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由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于2020年11月1日起正式施行。“已满周岁”的条例实施情况如何?2021年12月30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召开联组会议,对市政府落实条例情况进行专题询问。
询问现场,结合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发现的问题和电视暗访的情况,11位常委会组成人员、列席的市人大代表就市民百姓关心的问题争相提问,南京市城管局、市发改委、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等9个政府部门负责人一一作答。
询问人问得一针见血,火药味甚浓;应答者不避矛盾问题,态度务实诚恳。记者了解到,市人大有关工作机构将把专题询问的相关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形成常委会审议意见,按程序交市政府研究办理。
【背景】
全国46个垃圾分类重点城市考核,南京一直位列第一档次——
“组织专题询问,只为推动垃圾分类做得更好”
“条例实施一年来,全市垃圾分类小区优良率达到79.5%”“去年四季度以来,在住建部对46个垃圾分类重点城市的定期考核中,我市一直位列第一档次”……
询问前,一部8分钟的专题片“亮”出了条例实施一年的“成绩单”:一年来,全市5148个小区建成一、二类垃圾分类房10202个,233个小区采取车辆流动收集方式,103个小区设置规范化桶点184个,基本实现垃圾分类收集全覆盖。
“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是所有市民生活方式的重大改变,难度不小。”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一级巡视员陈雷告诉记者,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各区、各相关部门全力以赴,广大居民、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全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全面实施。
“成绩是主要的,问题不可忽视。”陈雷说:“组织这次条例实施情况专题询问,就是回应社会关切,通过人大监督,推动政府各部门把垃圾分类工作做得更好,让市民群众更加满意。”
【现场】
询问首问:城管局负责人对成绩“一带而过”,自查“两方面问题”
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作为国家确定的先行先试的46个重点城市之一,我市的垃圾分类工作在全国处在什么水平?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专题询问一开始,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俊的提问开门见山。
面对询问“首问”,市城管局局长金安凡并没有缘着“垃圾分类工作在全国处在什么水平”这个话题,过多去谈成绩,而是主动自查存在“两方面问题”。
“运行管理不够规范精细,居民分类意识还不巩固。”他坦承,一些区收运车辆、人员配备和垃圾清运频次跟不上集中投放需要,导致垃圾滞留积压。
金安凡说,制度机制也有不匹配之处,缺少约束激励机制。“比如,南京的垃圾收费政策近二十年没有修改调整,分与不分一个样,没有体现分类计价、计量收费原则”。
“之所以对存在问题毫不回避、主动曝光,也是希望通过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这个平台,更多地凝聚人大力量、代表智慧,帮我们一起推动问题解决。”他告诉记者。
暗访视频曝光“限塑令”落实情况,发改委表态“加强监管、推动整改”
条例第六条明确,发展和改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生活垃圾源头减量相关工作。针对源头减量问题,《条例》还专设了一章,内容包括限塑、减少过度包装和使用一次性物品等多个方面。
询问现场,暗访片《生活习惯未改变,源头减量有难度》曝光南京“限塑令”落实情况:集贸市场内小商小贩仍在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垃圾箱旁丢弃的塑料包装盒随处可见……
视频刚一播放完,乔旭委员就把问题抛给了市发改委:“请问在限塑、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方面,我市采取了哪些措施?还存在什么问题?”
市发改委主任黄辉现场回应,对于塑料污染治理工作,政府7个部门联合“亮剑”,重点聚焦了塑料制品生产、流通、回收处置等环节,做了大量工作。一年来,“市生态局对废塑料、泡沫生产、回收企业开展环境执法检查125次”“市工信局梳理排查全市106家具备塑料生产资质企业”“市商务局发动组织614家单位定期申报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回收情况”……
“市民对塑料制品的消费及使用习惯一下子难以转变,加上监管难度较大,导致在执行限塑令方面很难一蹴而就。”黄辉现场表态,将在落实主体责任、重点领域监管、完善配套措施、加强宣传引导等方面持续发力,抵制过度包装和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持续推进垃圾精准分类。
破袋容易脏手,不破袋不方便分类。咋办?城管局:设置自动破袋容器
目前,我市对居民家庭厨余垃圾的分类投放,是要求破袋的。而不少小区的垃圾集中投放点,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设置洗手池,导致部分居民不愿意破袋。
破袋容易弄脏手,不破袋不方便分类。两难问题如何解决?杨涛委员问,有没有既方便群众又确保分类质量的办法?这个问题一出,立即引起了其他委员与列席代表的共鸣。
“厨余垃圾破袋投放是由末端处理设施的技术工艺决定的,不破袋投放难以保证分类质量,垃圾中的杂质容易损坏设施设备,也难以实现资源化处理。”金安凡现场解释,为便利居民破袋投放,市城管局指导各区对没有配置洗手池的收集点进行微改造,安装洗手池,在没有条件通自来水的收集点,安装人工加水的洗手桶,配备肥皂、洗手液。在厨余垃圾桶上加装锯齿破袋器,避免直接开袋脏手。
“下一步,市城管局将开展小区分类收集设施完善提升专项行动,进一步配套完善收集点洗手设备,探索设置辅助自动破袋收集容器,改善居民体验感。”他表示,将继续开展不破袋投放的测试工作,进一步改造设施设备,取得经验后推广实施。
定时投放不方便?现场回应:全市没有统一限制,倡导三类垃圾限时投放
南京栖霞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江劲松作为此次专题询问的6位列席代表之一,参会之前特意到自己居住的小区周围进行了走访调研。他发现大部分小区的垃圾分类收集设施,一般在早上和晚上固定时间开放。但也发现了由于收集设施承载量不足、收集运行不正常、垃圾清运不及时,导致垃圾满溢甚至乱丢等现象。
看完暗访视频《无处可投的垃圾》后,他问到:对于市民反映的定时、限时投放不方便,部分收集设施只是摆设、运行不正常等问题,如何解决?有没有一些既方便百姓垃圾投放又确保分类质量的创新举措?
金安凡介绍说,在早、晚两个投放高峰时段之外,并没有对投放时间做出全市统一的限制。同时,他也现场回应,对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是倡导限时投放,主要是为了保证投放质量;其他垃圾可以不限时投放,尽量方便居民。“请各区、街道根据小区居民投放情况,在提高质量和方便投放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作出具体的安排”。
对于城管局的回应,江劲松表示比较满意,同时,他也表示,作为人大代表,他还将继续关注老百姓在垃圾分类中遇到的烦心事。
专题询问持续一个半小时,九部门负责人真诚应询赢得代表点赞
“垃圾分类收集设施配建,如何减少“邻避效应”?市财政资金是如何支持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农贸市场为何还做不到净菜入市?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对个人防护用品的分类处置有什么具体规定?目前我市对于病死动物尸骸的处置有什么具体的措施?……”
一个半小时的专题询问,常委会组成人员、列席的市人大代表问得直接了当,政府部门负责人答得也实在具体。有些尖锐的问题,应答者也没回避,既讲存在的问题,也谈下一步的打算。真诚的态度赢得了大家的点赞。
“通过专题询问,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把握了全市生活垃圾管理工作的现状,也切实了解了政府部门推进中的现实难度。作为人大代表,我们有责任当好桥梁纽带,既要向政府传递百姓心声,提出意见建议,也要积极向市民群众宣传政府部门的落实举措,凝聚共识、整合力量,合力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列席的市人大代表夏文林表示。
【花絮】
为让询问更具火药味,暗访视频“七易其稿,询问前一周还在补拍”
市人大常委会把监督《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情况列为今年的监督重点,开展专题询问是人大加大监督力度的一项重要举措。
现场播放暗访视频是专题询问的一大亮点。“暗访视频拍摄工作历时两个月。”视频拍摄工作牵头人、南京电视台主持人周涛告诉记者,为了专题询问更有火药味,暗访视频先后改了七稿。“就在询问前一周,市人大常委会领导还在要求画面更具冲击力一些,对政府部门负责人真正有所触动,促进整改”。
记者注意到,一直在为生活垃圾强制分类鼓与呼的江劲松、夏文林等6位市人大代表被请到了现场。“让他们参加询问,也是希望现场询问更动真格,更客观反映现实问题。”市人大常委会环资城委副主任石焕平说。
“应询人回答时要直截了当,客观准确地回答问题。”询问开场,专题询问主持人、市人大常委会张俊副主任为现场应询的9位政府部门负责人“约法三章”:要从暗访暴露出的问题出发,紧扣《条例》内容,提问时要开门见山,应询时要实事求是、不得回避问题。
张俊告诉记者,之所以这样严格要求,就是希望通过专题问询把存在问题真正“挖”出来。“有问题不藏着掖着,才有利于问题的真正解决”。
通讯员 端洋 肖日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