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冯亦同|以“诗与爱”点亮生命之火
2023-04-10 22:08: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姬传涛  
1
听新闻
 

以“诗与爱”点亮生命之火

诗人生前与江南时报结下深厚友谊

  4月9日下午,《和平宣言》创作者,著名作家、诗人冯亦同先生在南京逝世,享年82岁。

  18岁那年,风华正茂的冯亦同考入南京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前身)中文系,毕业后曾在南京市第九中学担任教师,后来调入南京市文联文学协会工作。从学习到工作,从生活到创作,几十载金陵春秋,这座文学之都逐渐成为他的第二故乡和心灵家园。

  冯亦同始终对南京文化事业发展保持着极大的热情与关注,多次对江南时报主办的各类文化活动给予鼎力支持。对于创刊24年的江南时报而言,他是一位宽厚热心的“忘年之交”。

摄影 茹础耕


薪“火”相传

引领金陵文坛“新生代”前行

  2014年12月13日,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举行,77名南京市青少年代表现场集体朗诵《和平宣言》,创作者冯亦同全程观看了现场直播,眼含热泪。他在接受江南时报记者采访时袒露心声:“希望年轻人能把《和平宣言》作为钟声传递下去,作为火炬传递下去,做有肝胆的人!面对全世界发出和平之声,这是每个热血青年义不容辞的使命。”

  对于金陵这片深爱的热土,冯亦同撰写了大量佳作:散文集《金陵心记》浩浩近30万字,荟萃历史文化、风景名胜、个人家史、生活记忆等,被冯亦同称为献给南京的“一部情书”;个人诗集《紫金花》熔铸对南京的博爱与情思,为他摘得紫金山文学奖……

  在南京文学界,冯亦同不仅是笔力雄健的耕耘者,更是播种者。上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迎来生机盎然的又一个早春,南京市文联文学协会创办“南京文讲所”,带领学员们学写作理论、赏中外名著、与文学名家面对面,被誉为孕育金陵文学新生力量的“摇篮”。作为文讲所诗歌班负责人,冯亦同为南京发掘了一批青年人才,为之后南京文学繁荣发展培育了不少中坚力量。他笑称自己“既是园丁,也是农夫”,时常主动为年轻创作者撰写诗评、诗序,希望能推介他们走上更广阔的舞台。

  “在生活矿藏中聚焦,在情感喷井上点燃。”“诗国忠臣”高加索曾将冯亦同喻作“一团火”,不但形容其作品激情澎湃,也表现了他性格热烈洒脱。

 

热忱细心

携手江南时报彰显文学力量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大地震,江南时报在灾难发生后连续以不同的形式出版了汶川大地震特刊,其中,“汶川,诗的回望”和“诗成川,悲成川——诗祭5·12”等两份特刊,刊发了江苏乃至全国近百名著名诗人悼念汶川地震遇难者的作品,在江苏引起了强烈反响。在冯亦同、孙友田等一批江苏诗人的积极响应下,江南时报在山西路市民广场举办了一场诗歌朗诵会,向现场千名观众传递“诗与爱”温暖的力量,表达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的决心,并在现场会同红十字会进行了募捐。其中,冯亦同以“敬礼男孩”郎铮为原型创作的《担架上的队礼》在当时广为传播,引发强烈情感共鸣。

  一年后,江南时报联合江苏省作家协会共同组织了江苏诗人访问团,来到绵竹、汶川等地震灾区,创作了几十篇诗歌。

  2018年,“铁臂援建 回望十年”江苏四川媒体访问团来到绵竹市汉旺地震遗址公园,在祭奠汶川地震遇难者的同时,捐赠了一批珍贵的史料,其中就包括当年江苏诗人们为抗震救灾而创作的诗歌手稿。捐赠现场,江南时报记者远程连线了冯亦同先生,他激动地表示:“江南时报为地震灾区人民做了件非常有意义的好事情,将诗人的作品捐赠给汉旺地震遗址纪念馆,这是我们的荣誉,也是手稿最好的归宿。”

  在冯亦同的恩师、著名文学翻译家杨苡迎来百岁诞辰之际,江南时报在南京河西金鹰策划举办了一场“大师的背影”主题诗歌朗诵会,邀请文学名家现场朗诵《呼啸山庄》等译本段落,向这位翻译界的传奇大师致敬。朗诵会开始前,冯亦同仔细浏览了活动流程,并带着妻子多次来到现场参与安排布置。“也要考虑到周边居民的感受,不能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确保万无一失后,细致的冯亦同才放下心来。

  冯亦同的微信名叫“豁蒙楼诗窗”,每年端午节,由他牵头组织的“鸡鸣端午诗会”都会在鸡鸣寺豁蒙楼举办,被看作南京诗坛盛事。鸡鸣寺、明城墙、玄武湖……过去的每个清晨,他总会习惯性地跟老伴打声招呼,换上一双布鞋,到这些熟悉的地方看看转转。沿着成荫的梧桐树,冯亦同慢慢踱着步子,一直走向明亮的远方。 

(江南时报记者 姬传涛)

标签:江南;南京;江南时报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