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1986年以来,常熟已连续六次获评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县(市),2021年,常熟第七次获评全国普法先进,35年的普法实践,让这座千年江南古城冠上了又一块金字招牌。“七五”普法以来,常熟市以法治建设为主线,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探索“订立规矩、重塑习惯、涵养法治”的基层依法治理模式,持续推进法治常熟、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法治精神春风化雨、浸润人心。
“一把手工程”布好“普法局”
“法治宣传教育是常熟特色品牌,要按照精致常熟总要求,让法治力量成为常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要切实提高‘七五’普法时效,让法治真正深入人心。”常熟市委书记周勤第在调研全市普法工作时提出。作为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模范生”,“一把手工程”就是常熟市实现普法先进“七连冠”的“秘籍”之一。
“七五”普法期间,常熟市积极打造“一把手工程”,明确各地,各部门“一把手”领导作为普法责任制第一负责人抓好落实。“一把手”领导带头学法用法,党委中心组学法、政府常务会议学法、领导干部学法讲座常态化开展,领导干部年终述法、任前法律知识考试、网上学法均形成制度机制,全面提高了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
“七五”普法以来,常熟市坚持“一把手”亲自部署普法工作,每年一次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市人大汇报听取和市政协视察调研,高点定位、高位推进,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推进奠定了坚实的领导基础。同时,常熟市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服务谁普法”的原则,切实将普法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列入绩效考核、文明创建等考评体系,与其他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确保普法工作落到实处、见到时效。
“全过程普法”丰富“普法内涵”
“七五”普法期间,常熟市将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紧紧融入执法、司法、法律服务的全过程,实时普法,让市民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案件、每一次法律服务中都感受到法治的温度,将法律服务融入数字门牌就是“七五”普法期间全国首创的一项重点法治惠民工程,至今已经实现全市76.2万块数字门牌的全覆盖,真正打通公共法律服务的最后一米。
在执法过程中,琴川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局创新推出城市管理“小蓝”系列,一块普法“小蓝板”,有效挡住了建筑垃圾乱堆放的问题。作为全省首个试点推进镇域综合执法改革的县级市,常熟市不仅做好了镇域综合执法的这项“必答题”,还创新思路推出了“镇域综合执法+普法”的常熟模式,全省首建综合执法普法教育基地,构建“一个实践基地、一支宣传队伍、一套工作机制、一组普执品牌”四位一体运作方式,全市2400余名镇域综合执法人员全部化身“普法员”,在日常巡查、执法、服务过程中将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引入深处。市税务局推行重大税务案件“听辩式”审理,实现执法与普法的无缝衔接,获全省推广。市城管局全国首创“非现场执法+信用联动惩戒”执法新模式,有力地推进市容环境秩序“常态长效”管理,通过普法与执法的双轮驱动共创尊法守法氛围。
“法治+生活”创新“普法路径”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大家都有听过吧,这正是我们今天参观的这个纪念馆曾经的主人——翁同龢老先生平反的一起冤假错案……”翁同龢纪念馆的讲解员向参加常熟市法治夏令营的青少年介绍道。
“依托辖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我们正积极建设法治文化街区、法治驿站等,搭建‘虞歌法韵’法治文化特色园,以虞山派琴、印、书、画等特色构建‘景、城、人、文’四位一体的新型法治文化空间。”常熟市虞山街道司法所所长何丽华介绍。
“七五”普法期间,常熟市创新探索“法治+生活”普法模式,推动法治与文化、历史、城市相融合,以“滴灌式”的普法模式,让法治融入市民群众生活,建设法治文化“新高地”。成功打造常熟市“法与生活”互动体验馆1个国家级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常熟市历史法治文化街等5个省级法治文化示范点以及17个苏州级法治文化示范点,全市镇(街道)法治文化阵地覆盖率100%,法治元素全面融入公园、街区、商场等公共场所。
坚持不懈普法,潜移默化改变。在常熟,无论是企业还是市民,“法治获得感”越来越充实。通过加强普法教育,引导全社会尊法守法学法用法,全民普法受教育面100%,群众对“七五”普法的知晓率达95%以上,公众安全感达98%以上。实现市民的法律意识逐年上升,全市刑事案件发案率实现十二连降,信访量逐年下降,未发生重大有影响的群体性上访事件,形成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社会氛围。常熟这座千年江南古城倡导法治、践行法治的氛围日益浓厚,法治精神正悄然地植根民心。范迪 陈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