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生有些类似于过去乡村中的“赤脚医生”,是随叫随到,全方位服务老百姓的医护人员。全科医生可以前期对病人进行初步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当场医治,减轻或者控制病人病情,让其能够迅速转院得到医治,对挽救病患起到很好的作用。时至今日,很多病人不管大病小病,总是往三甲医院跑,其实有些小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能够医治。小病也往大医院跑,可能造成一些重病病人因为医疗资源紧缺,得不到应有的医治,延误或者失去治疗时机,病情加重甚至离开人世。尤其是大城市和超大城市,这种现象更是突出。
一、困难及问题
1. 数量少。基层医生较少,专职全科医生数量更少,全科医生往往需身兼数职。现在全科医生承担类似于家庭医生角色,更倾向于公共卫生服务范畴,而实际上如今基层全科医生多为临床医生兼任,大多数时候需处理临床相关事务,没有时间或仅有少数时间用于全科家庭医生方面,且团队成员也大多身兼数职,因此对于全科医生职责并不能较好履行。
2. 团队协作度低。全科医生应该是以团队为基础,为社区居民提供持续的服务。但由于基层人手不足等原因,全团队成员人数不齐,共同工作时间少,对于相关业务开展较少,团队效率不高。如何构建完备的全科医生团队,人员如何配比,以及工作范畴等相关问题,亟待解决。
3. 相关培训不足。现如今全科医生多为内外科等相关医生经一段时间培训后兼任,对于全科医学以及全科医生的认知及工作开展形式并不熟悉,大多数依然延续原先的临床模式,以临床看病为主。且平时针对全科医生特别是全科团队的培训较少,除医生外其他团队成员并不能接受较好相关专业知识培训,对于全科医学、全科医生、全科团队认识不足,工作能力及效率不能得到有效提高。
4. 对全科医生认知不足。无论是医生本身还是社会、人民群众,对全科医生的认知都普遍不足,都当普通医生看待,甚至不当成正规医生看待。
二、基层全科医生实践案例
平江新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家庭医生作为辖区居民的朋友,开展精细化、个性化的健康服务。
高质量的家庭医生,是“守门人”“工程师”和推动者:对于市民(需方),是在家门口提供均衡适宜、同质可信健康服务的“守门人”;对于体系(供方),是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突出健康管理特色,助力打通“0123级”预防,构建整合型服务体系的“工程师”;对于政府部门(管理方),是协调个体与群体、衔接治疗与预防、融合当下与长期,促进健康城市建设的重要推动者。
中心通过提供优质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多元化、立体化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获得了辖区广大居民百姓的充分认可,签约数量逐年稳步上升。中心将中医药管理融入家庭医生团队服务,为辖区居民提供防病治病的中医服务,提供理疗、中药、中医康复等中医特色服务。
作为辖区居民的首诊医生,家庭医生从疾病早期筛查与管理、疾病管理到病后康复,承担全程健康维护服务。家庭医生团队在居民首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体系中,发挥居民健康网底的功能。家庭医生团队在分级诊疗中起到纽带和协调作用。居民首诊,家庭医生及时解决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等健康问题;对于需要上级医院进一步诊疗的居民,协调三级医院专家专科,进行转诊服务,转诊路径顺畅,构建绿色就医通道;居民在三级医院诊疗后,病情稳定及时转回社区、家庭,家庭医生团队及时衔接,开展院外康复管理服务,形成健康体系的闭环管理,方便辖区居民健康服务就诊、就医、康复等服务,满足老年人在居家和社区养老过程中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中心与苏州市立医院东区全科医学科联合建设了全科医学联合病房。中心病房定位于全科医学住院、康复病床。病房每周有专科专家查房。医院住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住院衔接,在家门口即可享受三级医院住院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有需求的辖区居民建立起家庭病床服务,深入居民家里,提供居民基本医疗护理、康复等服务,在居民养老中提供基本医疗与照护服务。
平江新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继续做到高标准、严要求,以“小病做医生,大病做参谋,重病做亲人”为目标,真正成为社区居民的健康守护人。
三、政策诉求和建议
一是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来推进和吸引更多的人员加入全科医生的队伍,比如薪资待遇,比如在大医院晋升,需要加入全科医生履历。
二是要有相应的制度出台,全方位为全科医生保驾护航,形成一整套的保障系统,出台一系列制度,从根本上进行强化。
三是专业医学院要对学生进行全科培养,在专业的基础之上再兼有全科的医护知识,不做表面医学理论研究,而是要培养出适合新时代的全科医生,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四是能够培养出24小时上门专为长期瘫痪或者慢性病突发者服务的全科医生,进行最前沿的急救,就跟以前的村“赤脚医生”一样。
五是能够为每个小区配备1-2个24小时的全科医生。
六是组建全科医生志愿者联盟,如以社区为基本单位,将持有医师执照的居民组织起来,打造本社区的健康保护网。当然政府可以补发一定的津贴,也可以是无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