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3月29日,苏州进入“两会”时间,对于疫情相关话题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献策。疫情常态下,疫情废弃物存在集中处理周期长、转运处置压力大,甚至处置不彻底的状况。对此,政协委员建议,给予适当资金补助,鼓励企业大力发展医疗废弃物处置项目及产品的研发。鼓励各类所有制经济积极参与投资和经营,实现医废处置市场化运行。
今年2月苏州疫情发生后,隔离酒店、核酸采样点、封控区等产生大量的废弃物,据不完全统计,峰值时疫情废弃物产量达240吨/日,疫情平稳后仍达170吨/日。苏州市现有医疗机构3000多家,常规医疗废物近50吨/日。现有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机构2家:苏州市悦港医疗废物处置有限公司、张家港市华瑞危险废物处理中心有限公司,设计处理能力约2.4万吨/年,约66吨/日。
部分疫情废弃物仅采取暂存处理,给处置公司的运行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和风险。
苏州市政协委员钱文杰认为疫情废弃物主要存在两大风险:一是集中处理周期长。医疗废物长期积压,对环境风险极大,不利于管控。近期国内疫情出现反弹,特别是周边城市形势较严峻,预计受此影响医疗废弃物积压将在较长时间仍将得不到缓解。二是转运处置压力大。大量的疫情废物产生点对运输人员、车辆均带来巨大的压力,由于疫情废弃物具有空间传染、急性传染和潜伏性传染等特征,对运输的要求极高,万一发生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后果相当严重。受运输能力和处置能力的影响,疫情废弃物未能做到产地日产日清。对此,钱文杰建议: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苏州片区借助政策上的优势,开展在医疗废弃物处置上的创新,突破现有管理限制,相关部门发布指导性文件,鼓励在符合安全的条件下,推进“先行先试”方案,同时简化审批流程,实现项目真正落地,为苏州医疗废弃物处置给全国树立示范。鼓励相关研究院、主管部门等技术型单位与创新企业建立指导、合作机制,共同推动医废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打破国外专利技术垄断的局面。给予医废处置领域相关创新性企业一定的资金补助,鼓励企业大力发展医疗废弃物处置项目及产品的研发,降低传统医废处理方式上的资金投入。
苏州市政协委员徐寄洪在进行相关调研后得知,目前医废处置处在满负荷、甚至超负荷状态,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反复,隔离点以及接种点、核酸采样点产生的医废峰值不断攀高,处置能力滞后问题日益突出。一是医废处置不彻底。医疗机构得到处置的医疗废物只是全部医疗废物的一部分,化学性医疗废物基本没有地方可以处理,医疗污泥长期得不到处理。二是医废处置不及时。处置单位仅对约200家较大规模的医疗机构提供上门收集服务,大部分基层小型医疗机构都必须自行将医疗废物运送到相关暂存点。暂存点收集运处周期要2-3天、甚至一周,医废积压严重。三是医废处置积极性不足。
对此,徐寄洪建议:加强医废处置能力建设。在医废处置机构满负荷的情况下,建议增设1至2个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提高医废收运、处置能力和水平,确保各类医废能得到及时、规范收处。同时,积极探索区域性相对集中医废处置机制,进行细分管理,对处置较为简单的医废由具有资质的单位就地进行无害化处置,补充集中收集处置的不足。健全医废处置监管体制。明确主管部门、协同部门、医疗废物产生者、处理者的责任和义务,环保、卫健等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加强信息共享、沟通配合,确保各项制度措施落到实处。同时,健全从产生、贮存、运输、处置的全过程控制管理体系,加大督查力度,依法加强对医废处置的监督执法。完善医废处置长效机制。坚持政府支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一方面,参照餐厨、生畜粪便垃圾处理机制,政府层面出台医疗废物处理相应的补贴政策,给予医废处置机构、医疗机构适当补助或奖励。另一方面,鼓励各类所有制经济积极参与投资和经营,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投融资及运营管理体制,实现医废处置市场化运行。高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