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显文化底蕴:冬奥中星罗棋布的中国元素
冬奥逢新春,别样的邂逅织就层层叠叠的视听惊喜。中国结、虎头帽、剪纸、书法、二十四节气……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层出不穷的传统元素彰显中国文化内涵,是文化自信,更是大国风范。
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记者 万程鹏 摄
书法
江苏籍书法家管峻用书法向世界问候
开幕式热场环节,冰雪之中绽放巨幅红“福”字,地屏亮起“过年好”,笔墨流转中,尽显中国人的性情志趣,散发浓浓的年味。以中国书法向世界传递新春的祝福,表达立春之际的喜悦,是冬奥会开幕式上,中国文化与现代科技交融的大手笔。
管峻 书
为了呈现中国书法的韵味,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院长管峻书写了多遍,力求用活泼又大方的行书,传递“中国人的价值观,中国人的美学观”。
作为冬奥会会徽的“冬梦”,也是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运用中国书法的艺术形态,将厚重的东方文化底蕴与国际化的现代风格融为一体。所有艺术字体的设计均融合了行书与魏碑的字形结构特点,与会徽图形特征相匹配。
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会长李多宽告诉江南时报记者,书法与体育,两者一静一动,都是历史悠久的文化现象。“书法作为中国一门古老的汉字书写艺术,它与我国五千年的文化是高度契合的,以书法献礼,既体现了中国对冬奥会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了我们对国际友人的友好,它折射出的是一个国家、民族的友爱好客之心。”
管峻 书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我认为它已经成为不可替代的、中国特有的展现在世界面前的一种文化符号。”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李双阳表示,冬奥恰逢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用“福”字来表现,能够增添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过年好”三个字,特别是“过”,没有采用繁体字书写,而是专门用简化字书写,更能贴近大众的认知和审美,更具广泛的传播性,这是艺术为大众服务的一种体现。作品的书写者管峻院长不仅具备全面的书法专业素养,在业余时间也非常钟爱篮球运动。练好身体,强身健体,才能更好地从事书法艺术创作。
篆刻
跃动间传递中国文化符号
北京冬奥会的体育图标共有24个,设计来源于早期文化符号及甲骨文的文字结构与形态,用汉印为表现形式。方寸间的高妙布白,将冬季运动元素与中国传统文化巧妙结合。体育图标动态形式是以超感动图的形式,在2-3秒的视频动画中,由二维的篆刻转换为三维的冰雪运动,同时配合背景音乐的节奏,达到了“燃”的效果。
据悉,早在2020年5月,北京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委员会设计团队就开始着手北京2022年冬奥会体育图标的创作。此次图标诠释出冬季运动优美动人的瞬间,配以中国传统色霞光红,寓意日出东方,代表热情和希望。霞光红更寄托了新年开好头、勇争第一的美好期许,象征新春的勃勃生机。
南京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陈克年认为:“这次北京冬奥会图标借鉴了篆刻艺术的形式呈现,对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是古老的篆刻艺术与现代体育、现代传媒的完美结合。在中国印体系中,肖形印以非常生动、凝炼的创作手法展现鲜活的生活和艺术形象,比书法更加直观形象,不受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有非常强烈的可识性;较之中国画,肖形印可以更加简洁生动,便于识记和传播,这也是展现大国风范和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
二十四节气
流露中国古人的智慧哲思
“立春”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首,北京冬奥会开幕在“立春”,开场便用二十四节气串起整个开幕式“倒计时”。从“雨水”开始,一路行至“立春”,每一节气都配有一句经典诗词。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雷响,万物长”“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 “桂轮开子夜,萤火照空时”“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春种一颗粟,秋收万颗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大屏幕一一展现着中国的锦绣山河,人文风物,诗词一句一句记载着四季轮回,自然变迁。
最后10秒,10个节气倒计时加快,直到最后一秒,千里冰封的大寒转变为鸟语花香的立春。在充满“中国味”的基调下,北京2022冬奥会拉开大幕。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对一年时间流转的独特解读,每一个节气都饱含古人的智慧和文思。三分多钟的节气倒计时,荟萃古诗词的典雅和现代中国人的精气神、价值观,将中国人独有的诗情画意展示给了全世界。
盆景
迎客松形态的焰火点亮中国式浪漫
在本次冬奥会开幕式上,由蔡国强担任总设计的焰火再次照亮北京鸟巢上空。围绕“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会办赛要求,“春来了”“迎客松”“漫天飘雪”等作品让全世界感受到了焰火表演的艺术之美、人文之美。蔡国强表示,本次焰火表演追求的是“北国风光,漫天飘雪”,除了立春和五环,基本使用单色,跟冬奥主题很贴切,也更简约大气。
视觉中国 供图
本次焰火表演中也融入了大量中国元素。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正值立春,随着倒计时十个数字跳动,台下观众满怀欣喜与激动,三、二、一,孩子们吹散象征希望的蒲公英,将春天的种子吹向大地,夜空中的焰火呈现出“立春”“SPRING”中英双语,照亮每一个观众的面庞,象征着全世界的朋友们手牵手迈向崭新的春天。
“宣布冬奥会开幕时,我们从鸟巢顶上打出一棵盛大的迎客松,象征好客和欢迎。从远方看过来,迎客松与鸟巢搭配在一起,就像一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盆景,鸟巢成为一个漂亮的花盆。”蔡国强表示。
迎客松形态的焰火虽然只有十几秒钟,却是由将近1500发弹组合而成的一个造型,迎客松烟火和鸟巢构成的中国盆景,闪耀着中国人的浪漫。
龙
蜿蜒在山中的“游龙”凸显中华民族精神
在此次冬奥会中,也采用了中华文化图腾“龙”的创意,位于北京延庆区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就是这一理念最典型的体现——蜿蜒在山中的“游龙”,是中国第一座符合冬奥会标准的雪车雪橇赛道,也是世界上唯一一条选址在山体南坡的赛道。它将成为实现“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基本保障。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16个角度、坡度不同的弯道,俯瞰下去正如一条蜿蜒的游龙盘踞在山脊之上。为了保证比赛高质量进行,设计团队结合赛道形状、自然地形和人工地形等,研发出“地形气候保护系统”,一块块木梁搭在连接架上,再铺设上屋面木龙骨、木瓦,搭成完整的遮阳棚,1.9公里的赛道好似披上了一层富有中国古建筑风格的“龙鳞”。北京冬奥会期间,它将承担雪车、钢架雪车、雪橇三个项目的全部比赛。
在冬奥会的开幕式倒计时画面中,可以看到一个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的龙头带着水花浮出水面,这是广州市黄埔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舟龙头、龙尾制作技艺”传承人张伟潮的作品。据张伟潮介绍,这个龙头制作于2020年,为广州天河区石牌村定制的龙头。由于拍摄任务非常紧急,他和石牌村沟通借回龙头,在短短几天内,在各方的信任与配合下,顺利完成了联络、挑选、借、运送、拍摄等艰巨任务,完美体现了中国速度,大家都为本次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贡献了自己的最大力量。
(江南时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张雅倩 张梓扬 张睿恬 张姣姣 姬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