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早上5点,家住苏州工业园区新馨花园的杨家华起床开始做早饭。6点,吃过早饭后,65岁的杨家华开始服用降压药、护心丸。吃完药片,他将药片的外包装单独放进一个贴有“有毒垃圾”便签的小盒里,带上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下楼到小区垃圾分类点,投放到相对应的垃圾桶内。
扔完自家的垃圾,杨家华并没有离开。他不仅是家里的垃圾分类实施者,还是小区垃圾分类督导员。他站在垃圾房门口,与另外一名垃圾分类志愿者一起,开始一天的垃圾分类督导工作。“这袋全部都是其他垃圾,可以连袋子一起扔到蓝桶里,这袋是厨余垃圾,要把里面的厨余垃圾倒进灰桶,再把塑料袋扔进边上的蓝桶。”在新馨花园施行垃圾分类的前三天,这样的话,他要说上百遍。看到有人抱孩子不方便拆袋投放的,他就上前把垃圾接过来,主动帮忙投放。
早上9点,垃圾分类投放暂告一段落,杨家华的工作还没有结束,他和垃圾分解员一起将可回收垃圾整理打包,用拖把一遍一遍把垃圾分类点的地面冲洗干净,把分类点栏杆、洗手池擦洗干净才离开。
在回去的路上,杨家华还要在小区各个楼道绿化巡视一遍,看有没有乱丢垃圾的现象。有一次,他发现在一幢居民楼前的绿化带上有两袋垃圾,他用手解开垃圾袋,通过垃圾的蛛丝马迹找到垃圾的主人。他拎着两袋垃圾来到扔垃圾的居民家里,告诉他们不能乱扔垃圾。那户居民表示是新搬来的租户,不知道怎么垃圾分类。他便将垃圾分类的要点如数家珍地告诉他们,并亲手现场教学,教会他们如何将各类垃圾进行分类。后来,这个租户再也没有乱扔垃圾。
晚上6点多,杨家华匆匆吃完晚饭又到垃圾分类点“上岗”。相比于早上,晚上投放垃圾的数量更多一些,但现场的光线更暗,他打起十二分精神,仔细观察每一个扔进垃圾桶的垃圾,确保居民垃圾投放“零失误”。
八九月的苏州气温很高,垃圾投放点散发出难闻的气味。杨家华早晚两班坚守在投放点,每天6小时与垃圾打交道,家里人问他图啥。他说:“垃圾分类是国家大计,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我是有35年党龄的党员,我退休了有时间来奉献一点是应该的。”
家里人的质疑不是没有缘由的。杨家华2015年被诊断患上恶性肿瘤,虽经过治疗后康复,家人还是不希望他太累太辛苦。他觉得有意义的事情就要去做好,家人看他如此坚持,也就随他去了。
当社区通知杨家华去领取垃圾分类志愿者补贴时,他婉拒了。“看到我们这个建成近20年的老小区没有随处可见的垃圾桶,没有散落一地的垃圾,人人定点定时投放垃圾,小区面貌焕然一新,这就是对我最大的奖励。”
(张海虹 沈璐冰 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