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角催征】解码《新华日报》老报纸里的百年初心⑤
江上遇袭,十六位新闻战士殉难“新升隆”
2022-03-30 13:32:00  来源:江南时报网  作者:徐冠英 白雪  
1
听新闻

  春天,湖北荆州洪湖市燕窝镇燕子窝村,“新升隆”轮遇难烈士纪念碑背后的树林,枝头新绿渐渐成片。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瞻仰纪念碑后,跟随燕窝镇文化站站长汪瑞,去往不远处的长江边,只见“新升隆”轮被炸沉的水域波平浪静,一艘艘船不时驶过。

  江水东流,不舍昼夜,却带不走83年前一段惨烈的历史。

  “新升隆”轮遇难烈士纪念碑

  殉国烈士精神不死!踏着烈士血迹前进!完成抗战建国事业!为死难诸烈士复仇!

  抗议日寇非人暴行!血债应该用血来还!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华民族解放万岁!

  ——报头两侧标语,1938年12月5日

  1938年12月5日,《新华日报》由通常的4个版增加到8个版,其中5个版是《追悼本报保卫大武汉殉难同志》专刊。

  这一天,是《新华日报》为殉难同志举办追悼会的日子。

  噩耗早已传来,悲愤日日在心。11月1日,报社收到两封电报:一封报告广州分馆工作人员向桂林撤退途中,遇敌机投弹负伤;另一封报告迁往重庆的报人乘坐的“新升隆”轮遭敌机炸沉,25人丧生。因电文简略,报社只知潘美年、李密林两位同志遇难。11月2日,《新华日报》发文追悼两位同志,抗议日寇暴行。

  待脱险同志先后到达重庆,报社才得知,“新升隆”轮遇难同志有25位,其中报社16位同志、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9位同志。11月17日,《新华日报》以醒目的大标题刊登《本报保卫大武汉殉难同志追悼会筹备会启事》,宣告报社将开追悼会,“以慰英灵,而励将来”。关于筹备追悼会的启事,持续刊登到12月4日。

  12月5日,追悼会在重庆演武厅社交会堂举行。当日出版的《追悼本报保卫大武汉殉难同志》专刊,陈绍禹、秦邦宪、吴玉章、董必武、凯丰联合署名,向烈士们致沉痛之吊唁。

  新升隆轮保卫大武汉殉难同志纪念册(左)

  潘梓年在《吊本报十六位殉难同志》中怀念这些优秀的同志:他们竟这样死于非命,死于意外,实堪痛心!这不只是本报的损失,实在是整个抗战力量的损失,建国力量的损失。自然,他们这次的死,是死在抗战事业上,死在保卫大武汉的神圣任务上,是死得很有价值的,真所谓“虽死而无憾”。

  专刊上,一篇篇由报社工作人员、殉难者家属亲友撰写的文章,哀悼纪念殉难同志,抗议谴责日寇暴行。83年后阅读这份专刊,记者真切感受到,字字句句含悲带泪,却又充满力量——将抗战进行到底的力量。

  12月6日,《新华日报》刊发《本报启事》,向参加追悼会的军政党长官及社会各界人士致谢。从当期报纸刊发的长篇报道《沉痛悲壮的追悼会》,人们可知这是“重庆的一个空前的巨大集会”。追悼会有四五千人参加,“从上午起已有不少人挤进来,在三百多付挽联与百多个花圈包围之中,表示着留恋与悼意”。毛泽东、朱德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国民党的一些要员送了挽联和花圈。

  现在保卫武汉的战斗,已临到最后关头。我们保卫武汉固然重要,而生长新的力量坚持长期抗战更重要。

  ——报眼标语,1938年10月22日

  1938年10月22日,《新华日报》的报眼标语、社论,鲜明传达“在战斗中加紧生长新的力量”的主张。

  形势急迫,迁移刻不容缓。这一天,报社55名工作人员、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的同志、一些百姓,在时任“八办”处长李克农和《新华日报》社长潘梓年带领下,乘坐租来的“新升隆”轮,向重庆转移。

  在十月二十二日的下午,打破了沉默的静寂,本报的“新升隆”轮船上,开始呈现出活跃的气象来。一群青年的新闻工作者和英勇的八路军战士,唱着“中国不会亡……”和“我们要为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而斗争”的歌,荡漾在浩荡的江面上,显得十分庄严,船呼呼地开向前去,我们准备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建立新的阵地。12月5日的追悼专刊上,于鸣撰写的《一笔血账》,回忆了开船不久的情形。

  10月23日上午,“新升隆”轮航行到嘉鱼附近燕子窝(今湖北荆州洪湖市燕窝镇)。为避免日机轰炸,“新升隆”轮靠岸,船上百余人全部上岸疏散。下午3时半,未见日机飞临,大家陆续上船,准备起航。

  “隆隆……隆隆……”天空一阵巨响,看见九架敌机之后,又是四架敌机从东飞来,好像敌人飞机场便在长江东岸一般“隆隆……隆隆”的声音越听越响亮,红膏药的恶魔符号也越看越清楚……

  “新升隆”的船头上做了法西魔鬼屠手的目标,船顶和船头上的什物塌了下来,乱七八糟灰尘乱舞,船舱里炸得已经破烂……

  “新升隆”轮遭敌机轰炸的惨烈场景,被《一笔血账》永远记录。

  “新升隆”轮遇袭水域

  刘云福在《我的血还没有流完》里回忆生死时刻:我在江水中挣扎,几分钟后,到达了滩上,机关枪的扫射,继续着咯咯咯咯……我只能伏在滩上。

  日寇疯狂轰炸,“新升隆”轮在熊熊大火中沉没。25位烈士长眠在燕子窝畔,幸存的新华报人辗转西撤、坚定前行。

  惟是本报产生于抗战烈火之中,自始即为抗战建国而努力,一切言行但求有益于国家民族,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在死难诸同志,则忠于职守,忠于国家,死已无愧!在后死吾侪,则唯有继承他们这种伟大精神,誓死踏着他们的血迹再接再厉,继续奋斗,以完成他们未竟之事业。

  ——社论《追悼本报保卫大武汉殉难同志》,1938年12月5日

  这个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无论是隆重盛大的追悼会,还是5个整版的追悼专刊,都在悼念同志之时,激励人们将抗战进行到底。

  邓颖超在专刊发表吊唁长诗《敬悼新升隆轮廿五位死难烈士》。诗中有这样的句子:在民族血债和灾难的面前,大家那能再分你我?我们必须团结一心!坚持抗战到底,赶走万恶的帝国主义——日本!

  警告敌人,勿狂欢得意。炸毁了我们烈士和同胞的生命肉体,但再也炸毁不了全中国人民已锻炼成的抗战到底的意志!

  章汉夫在《血债,要以血来还!》里振臂高呼:这是一笔血债!这是日本人民,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民族,尤其是与敌寇作殊死战,以争取民族解放的中华民族的一笔血债!“血债要以血来还!”

  吴克坚写下《悼模范的战士》,表达坚定的信念:最后,当我们悼念殉难的同志,我们更想起中国有这样的模范工人,老的战士,革命青年,新的女性,小的英雄及全中国的成千成万的优秀儿女,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英勇光荣的牺牲,中国是一定能够战胜日寇解除压迫,取得独立、自由、幸福、光明的新中国底实现!

  1987年,原洪湖县人民政府修建纪念碑,邓颖超题写“新升隆轮遇难烈士永垂不朽”的碑词。1996年,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胡绳,专程从北京来到燕窝,吊唁在“新升隆”轮牺牲的姐姐项泰,并写了《哭岱姊》一诗。

  1998年,洪湖市燕窝镇政府将纪念碑从江堤外滩移至当时的新升隆小学内,建起占地近3000平方米的纪念园。2019年,燕子窝村在村部辟出一个小型纪念馆,供人们缅怀烈士、铭记历史。到此纪念烈士的,不仅有洪湖当地百姓,还有武汉等地的高校师生、机关干部、文博界人士……

  春去春回,岁月静好,长眠于此的新闻战士永垂史册。

  总策划:双传学 顾雷鸣

  执行策划:王晓映

  记者:徐冠英 白雪

  视频:穆怀佳 邓宇轩

  题图设计:朱丹清

  历史顾问:《新华日报》报史研究所

标签:追悼会;同志;抗战
责编:戴鸣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