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早起,红绿灯都主动给我们让道。在一路黄灯闪闪中赶到位于天下景城小区南门核酸检测点的时候,住在小区的物业老刘和老丁已经在检测现场,灯光下的他们,作为志愿者面庞坚毅,目光沉着,彼此打过招呼以后,大家熟练地做好检测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新冠病毒作为人类的公敌,我们始终在和它作坚决斗争。自11月19日以来,连续多轮的检测,大家真的很累,但一想到检测成效越来越好,又都充满了信心。作为检测点的点位长,我和各位志愿者融洽相处,努力工作,高效完成任务。我为平凡人在关键时刻不惧风险、甘于奉献、吃苦耐劳的精神所深深感动。
核酸检测操作台前,采样有医生在,信息采集人员也都经过专业培训,只要现场人员排好队,保持距离,我们并不怎么担心。重要的是要让现场的每个人保持两米距离,难度较大,我们的压力也更大。老刘是小区物业的二把手,老丁负责小区的花木,此时他又成了抗疫的战士,在秩序维护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老刘叫刘祖亭,老丁叫丁伟伍,他们在小区工作年头多,人脉广,人头熟,说深说浅,大家都能接受,喇叭拿在老刘手里喊起来,说的有理有据,有声有色,调侃里的幽默,道理说得简单浅显,效果立竿见影。
老蒋是财政局来检测点做志愿服务的带队人,作为街道的工作人员,我们和他们可以说是客情账,可老蒋他们自觉放下身段,主动担当秩序维护和测温及“核酸已采集”卡片的发放工作,从开头到结束,始终工作在岗位上。老蒋从队尾到队头,又从队头到队尾,来回走动,一直未停,一刻也没有懈怠,保证了检测队形的整齐和相对安全的距离。其实,前不断后不乱是最好的状态,事实上,我们也做到了,没有形成排长队现象,较好地把控了节奏。在和老蒋短暂的交流中,他无意说出了一句话,腰间盘突出发了。原来他是一直带病工作,他叫蒋广勇。
医生是我们做好核酸检测工作的主心骨,专业工作要由专业人去做。徐显是一名儿科副主任医师,他一直参与核酸检测采样,在采样点和日常,我和他交流较多,也说得来,他给我的印象是那种认真负责、助人为乐、值得信赖的人。每个细节他都想的周到,每项工作都做的完美。对新来的信息采集人员,经他一指点,都能迅速胜任工作。由于几个医生是轮流来我所在的检测点采样,所以我每次都是和他联系,常常是我还没来得及打电话,他就已经帮我通知到位了。整个采集工作结束后,他都主动做好后续工作,治理物资,很专业地将废弃物装好扎紧,方便运转。
已是小雪时节,天气渐冷。5个多小时的持续检测结束后,当采样医生张曼丽脱下防护服的那一刻,我们看到的是N95口罩和防护服在脸上留下的深深的勒痕,湿漉漉的头发还冒着热气。没办法,我们好多医生都是连轴转,也习惯了。有时候,中午休息个把小时,下午还要继续上班,因为医院被抽出去参与核酸检测的医生很多,要保证医院和检测工作两不误,大家也能理解。徐州医学院毕业的住院医师张曼丽的话说出了医务工作者的心声,也是我们致敬他们的理由。
还有一个年轻的医生姜苏敏,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高挑的身材,显得单薄。但给人感觉特阳光灿烂,生活中的小细节都会成为她的笑点,她清脆爽朗的笑声,不带任何杂质,没有任何功利。在严峻复杂的疫情面前持有乐观的态度,特别是她那纯真善良可爱的笑声,还有一丝不苟工作态度,感染了大家,在冬日里温暖着了每个人。一次,她到了现场后,笑着跟大家说,要不是我爸喊我,我差一点就迟到了,那种温暖的家庭氛围 我们隔空都能明显感觉得到。我想,只有幸福的家庭才会孕育这种向上的文化和让人赏心悦目的笑声。
信息采集工作者和现场采样医生一样,都战斗在一线。程子珈是其中之一。连续9轮检测过后的11月28日,程子珈才请假等待手术,这一拖就延迟了十多天。原来,在11月19日区域核酸检测开始前,医生就建议她住院手术。由于检测点人手少,工作紧张,她没有请假,而且为推迟手术主动说服了医生。工作期间,有时候坐时间长了腰疼,她就站起来采集信息。还有,程子珈的儿子在家上网课,丈夫又因工作在外,家里的担子都落在她身上,这一切她毫无怨言。
检测现场,每天都上演让我感动的故事。那几天,每天早上我看到一个是中年男人第一个来排队,经过攀谈,我知道他住天下景城小区,在淮河西侧一个乡镇的一个工地上班,每天做完核酸检测后,骑电动车去上班。我就想,我们只是连续几天,这个中年男人每天早起,不同样辛苦吗?这也许就是我们大家常说的“这是谁父亲又是谁的儿子”的那个。
还有一对年纪分别为87、85岁老年夫妻,每天天不亮就来做核酸,走路都战战兢兢还拄着拐杖。为了安全考虑,我们就让他俩下次等太阳高高再来,他们却这样告诉我们说,自己年纪大了睡不着,又没事,早点来做,为年轻人排队省点时间,年轻人都很忙。原来,老人的爱就是这么简单、无声,在不经意间。望着这一对远去老人的背影,我此时想到的不仅仅是白头偕老,还有一种无以名状的感动。同样是不经意间,我们一起在天下景城这个小区看着星星迎着朝阳,和大家一起度过紧张的时光。天气渐亮,我们看到的不仅有气势恢宏的大门,古朴典雅的亭台,通幽的曲径及其两侧的绿树,还深切感受到成熟小区应有的陶冶情操的人文环境,并在在潜移默化里融入其中。
“大家自觉戴好口罩,保持两米距离,提前打开预约码,有序做好信息登记和采样,领取已采集标签后迅速离开现场”的反复提醒,把我拉回到现实。看似简单的程序,做起来并非易事,它需要大家一起共同努力,也正是有众多人的无私奉献和坚持坚守,才使检测工作顺利进行,并筑牢抗疫的坚实防线。当然,我们更坚信疫情带给我们的紧张、焦虑、担心,一定会烟消云散,只留下过往的回忆。(赵金浩)
赵金浩,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宿迁市作协会员。作品散见:参花、花溪,鸭绿江、青年文学家、文学百家、文学百花苑、中国文艺家、西部散文选刊、宿迁乡情、江河文学、齐鲁文学、西部散文选刊、乡土、佳作、楚苑、山海文化、农民日报、现代快报、江南时报、宿迁日报、宿迁晚报、市场信息报、河南科技报、河南经济报以及中国作家网等。
宿迁市沭阳县南湖街道办事处 赵金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