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全省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优秀项目分享(摘要)
2023-04-08 14:50: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江南  
1
听新闻

徐州贾汪区百姓“村晚”

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

徐州市贾汪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贾汪区文化馆和属地政府定期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各镇、街道、行政村、社区,采用自编自导、自演自赏的方式,借助国家公共文化云、江苏公共文化云等平台全程直播,利用互联网平台延伸公共文化服务到“最后一公里”,成为满足广大基层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手段。

百姓“村晚”演出的节目主要由区、镇、村三级推选的优秀文艺作品组成,有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每场演出多达100多名百姓演员参与,活动现场还设有非遗项目展示、农文旅产品展销、篝火晚会等,充分带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2021年以来,贾汪区文化馆指导组织开展贾汪区百姓“村晚”系列活动30余场次。活动入选2021年“百姓大舞台”网络群众文化品牌活动,2022年“百姓大舞台”全国群众文化活动品牌计划,以及2022、2023年度全国“村晚”示范展示点。

通过开展贾汪区百姓“村晚”系列文化活动,既能让更多的百姓到舞台上展示新时期的精神面貌和文化才艺,又能培育更多的民间优秀文化团队,创建具有本土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展示贾汪区域乡村文化风貌,增强百姓文化认同,进一步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徐州市贾汪区文化馆

群众文艺精品“四季”

创作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多年来,张家港市文化馆依托中国剧协张家港(全国)小戏小品创作基地平台,发挥三届“文艺招贤赛”积累的人才资源优势,在总分馆制的有效推动下,摸索并实践了群众文艺精品“四季”创作机制。

所谓“四季”具体表现为:春“悟”,即每年3月或4月举办为期15天的“小戏小品春季编导演研修班”,邀请戏剧名家授课,小戏小品优秀人才齐聚一堂;夏“种”,即每年5月或6月举办“小戏小品题材规划会”,面向全国征集题材规划、作品构思和故事梗概,遴选优秀创意和有价值的题材;秋“收”,即每年7月或9月举办“小戏小品剧本改稿会”,邀请专家对夏季活动中完善、创作出的作品进行点评、论证;冬“炼”,即每年11月或12月举办“小戏小品冬季培训班”,面向全市的编导演人员进行为期近1个月的集中培训,让作品达到舞台呈现标准。

在此机制的推动下,群众文艺作品一茬接一茬地生长,开花结果。小品《生日聚会》和《打折》荣获第十八届、十九届群星奖,这两次的成功“摘星”也证明了“四季”创作机制,是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艺术生产之路。张家港市文化馆

立足本地特色与需求

打造“1+N”文化惠民新模式

立足本地特色与需求,南通市文化馆不断创新内容,探索出“1+N”模式。“1”即一台演出,“N”指拓展服务,包括文化知识普及讲座、猜灯谜、非遗集市等,增强互动性和参与感。26年来,累计组织近40万演职人员提供服务,受惠群众超200万人次,被中宣部表彰为2021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优秀团队。

南通市文化馆牵头组建南通市文化馆联盟,在全市整合资源、按需供给;将文化服务更多地面向困难群体、特殊人群,同时提升服务品质。每年与县区基层文化馆(站)交流合作200批次以上,举办乡村文化艺术人才培训班。围绕群众喜闻乐见的广场舞文艺形式,以中国文化馆协会舞蹈委员会落户南通为契机,参与组织各种广场舞展演及比赛,充分发挥非遗在乡村旅游中的优势。2019年起,南通市文化馆重点打造“非遗集市”品牌,号召非遗传承人带动传承、拉动消费。“记忆中的南通味儿”老字号·非遗嘉年华等特色主题活动,拉动消费2000万元以上。

南通市文化馆始终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目标,不断创新内容、形式、手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影响并带动着乡村群众全力向幸福生活迈进。南通市文化馆

联合力量引领精品创作

动态创新激发群文活力

盐城市“十馆联动”优秀群众文艺下基层巡演于2008年创办,该活动由盐城市文化馆具体组织实施,搭建平台,与当时下辖9个县(市、区)文化馆联动,整合全市分散的文化资源,是以文艺演出为主、静态展览为辅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现已经成为盐城市重要的特色品牌文化活动、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优秀案例,盐城市文化馆也因此被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表彰为全省“三下乡先进集体”、省先进文化单位。

全市近几年在“省五星工程奖”中获奖总数始终排在全省前列,盐城市文化馆在近几届中有8部作品获奖,实现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书画五大门类的大满贯。从“十馆联动“舞台上走出来的音乐作品《水乡三月天》、戏剧作品《我是你的留守妻》、曲艺《爱我你就抱抱我》等获得群星奖。

15年以来,十馆联动演出200多场,创作群文新作品近千个,线上线下服务百万人次。2016年率先发起组织“苏北五市”文艺联盟群众文艺精品展演,2022年参与发起了“江风海韵”沿江沿海六市文艺巡演的省内重要文化互动平台,加强了更为广阔的区域文化交流。盐城市文化馆

校馆联盟助力“双减”

一校一案创新“服务”

镇江市文化馆集结馆内外艺术人才,建立了一支业务水平高、综合素质好的文化艺术师资队伍。借助镇江市公益艺术培训联盟平台,利用全民艺术普及,把艺术资源送进校,引导孩子走进馆,带领孩子走出去。充分发挥文化馆的社会教育职能,进一步推动文化馆成为青少年、低幼儿童德育、智育和美育发展的重要载体。

作为江苏省“双减”试点城市,我馆开创“5+2”课后延时服务。2021年9月启动以来充分发动公益艺术培训联盟200多家艺培成员单位,在全市20所学校先后分年级、分层次、系统性、个性化统筹开设了27门公益艺术课程,110个班次,共计服务人次约10万。

2022年6—10月开展了第14届增华阁书画大赛优秀作品展暨艺海童心·首届“增华阁”暑期嘉年华启动仪式等活动。7月联合镇江报业集团策划了馆外研学系列活动,组织15个学校、小记者团等参与多场社教活动,共计服务人次约3.5万。9月与润州区教育局正式签订了课后延时服务“校馆合作”协议书。

目前正在全市有计划地开展舞蹈、书法、美术等师资培训招募,全面培养和提升全市艺术师资队伍。镇江市文化馆

非遗主题“艺空间”

为传承古城南京流传千年的民间文化,发扬古老的非遗民俗,满足本地群众文化寻根的需求,南京市文化馆打造了全新的以非遗为主题的“艺空间”。以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民俗为主题,以本地非遗传承人技艺、作品为载体设计的沉浸式展览体验场馆,具有陈列展览、艺术体验课、短片制作发布三大主要功能。自2021年底投入使用至今,以新颖、多样的方式在群众中推广中国传统文化与非遗民俗,在市民中产生深远影响,获得广泛好评。

“艺空间”每周都有面向广大市民开设的传统文化体验课程。课程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每个节气教授一门与该节气相关的南京非遗技艺。比如春节教荷花灯的制作,雨水教梅花绒花的工艺,惊蛰教桃花衍纸的印染等。南京市文化馆

“艺”路同行·静待花开

“艺”路同行·静待花开——“雨花文艺大讲堂”已经圆满走过了十五个春秋,直接服务20余万人次,成为南京市雨花台区全民艺术普及的重要阵地和亮丽名片。

自2022年起,“雨花文艺大讲堂”首次实施“五进”工作模式,即进街道社区、进企业、进军警营、进校园、进机关。采取馆内与馆外同步施训、基础与提高分层组训,线上与线下结合培训的方式;坚持就近就便原则,先后建立了62个培训基地,设置舞蹈、器乐、声乐、戏曲、书法、国画六大艺术专业门类,茶艺初探、手工编织、形象设计、诵读古今、手机摄影、模特走秀六项文艺沙龙,累计全年1710余课时,培训近4万人次。真正实现了精准务实高效惠民服务,为推动雨花群文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南京市雨花台区文化馆

民生微幸福 惠畅小剧场

惠山区于2021年初实施了“民生微幸福 惠畅小剧场”文化惠民工程,首批在全区打造了30个惠畅小剧场,目前打造了45个惠畅小剧场。2年多来,惠畅小剧场已累计演出近万场次,观众人次达400余万,150多支群文团队的5000多名演员参加了惠民演出。

从实施情况来看,惠畅小剧场做到了八个“有”:即有一份小剧场的实施方案,一份优秀小剧场和优秀团队的评价标准,统一的LOGO标记、音响设备、演出菜单、台账资料、场地保险和定期的演出安排。无锡市惠山区文化馆

美丽乡村中的艺术栖息地

常州市文化馆FunHouse分馆的设立是新型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建设的尝试,成立半年,已举办30场活动,惠民覆盖率近3万人。分馆在助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上进行有力探索,并助推公共文化服务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分馆活动依托文化驿站羊萝卜艺术牧场等开展,内容涵盖了中国传统节日大自然课程、稻田劳动实践、“云游历史”博物馆课程、“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儿童艺术展览等。

分馆根据不同艺术主题打造艺术视觉,在观众体验过程中加入当下的“打卡”概念,让观众主动传递展览信息,穿插艺术互动环节,让公众更关注当下,关注彼此与自己的内心,让乡村年轻化,更让常州市文化馆成为更多亲子家庭的文化首选。常州市文化馆

古版新韵 好戏连年

——2022年中国十二地传统年画联展

“古版新韵 好戏连年——2022年中国十二地传统年画联展”在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苏州市文化馆)展出。此次展览共展出年画作品、木版等展品236件,集中介绍十二家参展年画的风格以及艺术特色。其中为致敬辉煌历史,再现姑苏繁华,特别展出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五幅姑苏版原作精品。

展览期间,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苏州市文化馆)同时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传统年画、传统戏曲知识普及、公共教育、亲子体验、戏出年画灯谜大家猜等活动。同时带动了全国十二地年画产地春节前后各种形式的年画惠民活动联动,展览导览视频及各地年画知识普及视频在国家公共文化云上滚动播放。苏州市文化馆

海莲籽·青少年艺术成长营地

“海莲籽·青少年艺术成长营地”项目由连云港市文化馆自2014年开始实施,是连云港市首个青少年社会艺术教育志愿者服务项目。项目组织具有文化艺术专长的文化志愿者团队,面向农村留守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低收入家庭子女,策划各类文化艺术教学和体验活动,着重关怀“小海莲籽”艺术教育内容缺失情况。

通过项目“六个一”服务内容:上一堂高质量的艺术课、参与一项文化创意活动、观看一场高水平的文艺展演、登上一次舞台或作品参展、参加一次艺术夏(冬)令营、拥有一份艺术成长的记录。8年来,“海莲籽”项目不断将艺术教育从城市带到乡村,让扶贫帮困从物质生活的扶助逐渐向扶智深化拓展,服务的足迹遍布91个乡镇街道、100所学校及企业工厂,开展服务工作达500余场次,直接惠及少年儿童十万余人次。连云港市文化馆

“盱眙年味”系列文旅活动

近年来,盱眙县文化馆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不断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百场“盱眙年味”系列文旅活动开展的多姿多彩,包括“艺”技之长,舞龙舞狮等一批非遗民俗表演项目走进第一山历史街区,“缤纷冬日”舞蹈、绘画公益培训等青少年活动;“艺”韵十足,黄梅戏、综艺、歌舞等专场演出,在第一山古街轮番亮相;“艺”味无穷,黄牌街非遗美食集中展销;多才多“艺”,志愿服务新春活动、非遗展览、手写春联;通文达“艺”,“我们的中国梦 文化进万家”书画作品联展、第一山迎春书画展、“非遗陪你过大年”民俗云课堂等活动,着力打造“盱眙年味”文化旅游品牌,推动我县文化、旅游资源共享,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盱眙县文化馆

荷乡文艺大篷车乡镇行

“荷乡文艺大篷车乡镇行”宝应县文化志愿服务城乡联动展演每年由县文化馆总馆组织城区文艺团队,各镇区分馆组织所在镇区的文艺团队联合组团,到农村乡镇文化广场进行文艺演出活动,每镇一场。2022年共演出14场,参演团队城区22支,镇区40支,演员1200余人,观众总数近2万人次,覆盖全县所有镇区的文化广场。

活动让城市和乡村文化资源相互融合,推进城乡文化互送、镇区文化串门,解决了农村文化资源不足的问题。2022年14场演出,每场演出都根据所在镇区的特点选派不同的节目,每场演出根据当地百姓的需求排出节目单。活动地域文化特色鲜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宝应县文化馆

“文化养老”落地生根新实践

泰州市老年大学公益培训联盟于2019牵头发起创新成立“文化养老”社会性文艺培训机构。联盟成立后,不断加大教育资源整合力度,推动实现了区域内老年大学的“信息互通、师资互通、教材互通、学区互通、考核互通”,探索出了一条“资源共享、品牌共建、成果共荣”“文化养老”办学路径,为加快市区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繁荣作出贡献。

老年大学公益培训联盟让“文化养老”这一民生工程落地生根。这种可复制、可推广的“文化养老”惠民形式极大的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让家庭和谐、社会稳定、人民幸福的发展新理念有了生动有力的实践诠释。泰州市文化馆

宿迁宿城区“乡村书场”惠民生

“乡村书场”是2017年宿城区打造的特色文化品牌活动,是以苏北大鼓、苏北琴书为表演方式,每年4—11月的每周,每个行政村开展1场。“乡村书场”组织苏北大鼓、苏北琴书传承人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风弘扬等主题开展编排创作,创作出了《共产党光辉历程颂》等众多曲目。

文化馆开展多期“宿城区乡土艺人人才培训班”,对志愿工作者的思想进行教育,加强个人的业务能力提升,全面提升志愿队的服务质量。文艺志愿服务队的成员,皆由市级以上非遗传承人经考核后组成。目前,“乡村书场”理论宣讲已成为常态,累计惠及群众近60万人次,实现了全区15个镇(街道)、160个村居(社区)全覆盖。宿迁市宿城区文化馆

优秀项目(案例)代表合影


优秀组织单位合影


标签:文化馆;合影;公共文化
责编:daim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