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9月16日,第三届中国金融科技产业峰会暨第二届(苏州)金融科技应用博览会在苏州拉开帷幕,金融科技走进“苏州时间”。在为期三天的“双峰会”中,来自全球的百余家银行、证券、企业、机构如神仙比武,一展身手,纷纷端出最拿手的金融科技拳头产品响应后疫情时代最新需求,展现行业风向动态。大会主题是“让金融更科技”。作为此次金博会的国际合作伙伴,也是国际知名的财务及咨询机构,毕马威的“角色”与众不同,在繁花过眼的热闹场中,指出一条通往未来的大道,为企业、政府、银行谋划战略方向,锚定应用场景。9月17日下午,毕马威苏州首席合伙人翁澄炜在金博会现场接受江南时报记者专访,介绍了毕马威关于科技赋能金融的最新思考,展示金融科技应用井喷背后的发展逻辑、制胜之道。
“公众在疫情中享受到了金融科技带来的便捷,金融科技的客户增长呈现井喷之势”毕马威苏州首席合伙人翁澄炜告诉记者,金融科技在后疫情时代的发展呈现两大趋势:首先,疫情的爆发就如“催化剂”,改变了大家对金融科技的看法,无人值守银行、云办税大厅等线上金融服务的涌现,让更多人的认识从观望金融科技慢慢发展转变为必须发展,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基于此,苏州的盛会引来了各路人马抢滩。经历了足不出户的煎熬,对金融科技投资加码的不仅仅是银行,还有券商、期货各类机构,因为没有智能化的金融科技平台,任何正常的业务都无法更有效率的开展。其次,伴随着金融科技的火热,另一大趋势是对风控监管的关注。翁澄炜指出,多年来,金融科技在风控方面暴露出不少问题,监管的力度也在相应加大。非接触式的金融服务、云端管理对资金安全的要求更为苛刻,大量的初创科技企业涌入业内,在技术上得心应手,但在风控监管上的盲点却不少。因此,本次金博会上也能看到许多为风控监管提供专业支撑的企业。
9月18日,毕马威在金博会主论坛举办主题为“拥抱金融科技,毕马威赋能新现实打造新场景”的专题论坛。在翁澄炜看来,科技赋能金融最重要的还是要场景落地。企业、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在自身流程梳理中找到接入具体场景的途径,也要在内部管理上实现突破,而这些正是毕马威术业专攻的方向。
当然,银行和企业在应用场景的实现上并非一致。作为应用金融科技的“主力军”,传统银行业近年来正在步调一致的缩小“前台”、做强“中台”、夯实“后台”。翁澄炜解释说,前台原本是指直接接触客户的客服人员,在传统的银行办事大厅,人头攒动的景象已悄然消失,客户通过机器人屏幕、“PAD”等各类智能机构完成交易流程。与此同时,银行要以大数据为抓手,整合打通内部的沟通、审批、分析、风控管理流程,使得“中台”、“后台”提质增效。
翁澄炜坦言,在金融科技应用方面,国内的国有大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各有千秋,也有很大进步;受制于获客和营销模式的固化,相当数量的农商行正在寻找转型突破口。
对传统制造型企业而言,数字化转型的前提是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真实数据。翁澄炜给出了一个典型案例。一家知名的文教产品企业徘徊于数字化的十字路口,毕马威开出了“药方”:让企业直接把智能化的“销售柜台”从街边搬进写字楼,像自动贩卖机卖饮料零食那样出售文教商品,销售数字由此转化成了推动企业研发制造的大数据。
据悉,毕马威在苏州可以为本地金融机构提供解决全业务领域的系列解决方案,赋能金融机构实现全链式的数字化转型;同时,毕马威的智慧之光解决方案也支持全行业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建设,为相关企业的具体场景定制适合的数字化智能解决方案,实现企业的降本增效。
翁澄炜认为苏州发展金融科技的优势明显,有望在上海的资本中心之外,打造长三角金融科技的“创新引擎”。
“在苏州,毕马威的许多客户都具有科学家背景,苏州和其他城市显著不同”。苏州拥有大批卓越的传统制造企业和优秀的创新企业集群,供应链完整可控,技术优势明显,对金融活水的渴求强烈,也在倒逼金融科技的发展。苏州还有政策的优势,央行小微企业数字征信实验区、数字货币、金融科技创新监管三大国家战略试点同期汇聚苏州,推动金融科技产业生态的互联互通。
翁澄炜表示,“苏州在金融科技,人工智能,芯片技术,生物医药及纳米科技等领域拥有非常好的孵化平台,先导产业集聚效应强,营商环境不断完善,加上原本完备的制造业产业链,令毕马威看到诸多因产业转型升级而带来的企业需求。毕马威正是看到了这些方面的需求,抱着“利他为先”的愿景,来到苏州设立分公司,从而可以积极支持和助力苏州企业在新经济形势下实现高质量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