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柯军,是在几年前的江苏发展大会,一起参观苏州博物馆,一袭黑衣背着双肩包,神采奕奕的大眼睛和童颜永驻的娃娃脸,很低调且专注听着讲解,在各界乡贤精英云集的会上,他看起来并不如演员的表达力十足或者类似场景下的“社牛”,但艺术气质是里里外外环绕全身的。
三年后,同场景下,一场以柯军演绎昆曲为主角,孙晓云、范小青、盛小云、马伯庸、邹英姿等多位文艺名家跨界助阵的“苏州有请素昆盛典”,在苏博的粉墙黛瓦与贝聿铭的国际融合涉及的建筑中缓缓开演,诠释了另一种形式上的“阅读”。
从《夜奔》到《顾炎武》,从国内外各大舞台到家乡苏州的博物馆,从扮相到灵魂,柯军演一个是一个,让我们看到,昆曲不仅有传统与先锋的破圈交融,杜丽娘柳梦梅的全球共鸣之相思难诉,还有柯军这样的大武生,功力非凡间尽是那直底内心深处的终极思考。
近日,柯军的新书《念白:柯军昆曲日记》由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此书是柯军继《说戏》、《素昆》后的又一部昆曲主题著作,构成其“昆曲三部曲”,以最真实的姿态呈现了一位昆曲大武生的艺术人生。
出版方介绍,“念白”是中国戏曲中一种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法,最能表达人物的内心。而日记是一种最接近内心的文体,记录着真实的人生。本书从柯军十余年来上百万字的日记中,精选二百余篇,从传承、幕后、往来、独白、日常五个方面,描绘了一位昆曲艺术家的内心写照。书中柯军卸下戏曲扮相、回归真我,以普通人的角度,写下了他对昆曲之爱以及他的生活常情,笔墨之间传递着他对昆曲事业的热忱、对家庭生活的热爱。
这几年,柯军的“昆曲三部曲”我是一路读过来,从《说戏》的最传统,《素昆》的最先锋,回归到《念白》的最内心。舞台上的武生或挥斥间千军万马驰骋沙场,或翻起筋斗舞刀耍棍,跌扑翻打勇猛矫健,而大武生笔下的“念白”则纯粹、质朴,有情感的温度,也有潜思和深度。
《说戏》——这本“全国最美的书”在某年全国两会期间读到,会议间隙,柯军一如既往沉心在房间练字,而这本书,便在书法的沉静与大武生的活力间呈现眼前。柯军在演昆曲、带团体的同时,多年来专注写作,内容自是达到专业作家水准,书本的装帧设计也是独具美感,质地非常特别,毛边纸,明、淡、浅、深,页页有不同。特别“骄傲”、不轻易写小说以外文字的毕飞宇老师,亦欣然给柯老师题字,笔下的大武生柯军帅气挺拔、虎虎生威、文武双全。我就不班门弄斧了,推荐各位读者找机会买了收藏。
《素昆》则更进一步,体现了柯军不仅专昆曲,更通文化。他把昆曲推向“最传统、最先锋”,一出《素昆》在我家乡的苏州博物馆遍邀十三位名家,贯通各艺术门类。从人物本身到出演过的各个角色,传说的林冲到新创的顾炎武,在浸入式苏博实景中,他们深交融合,困境表达又充满希望。
柯军虽任职全国人大代表多年,肩负江苏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江苏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重任,既要带领文化大省的艺术单位传承创新、塑造品牌,又依然身体力行每天不开空调练功拍戏。不时,还有丹青雅好,大字小楷通通精到。为人沉静且充满活力,看不出60后的丝毫痕迹。呐,好生羡慕这时间管理。他只有也只能有一个,就是柯军老师,当代昆曲名家,我的苏州同乡。
大家都知道苏州地区因为各种因素,每一版块都有单独拎出来的实力。追根溯源,柯军来自“中国第一地级市”苏州所属的“中国第一县级市昆山”所属的“昆曲小镇”巴城。巴城的昆曲与螃蟹,如同其精神与美食源泉的两翼,相互支撑交融,加之多年专注耕耘,对家乡昆山当代昆剧院的扶持合作,让柯军有足够的底气在京城舞台上喊出那声“我是昆山人”。那一刻,柯军与顾炎武是从里到外融为一体的。
“不是阳澄湖蟹好,此生何必住苏州”。这是我家苏州洁里老宅的邻居,章太炎夫人汤国梨先生的名句,我爸爸和章先生孙子章念翔则是60年代就读草桥小学的发小。时逢辛丑年大年三十,如微醺般,斗胆续上两句“若至乡愁无相忘,惟有老饕归胃来”。
记得十年前的春天,第一次回到家乡采访,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专题,选了昆山作为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典型。后来又被烂熟于心深入骨髓的昆曲情怀扑腾了下,在2010-2011年间,一气做了总数200来分钟的昆曲节目,遍访省昆、苏昆、浙昆,视频专题+消息+文字深度+调查报道,算是在新华社全媒体报道的起步阶段,我的一点儿小小尝试。
昆曲专题片的第一句话“中国的江南,是一片经济富庶到让精神文化得以充分发酵的宝地”,在心中默念至今,袅袅循环不去;2017年,首届江苏发展大会,我在苏州站的活动中留下这样一段话“都言姑苏是天堂,望极天涯不若家。政经人文融科创,无限风光待自开。”
十年前的昆曲系列报道,我还不认识柯军,更多是启蒙于《牡丹亭》的大众传播。如今,也在媒体道路上不断尝试破圈的我,自然要多观察多书写柯军的“大武生”之路。他其实也深得家乡昆山巴城真传,如阳澄湖大闸蟹般,爪牙强劲儿,野蛮生长,早已撑起了百戏之祖与江南文化的一片天空,功底自问内心,勇于破圈创新,如今日之家乡景致般,白云依依飘散,太湖水深韵托。金陵成就省昆,领导集团更进。(浦奕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