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滚滚江水朝岸拍,江面上船来船往,一艘艘货轮接连停靠,一座座岸桥即时装卸,载满货物的集装箱仿佛积木玩具般,被龙门吊精准抓起,再稳稳放下……繁忙的景像,彰显出强有力的经济脉动。
11月24日—25日,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港航事业发展中心组织开展“绿色港航”全省五星级绿色港口主题宣传活动,全面、立体展现江苏港航在管理能力、节能降碳、资源集约节约与循环利用、污染防治、生态保护、运输组织、绿色智慧等方面的建设成就。
南京港:持续优化港区能源结构
24日上午,记者来到了南京港龙潭集装箱有限公司。据悉,该公司位于长江南京段龙潭水道,码头岸线长2310米,纵深1公里,拥有码头泊位10个、岸桥13台、场桥26台、轨道吊10台,是长江沿线单体规模最大的集装箱码头。
“十三五”期间,龙集公司在江苏省港口集团、南京港集团一体化发展部署下,坚持“绿色发展、创新驱动”理念,深入开展“治水、治气、治废、护岸、增绿”五大重点工作,持续优化港区能源结构、提升绿色发展能力,先后获评四星级“中国绿色港口”和五星级“江苏绿色港口”荣誉称号。
建设绿色港口,坚持绿色发展是港口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必然要求。南京港龙潭集装箱有限公司安全总监 赵雪松介绍,2008至2015年,共完成26台场桥“油改电”、“能量回馈装置”改造,节能效率超25%,年减少柴油消耗1800多吨;推进场桥锂电池动力改造,实现场桥零排放,年减少柴油消耗400多吨。
在电动设备的应用方面,自2021年以来,共投入600万元,增配了3台纯电动空箱堆高机,年作业能力突破50万TEU,每BOX节约能耗30%,年可节省燃油120吨。
记者还了解到,该港口以交通运输部首批智慧港口示范工程为契机,建成“一站式”物流信息枢纽,服务用户4300多个, 110余家内外贸干线船公司,100多家内外贸驳船代理公司,500多家运输车队,4300多辆集卡车,年服务船舶1万余艘次,日均服务集卡3500余车次,实现装卸作业单证电子化率100%,年节约纸张300万张。
“下一阶段,公司加大投资力度,在港区堆场自动化改造、纯电动设备应用、环境状态监测、综合能源管理、智慧岸电升级、RTG锂电池改造、数字化转型、供水系统优化和绿色环境整治等方面,进一步深入推进绿色港口建设,为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助力港口高质量绿色发展贡献积极力量。” 赵雪松说。
洪蓝船闸:积极打造绿色环保工程
近年来,南京航道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工程建设中和后期管理服务中,积极通过多种方式,践行绿色生态理念,大力推动“绿色港航”发展。
当天下午,记者来到了洪蓝船闸。洪蓝船闸工程位于秦淮河流域与石臼湖流域分水岭南侧,是秦淮河航道重要的通航梯级。洪蓝船闸工程设计等级为四级,设计最大船舶等级为500吨级。该工程的建设对于充分发挥水运资源优势,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地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化沿线城镇和产业空间布局,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位于秦淮河航道溧水段洪蓝街道毛家村东侧的航道右岸的洪蓝水上服务区,按四级航道500吨级船型设计,2021年建成,2022年正式对外服务。服务区岸线长400米,设计水深2.5米,距航道中心线60米,设16个150kN系船柱。主要为过往船舶和船员提供锚泊或生活生产补给等服务。
据南京洪蓝船闸管理所所长陈列介绍,秦淮河航道整治工程深入践行绿色生态理念,积极打造绿色环保工程。航道选线充分考虑节地因素,部分护坡选用彩色混凝土和仿石花纹混凝土设计,达到固土护坡的同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打造美丽航道;洪蓝船闸和服务区房建采用太阳能发电、岸电系统、智能自动灌溉系统、雨水回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变频恒压供水系统、船舶油污水回收站、智能供水机等多项绿色环保设计。 同时,工程充分结合秦淮河深厚的历史底蕴,对航道两侧红线范围内护坡、堤顶绿化和服务区、锚地及船闸等节点进行专项景观设计,彰显航道工程在宣传历史文化、改善自然和人文环境、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张家港船闸:深化美丽航道建设
张家港船闸是一所24小时运行的复线船闸,座落在申张线入江口门处,上连长江,下连申张线内河航道。其中一线船闸按六级通航标准建设,设计年通过能力为450万吨;二线船闸按照三级通航标准设计建设,设计最大船舶等级为1000吨级,年船舶单向通过能力6020万吨,货物通过能力3853万吨。作为重要的水上交通枢纽,常年有苏、皖、鲁、豫、赣、浙、鄂、沪等省市的船舶通过,为当地水路运输经济发展和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张家港船闸始终把生态发展作为船闸高质量发展重要抓手,推进航道整治,改善河畔环境,打造绿色廊道,提升区域品位,全力打造绿色船闸建设。
积极推进绿化提升,打造绿色生态长廊。2018年将水上ETC正式投入使用,在为过闸船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的同时,提升了过闸效率,降低了能耗支出,全面促进绿色效能船闸建设。同时重点实施富有苏南韵味的花园式船闸建设项目,绿化提升后的张家港船闸,整齐划一、干净洁美,水波碧绿,不仅仅是繁忙的运输通道,更成为了水上通道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深化美丽航道建设。通过在船闸远调站建设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加强船舶封舱管理宣传、开展“水上交通‘263’绿色志愿生态行”等活动,不仅提升了船闸船舶污染物接收的公共服务保障功能,而且认真落实了环境友好的理念,积极建设生态航道。
深入推进志愿服务,提升公共服务措施。深入推进“‘红+绿’双色互通互融”的工作模式,带动辖区及周边对航道生态环境的保护,推进航道及周边洁化绿化美化,促进水运生态绿色发展。建立巡查员队伍,定期对建成的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使用情况进行巡查,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开展红色引领+绿色宣传,形成助推水运生态环境保护的“共治力”。
张家港港务集团:聚焦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张家港港务集团是全国首批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之一,也是苏州区域历史最悠久、开放最早、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社会公共码头,年吞吐能力超7000万吨,拥有长江岸线2631米,建有12个万吨级以上泊位,最大可停靠18万吨级船舶。2020年,张家港港务集团荣获江苏省首批五星级绿色港口,下属港盛分公司高起点获评长江唯一“亚太绿色港口”称号。
近年来,张家港港务集团聚焦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绿色港口工作亮点纷呈。重点以“用能体系低碳化、作业机械清洁化、环境治理精准化、现场业态景观化、运输结构合理化”等“双碳五化”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全方位、内涵式建设最美港口,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气更净、港更美”,彰显集团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用能体系低碳化。创新应用“能量回馈”技术,对港内17台门机予以改造,年节电150万度,港内9座变电站全部应用电网无功补偿,每年实现节电68万度;安装使用LED等节能灯具2600余套,通过系统联网集中管控,年节电近130万度;安装16套风光(光电)互补路灯,今年充分利用现有仓库屋顶建设2.7MW分布式光伏发电,计划年内完成并网发电。
作业机械清洁化。淘汰改造港作燃油机械,推进 65台港作机械达标改造;引进清洁能源车辆,以清洁电能替代传统燃油,最大限度节能减排;实施了矿石作业流程化改造,替代原有自卸卡车和挖掘机作业,年可替代柴油1439吨、节约能源1564吨标煤,实现环保效益双丰收。
环境治理精准化。实现散货区域雨污水全收集中水全回用,有效防治水污染。通过实施“抑尘全过程、流程全封闭、货物全苫盖、监测全区域”的“四全”粉尘精准治理模式,重点把控“卸、装、转、堆”易起尘环节,自主研发的“门机料斗多级自动喷雾抑尘系统”,抑尘率达80%以上,获得国家专利并荣获中国港口科技进步二等奖;率港口之先全面实现所有散货出库不落地作业,并形成“多层次、立体式”的物理隔离;成功研发全国港口首套“粉尘监测与智能控制系统”,引领港口抑尘进入智慧时代。成为江苏第一家通过中国船级社检测和认证,第一家为岸电使用购买商业保险的港口企业,并成功实现高低压变频全系列等级成功联电的码头,实现靠港船舶清洁能源替代。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实现“一零两全四免费”目标,实现船舶污染物全时段、全申报、全接收。
现场业态景观化。以现场目视化实现设备设施色彩标准化、编号唯一化管理,结合“立体植绿、见缝插绿、破硬种绿”的“应绿尽绿”思路,通过主干道黑化、绿化、美化整体提升,打造体现内涵的“缘木、水云”两大观景平台,更从细节着手,站点名称、候车厅等设计融入“木文化”元素,全面体现张家港作为全球最大的木材进口港地位,形成自东向西、自西向东“双循环”经典路线,不仅服务客户现场看货需求,更有效破解现场交通安全难点。
运输结构合理化。立足水水中转示范区功能定位,将节能减排和降本增效有机结合,积极推进运输结构的合理化、最优化,依托9-10#泊位流程贯通等改造,稳步提升煤炭直取高比例,多年以来水水中转直取比例一直保持80%以上,“水水中转示范区”品牌进一步彰显。
通讯员王成之
江南时报记者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