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达艺思之十六
2022-02-06 20:31: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言恭达  
1
听新闻


恭达艺思之十六

言恭达

  ▲中国书法注重书写性,写意精神是书法艺术“道”的精神。传统老庄之道,本质上是最高的艺术精神。“虚静”是中国书法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老庄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大美”是否定世俗浮薄之美和纯感官性的乐,轻视世俗矫造蓄意之巧,从世俗感官的快感超越上去,以把握人生之大乐,从“小巧”进一步追求与造化同一的“大巧”。

  ▲书法艺术创作功力与情性并进,“有工而无性,神采不生;有性而无工,神采不实”(杨慎)。当代书法创作更重写意性、精神性。写意精神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也是中国书法的核心价值。中国书法追求诗性,就是“抒情”“畅神”,写意,即抒写心意。“言,心声也;书,心画也。”(扬雄)。晚唐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在谢赫“六法”基础上又提出了“立意”——“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他主张“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推崇“自然者为上品之上”。故历来将书画“逸、神、妙、能”四格中“逸格”列为首位。“得之自然便是逸”。人文书画,求“意”求“逸”,必求“诗性”。

  ▲“高简诗人意”(杜甫),“笔简而意足”(欧阳修),“取其意气所到”(苏轼),“作画贵有古意”(赵孟頫)。

  ▲书法艺术的追求是“意”的追求,不应该停留在形的摹写或重复。我们看古代经典书作,不难看出创作者的独特个性与激越情绪在作品中显露的意境、神韵和气势。王羲之写《兰亭序》“志气和平,不激不厉”的飘逸脱俗的神韵,是东晋士大夫顺随自然的道家思想的表现;颜真卿追祭从侄季明匆匆草就了“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他有感于巢倾卵覆的巨大悲愤,览于文,显于书,进入感性的忘我境界中;苏东坡《寒食帖》,将颠沛流放的苦愤倾注于艰涩豪迈的笔触中;杨凝式《神仙起居法》,道出作者佯狂避世的深切悲哀……意随字出,书随意深。但凡高明的书家都是从写形寓意,挖掘深层内涵,到达写神赏心之境地,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状物抒怀!

  ▲中国书画与诗联的文化精神是写意精神。在当下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社会的审美转型期,无疑我们的诗书艺术也正处在东西方文化、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审美文化的重要职责,不在满足人们宣泄感官的消遣娱乐作用上,而是引导人们超越自我的感性存在上升到自由的人生境界,净化人的灵魂,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

  ▲中国书法的价值取向与艺术品位的确认,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概念,而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表述。今天国际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书法的受众空间与审美转型,决定了当今书法艺术创作特点的写意性与精神性。“格调性情为第一性,技法乃第二性”。这是个“写意”的时代。懂得如何“造虚”,在作品气息内涵乃至情趣的发挥上挖掘自身的综合潜力,放达于激情,畅和于文脉。笔线流动与墨韵变化的自如驾驭,刚与柔、方与圆、曲与直、绞与提、涩与纵、虚与实、润与渴、白与黑的合度调合,结字布白章法谋篇的顾盼呼应、错落有致;纵横捭阖,舒展有序;穿插起伏,规矩谙练;五合交臻,神融笔畅。以自我情性、气质成功地使线条优化组合,提升作品的写意层次,体现为宏阔、雅逸、虚灵的“笔墨当随时代”的主体风貌,从而写出当代人的胸襟与情趣。这是在生命中创造正向的成果,正是用正向的信念看待当代中国艺术,这是一双新的眼睛。

标签:中国书法;写意;书法艺术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