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是一种不可治愈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患者发病后,骨髓中的浆细胞会异常增生,导致无法正常生成免疫球蛋白,同时侵犯造血及其他系统。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血液科主任陈兵主任介绍,2016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中国肿瘤登记数据显示,多发性骨髓瘤在我国的发病率约为十万分之一,位居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第二位。而在中国不同的省份,经济发达的地区发病率会高于相对落后一点地区。且这个发病率是在逐年上升的。
她认为其中原因有三:第一是因为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老年病,随着我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发病率势必呈上升趋势;第二是近年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好,公众对就医的需求提高,来看病的老年人也变多了;第三是国内的诊疗水平在不断提升,患者的生存期得到不断延长。
陈兵主任提醒,多发性骨髓瘤具有隐匿性,发病缓慢,早期症状不明显且延误诊率很高,与其他科室疾病很难区分,如果患者出现骨痛、腰痛、肾功能异常、贫血等症状,而经过常规治疗又无效时,应高度警惕患多发性骨髓瘤的可能,及时到正规医院的血液专科通过血液检查、尿液检查、骨髓穿刺、免疫固定电泳、影像学检查等手段进行筛查,排除多发性骨髓瘤可能。
对于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来说,早诊早治非常重要,实现疾病的早诊断、早治疗不仅可以对相关并发症进行有效控制,提升患者生存质量,更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提升疾病缓解率,有效延长生存期。
我国过去在规范多发性骨髓瘤治疗过程方面,存在一些困难与挑战,如患者支付能力弱;老年患者存在基础病,治疗时需兼顾疗效与可耐受的毒副作用等,但随着今年新医保目录的落地,包括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达雷妥尤单抗等多种创新药就在其中,相信这将大大推动多发性骨髓瘤诊疗过程的规范化,为患者带来更多治疗选择。
多发性骨髓瘤的全程治疗是个系统而长期的工程,需要结合患者疾病特征、体能特征、合并症、并发症及药物可及性等诸多因素。通常对于相对年轻、体质较好的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加强疗效;而对于年龄大、身体状况差的患者则需要长期持续药物治疗。
多年来,多发性骨髓瘤领域不断取得突破,经过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等为代表的新型药物,目前已进入免疫治疗时代。相信随着新药物、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不断涌现,定能帮助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并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