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根芦柴花
2022-01-16 19:52: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孙俊  
1
听新闻

  孙俊

  金秋时分,阳光温馨恬静,微风和煦轻柔。午后,我沿着与南京交界的郊外皇庆湖那偌大的湿地公园湖边漫步。

  此时人不多,清静无扰。但拂面而来的阵阵秋风,蓝天上飘逸的朵朵白云,近处田野的串串稻穗,如诗如画的道道风景,更平添了几分秋韵,令人神旷心怡,倍感舒坦。

  湖是动的,伴随着跳跃的秋日霞光,像是迎风飘舞的彩带;湖是硬的,闪烁着美丽的生命光泽,像是洁白无瑕的翡翠。

  当我站在这座名为“金官桥”的高高拱桥上,双手扶着洁白的石栏,极目远眺,有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在此,兼济天下普众的豪情壮志。只见湖面碧水茫茫,波光粼粼;湖柳绕堤,白鸥掠水;霞光倒影,湖天一色。不时,一群童年常在家门草屋檐下筑巢的燕子从头顶上方飞过……

  走下拱桥,来到一片沼泽地小树林时,也许这里的主人发现了我。只听一片叽叽喳喳的鸟叫声,树上那些不同羽翼、不同鸣声的鸟儿,“咯咯”“咕咕”“八哥”不停地欢叫。边坡堆积着许多的小石头,几只黄莺兴奋地在树枝上蹦来蹦去。

  这些鸟儿,时而天上飞舞,时而盘旋嬉戏,时而俯冲掠食,我轻手轻脚,以免惊吓到它们。更令我惊叹的是,临近湖边水葫芦里的鸳鸯见我到来,“扑哧扑哧”地迅速扑向湖中央,一会儿潜伏水下,一会儿露脸嬉笑。而不远处的野鸭也会在一旁做着同样的动作,并在湖中不停大声地“嘎嘎”欢叫,好像对我说:“欢迎!欢迎!”

  此时,不经意间,耳边忽然听到不远处慢道两旁草丛喇叭里传出的《拔根芦柴花》歌声。“叫呀我这么里呀来,我呀就的来了,拔根的芦柴花花……鸳鸯那个戏水要郎猜,小小的郎儿哎……”

  定眼朝前一看,沼泽地四周果真是芦苇花开,苇秆上端白须随着微风摇曳,像那慈眉善目的老爷爷白花花的胡须。“芦苇高,芦苇长,芦苇荡里捉迷藏。”儿时在故乡新济洲芦苇荡里与小伙伴们嬉戏打闹的旧景油然浮现,令我思绪万千……

  解放初,形容新济洲人家的现状,有句比喻非常恰当的民谣,叫做:“芦柴墙、芦柴房,芦柴板凳、芦柴床。”

  芦苇成为洲上人盖房、编织生活用品的主要原材料。秋熟收割时,芦苇秆经加工,可被编成苇箔、芦席,或直接用它来扎笆盖屋,做晒棉花帘子、打褶子、编笼子,编织成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品。床上铺的席子、门上挂的帘子,只要是家中用得着的生活用品,都能想着法子手编出来。

  记得1977年高中毕业后,在地处横埂生产队的大队小洲农场上班时,盖的公房除了用柳树作柱子及龙骨外,房顶用的是芦苇加稻草,墙四周全都是扎笆的芦苇秆,并用泥巴草糊起来,这样会更牢,并起到防风、遮雨、保暖的作用。特别是炎热的夏天,我们坐在屋内,一点也感觉不到热浪炙人。

  芦苇全身是宝,每个生长期,都有着不同的风采。

  初春的芦笋,是农家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端午时节,满屋煮熟了的粽香,更是来自独一无二的芦叶包裹。芦苇花絮可填枕头,而根茎能熬药。为了减轻家长负担,放学回家后,我常与三三两两的发小结伴,来到江边湿地树林芦苇滩,或提着竹篮弯腰挥铲打猪草,或赶着早已饿得“嘎嘎”叫的一群小鹅放草。

  秋天芦苇成熟时,只见苇絮漫天飞舞。我们这些无忧无虑的孩子,时常会在芦苇荡里捉迷藏。有时,我会调皮地拔根芦柴花放在背后,趁同行的小伙伴不在意,偷偷地伸向那些胆小的女生耳朵里挠痒痒。这时,惊恐万状的小女生总会骂上一句:“你这该死的家伙!”强烈抗议后,要么顺手拾根柳树枝,要么也拔根芦柴花,在芦苇荡里窜来窜去追打着我,直到我举起双手认怂才肯善罢甘休。

  到了“月儿弯弯照九州”月色正浓的初冬夜晚,是我与生产队小伙伴“躲猫猫”的最开心的时候。大人们将芦苇收割集中运到公房场基,那成堆成捆的芦苇,竟然成了我们“躲猫猫”最好的猫耳洞。家门口一二十个童男幼女,分成几组,你躲我找,我躲你找,轮流坐庄,开心得像花一样绽放,常常疯得连家都忘记回了。每当这时,家长会陆续来找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们明天不上学啊?!”听话的小孩会乖乖地跟着家长回去,临别时还不忘嘱咐一句:“明晚再来!”

  但是,也有不听话的。记得一次,有个长着一双水灵灵大眼睛、扎着两根可爱粗辫子的邻家小妹,玩得兴高采烈之时,妈妈突然出现在眼前,两只手抓住她的胳膊,生气地训斥了她两句。只见她假惺惺地答应,却乘机掰开妈妈的手腕,一转身又钻进了芦柴堆里……

  儿时往事,件件情怀。不过,自高中毕业后离开洲上到城里工作,加上洲上整体移民搬迁,再也没有见到那些青梅竹马的发小了,让我常常恋恋不舍。也许,这就是《少年维特的烦恼》吧!

  如今,“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那种“且歌且行且牵挂,隔花隔木隔天涯;少年黑发离家乡,暮年想归无家还”的心情更加复杂。但愿四十多年后,在已成为国家湿地公园的故乡新济洲开放那一天,我们有缘相见!

标签:芦苇;芦柴;生活用品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