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积极搭建人才干事创业的舞台,优化安居乐业的环境,在全社会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良好氛围,推动南京成为天下英才的筑梦之地、逐梦之城、圆梦之都。6月23日上午,南京召开“奋进新南京 建功新时代”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创新引领专场,市委组织部(市委人才办)对南京近十年的人才建设成就及今后计划做了介绍。
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全国第二
积极创设宜居宜业人才生态
广聚四海英才成为最鲜明的主题。这十年,南京牢固树立“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共识,积极推进各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全市人才资源总量从170万人增加到356万人。其中,“两院”院士从77人增加到96人,专业技术人才从95.74万人增加到158. 09万人,留学归国人员从1.5万人增加到5.12万人,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从2.61万人增加到3.52万人,跃居全国第二。这十年,南京下好人才工程“先手棋”,市域引进国家重点人才工程入选者675名,十年间增长了8倍;培养410名,集聚度位列全国同类城市第一、全省第一;省“333工程”入选数位列全省第一、“双创计划”实现了翻番。
服务创新发展成为最显著的特色。这十年,南京始终坚持“人才第一资源”发展理念,不断提升人才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7701人、培育创新型企业家926人、集聚科技顶尖专家248人,构建了“金字塔”型科技创新人才方阵,其中,1600多家人才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超150家挂牌上市。南京搭建校地融合“双通道”,接收科技镇长团800多人次,促成校地合作合同总额超50亿元。向全国百所“双一流”高校选派科技人才专员107人次,转化科研成果600多项,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1300人次。
深化改革创新成为最亮丽的名片。这十年,南京坚持改革先行,以体制机制之“优”,激发创新创业之“活”。组建400余家新型研发机构,人才团队平均持股56%,激发“拿自己钱、办自己事”的热情,孵化了9000余家科技人才企业、集聚了14500多名科研及管理人才。在全国首推人才举荐、市场业绩、薪酬评价“三位一体”市场化评价体系,“不拘一格”选出符合南京主导产业体系,被院士大家、同业同行、市场风投等认可的人才。近年来,65名中青年人才通过举荐享受到政策集成支持,1.6万名人才获得科技贡献奖励近3亿元。在良好创新机制氛围感召下,十年来,南京引进创新创业的中国及发达国家院士,从4人攀升到.132人。
宜居宜业生态成为最有力的保障。这十年,南京把人才生态作为最核心的城市生态,把人才环境作为最重要的营商环境。推出紫金山英才卡(英才码),整合市区两级18类共60项服务。在国内首创建设“海智湾”国际人才街区,给予3个月免租“拎包入住”人才公寓,期间每人每月发放3000元研习补贴,已集聚超3000名海外人才正式入住,相关工作探索被《人民日报》纳入“十八大”以来我国人才事业创新发展综述。成立10亿元市人才创新创业投资基金,7成以上支持初创期、种子期人才企业。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补并举”人才安居工作体系。十年来,筹集人才住房从2万套增加到超12万套,人才安居累计发放各类补贴近24亿元。
“四大平台”“五大行动”
争创国家级高水平人才平台
市委党建办、市委人才办副主任陈世田表示,下一步,南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为指引,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四个面向”目标方向,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市第十五次党代会和市委人才工作会议部署,加快建设新时代人才强市,争创国家级高水平人才平台,为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在目标定位上,重点打造“四大平台”。
扛起科技自立自强使命,发挥科教资源优势,打造战略人才力量培养平台;把握全球人才流动机遇,发挥开放合作优势,打造国际人才首选发展平台;把握科技创新综合改革机遇,发挥先行先试优势,打造人才发展改革试验平台;把握构建雁阵格局机遇,发挥空间区位优势,打造区域资源集聚辐射平台。
在推进举措上,重点实施“五大行动”。
实施人才队伍锻造行动。围绕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强化战略人才力量建设。对战略科学家梯队,“一人一策”配置创新资源。探索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新的项目组织和人才配置方式。完善青年人才“全链条”培养体系,加大卓越工程师和大国工匠产教融合培养力度。
实施人才载体赋能行动。支持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建设,赋予市级人才计划自主评审权,推进载体、人才、项目、资金一体化配置。支持高校院所把人才培养作为核心任务,加快建设大学创新港,构建共生共赢新型城校关系。
实施产才融合进阶行动。发挥企业引才用才主体作用,加大对初创人才企业支持力度。坚持“双招双引”,同步规划产业和人才发展,同步绘制产业和人才地图,深化校地双向对接合作。
实施人才改革集成行动。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积极为人才松绑,建立更加鲜明的人才激励体系,在人才举荐、职称评审等方面赋予用人单位更大空间,探索建立产业、科技、人才贯通评价机制。
实施人才生态涵养行动。完善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着力解决人才关心关切的问题,集成提供紫金山英才卡服务,让所有选择南京的人才都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受到广泛尊重。
见习记者 张梓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