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4月9日,由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与西交利物浦大学联合创建的西浦—集萃学院迎来一周年生日。西交利物浦大学助理副校长、西浦—集萃学院执行院长马飞教授表示:“创立一年来,学院最大的突破点在于不断应对挑战,真正走出了一条产学研融合的道路,让硕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与企业的研发、技术的创新、长三角经济发展的要求结合起来。”
“我们把学生放到产业的最前沿,让他们真正能够学到东西、做出东西,在硕博士研究课题上取得成果。”马飞教授说,“同时,以研究生联合培养为基础,通过搭建产学研合作网络、推进横向合作课题,我们为校内老师带来更多科研合作机会,把老师推向市场。”
该学院的首届硕士毕业生代维,在学院成立之前先在西浦的多媒体通信专业完成了两个学期的专业课学习,毕业课题阶段,她选择了西浦—集萃的联合培养路径,前往江苏集萃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完成关于消毒机器人的课题研究。代维说:“进入研究所做课题,你能直接看到市场需求,接触到最前沿的技术。我经历了一个快速学习的过程,感觉自己产生了一个质的变化。”
在研究所,代维的办公室旁边就是智能机器人的生产实验车间。每天上午,她运用西交利物浦大学图书馆丰富的线上资源,查阅文献、学习理论知识;下午进入实验室,与电路板、零件和机器人打交道,在实操中学习。
代维的校内导师是余丽敏博士,产业导师是研究所产品研发总监卢钰博士。产业导师帮助学生把一个大的研究课题分解成每阶段完成的小目标,日常提供科研指导;每两周,代维还会与两位导师一起开会,汇报项目进度,听取导师们的建议。
硕士毕业前夕,代维收到了包括中国电信在内多家企业的录用通知。抱着对科研的浓厚兴趣,她决定留在西浦—集萃学院继续深造,将于今年6月前往江苏集萃深度感知技术研究所,开始博士课题研究。代维说,“在硕士课题中,机器人用激光雷达和双目摄像头来感知周围环境,接下来我将在雷达的视觉融合领域继续做研究。这个课题背后的技术,与智慧城市、自动驾驶的蓝图息息相关。如果能做出来好东西,就能为我们的国家做点事情。”
西浦智能工程学院的科研副院长陈敏博士是最早参与到西浦—集萃联合培养项目中的导师之一。陈敏博士认为,“联合培养的本质就是产业导师、西浦导师和利物浦大学导师三位一体。产业导师有产业背景、技术背景和对国内前瞻技术发展方向的敏锐性,校内导师有国际化的科研背景,产学研合作能够培养出结合双方优势的学生,达到1+1>2的效果。”
陈敏博士曾对国内大学和德国、英国大学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做过专项调研。“培养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是各国教育探索的热点。结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这样的政策背景,对西浦来说,创新型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是我们的培养目标,而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是最有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陈敏博士说,“产业导师专注于解决产业界的技术难题,而西浦导师在学术理论、系统化学术方法等方面给学生提供支持。我们引导学生将工业方案与学术理论结合起来,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高质量的、可应用和转化的知识体系。”
“学院通过整合产业资源、信息共享,为教师们引入了相关的实践项目,做到产学研深度融合,而不是浅显合作。”陈敏博士认为,学院为全校的老师们提供了一个扎扎实实、可持续的科研发展平台。
未来,学院还将在硕博士联合培养的运营模式、课程体系,高端科研人员的双聘交流机制,以及新型研发平台的建设等方面作出新的探索。马飞教授说,“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是我们最重要、首要的合作伙伴,我们还将进一步拓展产学研合作渠道,与更多合作伙伴建立联系,为西浦的老师们带来更多产学研合作的机会。目前,学院已与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苏州市独墅湖医院等签订合作协议,产学研合作范围已从江苏省内扩展到长三角地区。” 石露芸 张欲晓 高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