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角催征】解码《新华日报》老报纸里的百年初心②
9年1个月18天3231期,在黑夜里呐喊光明
2022-03-30 14:17:00  来源:江南时报网  作者:徐冠英 白雪  
1
听新闻

  交汇点讯 4月初,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走进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在展厅内的“抗战号角新华方面军”板块仔细观看。老报纸、老照片、80多年前进口的印刷机,将《新华日报》在国统区战斗的峥嵘岁月拉到记者眼前。

  抗日战争时期与解放战争初期的《新华日报》,是当年的“抗战号角”“人民喉舌”,也是如今人们回望、铭记、感恩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光辉历史的重要窗口。历史扑面而来,怎不叫人激情澎湃、感慨万千!

  今后本报虽迁渝发刊,而其宗旨与目的,初无更易。本报仍将以坚持不断之努力,以求贯彻发刊之初衷与努力之鹄的。……本报深愿与读者诸君及全国同胞共同一致地高举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战之旗帜,而在解放战争的洪流中,树立起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的根基。

  ——《本报移渝发刊》,1938年10月25日

  1938年10月25日,山城重庆。第287号《新华日报》与读者们见面,报头下的本馆地址由前一期的“汉口五族街五十四号”变为“重庆苍坪街六十九号”。在社论《本报移渝发刊》中,新华报人回顾10个月前《发刊词》中载明的办刊初心,告诉读者“本报在过去十月间曾不断为促进国内团结而工作”,也表明坚持办刊初衷的态度:“今后深愿与读者诸君及全国同胞共同一致地继续为巩固国内团结而努力,务使我们民族团结得比铁更坚,比钢更固,比任何铜墙铁壁更牢不可破”。

  1938年10月25日在重庆出版的第287号《新华日报》

  这一天起,《新华日报》便在重庆出版发行,直到1947年2月28日被国民党查封。

  “《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党报。迁到重庆以后,《新华日报》由中共中央南方局直接领导,中共中央副主席、南方局书记周恩来兼任《新华日报》董事长,因此《新华日报》的报史是南方局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赞扬《新华日报》是党的一个方面军。”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副会长、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会长、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周勇说,“在武汉、重庆的9年1个月18天,《新华日报》一共出版3231期。阅读不同阶段的《新华日报》,我们就能知道党在那个阶段的主张是什么。”

  周勇将这段岁月细分为如下阶段:从1938年1月11日创刊到1938年底,处于国共合作高潮时期,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是合作抗日、反对投降。从1939年到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国共两党摩擦加大,国内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共产党主张“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继续维持国共合作。从1941年到1944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国际政局、国共关系都发生很大变化,广大中间阶级开始中立且进一步左转,共产党提出建立联合政府。从1944年到1947年,抗战胜利后,国内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争取和平民主进步,成为共产党的根本政治任务;后来国民党发动内战,国共合作最终破裂,共产党坚决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新华日报》被迫撤回延安。

  《新华日报》介绍根据地情况,树立共产党进步形象

  《新华日报》是嘹亮的抗战号角。在重庆出版的第二天,报纸社论《坚持持久战!》传递共产党坚持抗战的决心与信心,“我们在目前虽有局部战事之失利,个别城市之丧失,然而从整个过程来说:那么应该说我们得着了重大的进步与胜利,而敌人则日陷不能自拔的泥沼。只要我们坚决抗战到底,最后胜利一定是我们的”。

  1939年《新华日报》出版“七七”抗战二周年纪念特刊

  1939年,《新华日报》“七七”抗战二周年纪念特刊,刊发毛泽东撰写的代论《当前时局的最大危机》,猛烈抨击投降派,帮助国民认清“中华民族的历史任务,是团结抗战以求解放”,强调“反对投降与分裂,这就是全国一切爱国党派,一切爱国同胞的当前紧急任务”,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坚持抗战与团结,把投降阴谋与分裂阴谋镇压下去呵”。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1944年9月15日,中共中央谈判代表林伯渠在三届三次国民参政会上,报告4个多月国共谈判情况,代表中共中央提出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9月17日,《新华日报》刊登林伯渠报告全文。副标题“只有立即实行民主政治,才能动员和团结全国力量,拯救民族的灾难”,振聋发聩。周勇说:“这是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的先声,具有历史分页的意义,这说明共产党力量的壮大和国民党统治的式微。”

  抗战胜利后,共产党的根本任务变成争取和平、民主、团结,《新华日报》随之改变斗争方向。解放战争初期,《新华日报》把矛头转向坚持内战独裁政策的蒋介石集团和扶持蒋介石集团的美帝国主义。

  (本报延安特讯)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于八月二十五日发表《对于目前时局的宣言》,原文如下:

  全国同胞们!由于日本的投降,我全民族八年来所坚持的神圣的抗日战争,已经胜利的结束了,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胜利的结束了,在全中国与全世界,一个新的时期,和平建设的时期已经来临了。

  中国共产党认为这个新的历史时期中,我全民族面前的重大任务是:巩固国内团结,保证国内和平,实现民主,改善民生,以便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并协同英美苏及一切盟邦,巩固国际间的持久和平。

  ——《对目前时局宣言》,1945年8月28日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主席抵达重庆参加国共两党重庆谈判的当天,《新华日报》刊发中共中央《对于目前时局的宣言》,其中提到“承认解放区的民选政府和抗日军队”等6项紧急措施。8月29日,《新华日报》发表消息《商讨团结建国大计 毛泽东同志昨抵渝》以及社论《迎毛泽东同志来渝》。这篇社论写道,“中国共产党对目前时局宣言里所提的六项办法,代表着全中国最大多数人民的心底要求,我们希望在蒋主席和毛泽东同志这个历史性的会谈中,能够依据这些要求,奠定今后和平建设的基础”,巧妙公布共产党提出的谈判条件。8月30日,《新华日报》刊发社论《中国能否取得和平》,指出立即实行《对目前时局宣言》里的6项紧急措施,“就可以确定地消灭内战分裂的危险,就可以开始国内的和平建设”,进一步争取舆论支持。

  1945年8月28日发表中共中央《对目前时局宣言》

  不仅这个“组合拳”巧妙有力,从《新华日报》刊发的各类文章,读者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以斗争求团结的艺术。面对国民党的三次反共高潮,共产党坚决同国民党顽固派斗争。例如,皖南事变后《新华日报》拒绝刊登国民党的反动命令,而抗检刊登周恩来手书题词“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揭露真相,赢得进步力量的同情与支持。同时,共产党依然强调国共合作的重要性,积极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蒋介石一再高呼“民族至上、国家至上”,实则宣传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1941年6月15日,《新华日报》发表周恩来撰写的代论《民族至上与国家至上》,赋予这个口号新的内涵。

  1941年7月10日《新华日报》头版,登了一小段致歉文字,说宋庆龄先生“纪念七七四周年”的4000余字文章,“送检时奉令免登,兹特向宋先生致歉”,无声抨击国民党新闻检查制度。

  在头版向宋庆龄先生致歉,抨击国民党新闻检查制度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齐辉告诉记者,当年《新华日报》占据舆论斗争制高点,不仅是中国的主流媒体,在世界反西斯舆论阵营体系中也占有一席之地。1945年9月1日,《新华日报》社论《为笔的解放而斗争——“九一”记者节所感》,得到报界热烈响应,助推“拒检运动”,迫使国民党取消战时新闻检查制度。

  傍晚,当一缕缕蓝色的炊烟在空中消失的时候,人们遇见了高丰玉同志,说“老高,歇歇吧,快开饭了。”他挤紧着一双小眼睛:“对,还有一缸水,快,快,……挑满了。……”

  ——《挑水夫》1944年8月18日

  这小镇上有着几个担水的,他们每天从场侧的河里担水来供给全镇居民的吃用。他们的工资并不高,每挑水只要三元钱,在抗战的今天,三元钱能做什么事呢?因此,他们每天时时不断的工作着。

  ——《老李》1944年8月18日

  两篇文章在同一期《新华日报》副刊发表,编辑加了大标题《一般劳动,两样滋味》。两名挑水夫命运迥异:在延安的老高生病了,同志们都很关心他,他很快就恢复健康;四川70多岁的老李,生病后静悄悄地死了,一床烂席子就是他的归宿。文章短小,意味深长。

  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蔡斐说,国民党实行“溶共、限共”政策,对民众封锁有关共产党的信息、妖魔化共产党的形象。《新华日报》通过新闻、社论、副刊“全平台”报道陕甘宁边区情况,介绍新四军、八路军的战绩。《如火如花的老少年——记朱德将军》等关于共产党将领的文章,生动可读、有血有肉,使广大人民了解共产党的进步性。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采访西南政法大学教授蔡斐(右)

  重庆档案馆的一份《新华日报发行概况调查》表格,记录着第十区刘家台等区域,发行报纸189份,发行对象是工人、学生及下层阶级。蔡斐研究发现,在武汉时期,学生是《新华日报》读者的主流,在重庆时期工人成为主要读者群体。不同于大后方其他报纸,《新华日报》开辟《工人园地》等专栏,反映群众生活、呼声,充分体现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关心民生疾苦的特点。

  重庆时期,工人成为《新华日报》主要读者群体。供图:蔡斐

  在重庆,共产党安排了一些党员去中间派报纸工作,以影响舆论。周勇的父亲周永林,公开身份是工商界人士,兼任《商务日报》主笔、《国民公报》社论委员。1946年周永林去“甜城”内江,调研种甘蔗的农民与政府之间的冲突,写了一篇《内江归来》,在《商务日报》发表。此后,他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又写了一篇《论糖蔗纠纷》。《新华日报》将此文安排在“友声”栏目,于1947年2月1日发表。“虽说是朋友的声音,但表达的是共产党对剥削阶级的批判态度,对劳动人民利益的维护,是对内江农民运动的支持。”

  中国共产党实行“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通过《新华日报》这个公开平台,不仅在工人、农民中深深扎下根,与劳苦大众建立血肉联系,还与各中间党派交朋友,团结民族工商界、文艺界、海外侨胞,争取地方实力派,堪称成绩优秀的统战者。1998年胡乔木同志对南方局历史的谈话中,充分肯定南方局的统一战线工作,认为“没有南方局在大后方进行的广泛的统一战线工作,就很难把当时在国民党区域的各民主党派和各方面人士团结在我们共产党的周围,后来我们建立新中国的情况就会不一样”。

  如茫茫黑夜中的一座灯塔,《新华日报》牢牢占据了国统区舆论制高点,在中国共产党赢得民心、赢得未来的道路上功彪史册。

  总策划:双传学 顾雷鸣

  执行策划:王晓映

  记者:徐冠英 白雪

  视频:邓宇轩

  题图设计:朱丹清

  历史顾问:《新华日报》报史研究所

标签:重庆出版;抗战;共产党;新华日报
责编:戴鸣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