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八十年代书家精英探寻展(23)潘旋
2021-11-21 20:39: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孙个秦  
1
听新闻


金石笔墨蕴道心

——潘旋书法篆刻艺术门外谈

□ 孙个秦

  初见潘旋的书法和篆刻作品,我以为其功力之深、书(印)风之稳,若不是五十岁左右甚至更大年龄的老手,很难办到。再读他的作品,我又发现其中生机盎然,从点画、墨色、节奏、空间等方面看作者的艺术敏锐度,应当属于年轻书家中的佼佼者。细品潘旋书印佳作,有气象浑厚处,有头角峥嵘处,有端庄,有奇逸,有憨厚,有黠慧,有浑朴,有洒脱,有平和,有幽默……众妙纷呈,莫可名状,却又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形成鲜明的个性特征和独特的魅力。

达观

  作者何许人也?及至见面,才知是80后的青年!相处多年,我常常享受着潘旋的书印新作带来的惊喜,既艳羡他的天赋,更赞叹他的勤奋。随着了解逐步加深,此时若要我用简短的话语介绍潘旋,我会这样说:他以金石笔墨体验生命,他的生命精神必将因金石笔墨而充实辉光。

古贤题画诗

  我比较倾向于把书法篆刻看作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甚至是核心部分,而不仅仅是一门艺术。传统文化突出的一个特点是“传”,代代相传的是“道统”,这个道统就是民族的品质和精神。书法以其独特的载体和表现手法、表现形式,以历代的经典名作为代表,形成一个环环相扣、前后呼应的动态的“链”,在持续不断地传递着中华民族的品质和精神。学书者必根植传统,其根本原因正在于此。我们常常说某位书法(篆刻)作者“路子正”,等于说此人的作品是从传统中来的。然而满足于进入传统还不够,要想成为那环环相扣、前后呼应的动态的“链”的一部分,还须有“我”在!

博爱之谓仁(付边款)

  从路子上看,潘旋虔诚地朝拜经典而又没有迷失自我。无疑,他是一位有天赋有才气的书家,但他没有任才使气,反而像一名小学生般地孜孜不倦地临摹书法篆刻经典。他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在书法篆刻上经受了严格系统的训练,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不过,这些对潘旋来说只是一个起点。他遍临汉碑,为主攻隶书作了充分的准备;他的楷书,深入褚遂良《圣教序》堂奥;他的行书,浸淫二王、米芾多年,出入自如,得其风神;他的章草,博取汉简、皇象、索靖、王蘧常,古趣盎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曾用一整年的时间,集中学习将军印,从而使他的篆刻实现了质的飞跃。经典的魅力是无穷的,在给予养分的同时也容易令人迷失。面对经典,潘旋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对自己的书法篆刻有着较为理智成熟和稳定的预设,使得他对传统有目的地学习,对传统的营养有选择地汲取,故而能够高效率地吸收转化。

仁声·妙花联

  从风格上看,潘旋的书法篆刻独出机杼而又兼收并蓄。他的书法篆刻具有较高的识别度,已经成为属于自己的精神符号。看他的隶书,很难一口说出出自某家某碑,只能说某处似《张迁碑》,某处合《石门颂》,某处用《光武将军碑》,某处参《礼器碑》,某处法随《封龙山颂》,某处韵出《三公山碑》……然而合起来看,却又全是他自己,仿佛这些妙处是从他胸中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本来就该如此,令人不得不叹服他对所临汉碑及汉代墨迹的运用之妙。更高的还在于,他的草书、楷书、行书无不融合了他隶书中的元素,出自传统书法却又拉开了那么一点点距离。别小看这一点点距离,我相信潘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的篆刻也与书法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优势互补。他以印入隶,隶书幽深高古,味道十足;以隶入印,篆刻纵横捭阖,雄浑而又雅洁,愈品愈妙。相对隶书和篆刻而言,楷行草书似乎是潘旋的“副业”,但受到“主业”的润泽,同样地风格卓然,且更加清劲、飘逸、灵动。

多私不义(付边款)

  从格调上看,潘旋的书法篆刻拙朴高古而又不失明快。书法篆刻必有古意,方能不俗;必有新意,方能不旧。古和旧看似差不多,其实在格调上有很大差别,简言之,“旧”得其貌而乏其神,“古”得其神而不必袭其貌。潘旋的书法篆刻深得古意,他遗貌取神的手段亦广为同道称赞。我在品读潘旋作品的过程中,发现了他的“杀手锏”——明快,即强烈的节奏感。强烈的节奏可以让空间动起来,如二王的书法;可以带来力量感,如颜真卿的书法;可以强化抒情写意的功能,如米芾的书法;可以赋予印面音乐的美感,如汉将军印以及吴昌硕、齐白石的篆刻。如果现场看潘旋挥毫泼墨、奏刀刻石,相信大家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这是庄子写庖丁解牛的话,用在创作中的潘旋身上,也正合适。待他作品完成之后再来欣赏,你会发现墨色、刀痕、长短、粗细、斜正、大小、疏密、开合、聚散……诸多对立因素的巧妙运用,既似高潮迭起的交响曲,又似酣畅淋漓的水墨画,在给人带来充分的感官享受的同时,又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

处卑下以养德

  从技法上看,潘旋的书法篆刻率意挥洒而又妙藏机趣。清代姚孟起《字学忆参》云:“作隶须有万壑千岩奔赴腕下气象。”我每次欣赏潘旋的隶书,都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这句话。从表面上看,潘旋似乎不是那么在意笔法,他创作隶书好像是用锤、凿在山崖上刻凿一样。他的隶书有乱头粗服的一面,亦如姚孟起所说的“作隶须有拙笔乃古”,但这不是真正的荒率,而是浑朴野逸的美。何处用涨墨,何处用枯笔,何处呈现块面,何处突显线条,他的心中自有主张,手下自有分寸。因此,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外则雄肆奔突,内则温和沉静,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张力,吸引着受众去品味,去揣摩,久而久之,自然能够体会到其中的诸多妙处。潘旋这两年的印风,是对将军印的创新性发展,他承继了将军印一路的创作激情,于纵、横之间用势,着意化繁为简、化曲为直、化圆为方,在线条组合、空间排布上大胆创新。在一方印中,大大小小、错落有致的矩形空间有机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种全新的美,这当然是源于他基于当代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对将军印作出的新的诠释和演绎。

洪应明《菜根谭》语

  毋庸讳言,尽管潘旋的书法篆刻已经站到了新的制高点上,但他还有不少有待完善的地方。我以为,潘旋还要对古今之间的参合进一步深入思考,对自己的定位还须更加精准,尤须以香象截流、撒手悬崖的气魄摆脱当下的一些影响。这些,潘旋都能做到,而且指日可待。

逢人·留客对联

 

  【书家简介】

  潘旋,男,1983年生于宿迁,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新文艺群体工作委员会委员,南京印社社员,江苏省青年书协篆隶委员会委员,宿迁市青年书协副主席,宿城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宿迁印社副社长。


林散之论书诗

  【获奖入展】

  全国首届篆书展;全国首届手卷书法作品展(篆书);全国首届邓石如奖书法篆刻展(篆书);全国第八届楹联书法作品展(隶书);全国第五届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篆刻);第四届林散之·书法作品双年展(隶书);第五届林散之·书法作品双年展(隶书);第三届江苏省文艺大奖·书法奖(隶书);江苏省第二届篆刻艺术大展;江苏省第四届刻字艺术展等。


杜审言春日江津游望



标签:书法篆刻;博爱;隶书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