类工程中也有推广价值。”金振强说。得益于此,最终的电缆敷设仅用了不到6个月,较预定计划提前50天。
(顾诗瑞 钱湘冰 部分照片由史俊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