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达艺思六十
2022-12-11 20:19:00  作者:言恭达  
1
听新闻


恭达艺思六十

言恭达

  ▲在书法创作的实践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书法创作的美学依据是对立统一法则,所有艺术内蕴的依据均是如此。二点论在对立中构成和谐审美,线条、结构、布白、墨色的和谐。对立统一相互为用的过程中,有较大的能动性、表意性、活泼性的表达。任何艺术创作都要用哲学观念来认识,而不能沉湎于一般技艺、技能的表达。要记住,和谐是书法美的基本点,是书法艺术特定的规律,是以书为载体的人的精神与自然交融的产物。所谓书法创作,是从书法本体中吸取精神,与自我精神融合出现个性化特征。书法创作首先看重的是大局,有大局理念就能总体统筹,不是处处想到一点一画。一般人习惯于停留在技法表现层面,而忽视理性思考、整体构思与运作。

  (二)要重视作品表现的二重性,如写清秀格调的,书写中要有雄健的线条、韧劲的线条,不能从“甜”进入“俗”;写豪放型的,则要有细腻的表达,不能粗糙。试看黄山谷草书作品露锋不尖细,尖中圆,放纵不放肆,变化中求生动。楷书创作要在沉静中求生动,不能一味求“工”“稳”,运笔有弹性,有轻重,结字有进退挪移的变化。在六朝碑版上有很多楷书变化得十分生动,如“思”字下“心”部向右挪移,卧姿十分生动。行书在流动中求稳健,行书的母体是楷书,减省笔画,行书内含丰富,包容性可变性大,行书结构很重要,框架大构成才能撑得住。

  (三)书法创作要善于培养自己的“空间意识”,重视空间创造。重实处,忽视虚处,是书家创作的通病。要明白,在白处创造意境是中国书法的重要法门。紧而不闷,松而不散,要用减法,少缠线,多用呼应法,做到笔不到意到,即以“造虚”来营造特定的意境,以抽象衬托作品的精神。因此,凡艺术作品“造就响亮的空间”是十分重要的创作理念。

  (四)线质的运用鉴定在于中部,而非两头。而用墨的效果则直接作用于书法作品的情调与品格。作品的墨态——浓淡、干湿、深浅、润渴,决定作品的格调。好多中青年书家只注重运笔技巧、章法布白而忽视用墨的技巧法则。尤其是篆隶创作,往往清一色实墨,死气沉沉,有墨无彩,皮下无光,不是神采焕发。这就需要强化“活字”意识,要知道用笔是技术性的,而用墨往往是技术心理性的,要从艺术审美综合角度调正艺术心理。用墨无定性,重在变化多。用墨技巧在于善于用水,水破墨、墨破水,水墨交融,将死墨“救活”成“鲜墨”。

  (五)形式的书写要明确。古人书法形制给我们后世的生活美学提供了参考。如条幅从实用起源,条屏是宋以后屏风上的装饰,一般均在六尺以内,保证视觉效果;扇面开面一尺多宽,书法也不宜太大,在视觉审美的情理之中;册页一般一尺高(当时的造纸限度),过高过大破坏了古代的审美形式,所以写小楷不宜篇幅过大(视觉范围在二尺左右)。当然,以上这些都是自古以来的审美生活的原始形式,而放在现在的“展厅效应”似乎“不合时宜”,那么,如何“变”?我想均应有个“度”,因为至今我们对书法艺术的审美评判标准没有变。

  (六)正确地选择工具。我们现在书法崇晋唐,晋唐时代书法工具与明清不同。如宋以前不用羊毫,到清代则流行长锋羊毫。明以前用打蜡纸,靠近绢的功用(因绢贵),让纸的性能与绢近,所以当时的好纸是光滑的(用黄檗水药材防蛀)。明以前的生宣,始用于丧葬,至清乾嘉后大量用于书写,故视觉效果又有了新的发展。清代碑学兴起,羊毫、生宣,书法厚重、古拙。故生宣与晋唐效果是不相合的。

标签:书法;创作;行书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