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素描》九人谈
2021-08-18 17:00: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江南  
1
听新闻

  一、苏州/许洪祥/词人,画家,新华日报社原社长、党委书记

  前不久,报社同事王慧骐寄来他的新书《江南素描》(湖南文艺出版社,2021年6月版),今天刚全部读完。书中既有我喜爱的兴化早茶等江苏美食,也有我认识的原省文化厅同事金实秋等老朋友,既有作者的父子之爱、慈母之情,亦有同事朋友间的交往实录,充满真情厚意,读来令人感动。看似一些平凡的家长里短,实乃滚滚红尘中的无疆大爱。可谓管中窥全豹,滴水见海洋。

  好一部“江南素描”!

  有道是:

  素描粉彩绘江南,

  赤子之心玉册观。

  兴化早茶常记趣,

  油条盐拌味成鲜。

  亲朋好友情真切,

  烟酒茶食见肝胆。

  素照新题慈母忆,

  常思父爱重如山。

  二、长沙/刘茁松/作家,湖南文艺出版社编审,本书责任编辑

  亲切而让读者亲如一家,平实而令读者心平气和。《江南素描》透出王慧骐散文的特点:平民意识,平时情调,平实笔墨,平远意境。

  《江南素描》中的人物,大都活在改革开放这个时代里,他们各行各业,各显神通,各得其所,各得其乐,虽然还说不上惊天动地,却也都是天道酬勤。譬如说书中写到的金实秋先生,作为汪曾祺研究专家,最近还在策划一本汪曾祺与作家关系的散文汇编,他编的这本书,让我们想起江南文人周树人先生的格言:“人类最好是彼此不隔膜,相关心。然而最平正的道路,却只有用文艺来沟通”。《江南素描》里还记录了许多用文艺来沟通人间的文艺工作者,因为他们的劳作,江南好的风景,变得可以记忆。

  三、南京/王振羽/著名评论家,凤凰出版传媒副总编辑

  细读慧骐先生的《江南素描》,表面的冲淡平和之下有着浓烈的情感。追怀自己的父母双亲,老亲旧眷,师友同窗,文字知己,甚或萍水相逢的陌生人,他都一一奔来眼底,行诸文字,不煽情,不夸张,几乎都是白描短章,都是从细小琐事着手,娓娓道来,如话家常,看似漫不经心,但细细回味,却大有讲究,所谓义理考据辞章,都已经融会贯通出神入化了。品读这些文章,会让人想起晚明小品文,想起归有光,想起张宗子,当然,也会想起汪曾祺。朴素,平淡,隽永,优雅,用情殷殷。

  四、南京/魏长健/美术评论家,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经营办主任

  慧骐兄的文字始终有温度,有烟火味。如果说文字有属性,他的文字弥漫着善性,和他的人一样,爱憎分明、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等等情绪,都被本质的善意老卤浸透着。如果文字有姿态,亦如他的人一样,赶急,赶慢,都是不急不慢地走来,给人舒适透气的自在。

  五、南京/王喜根/作家,著名乡村研究者,《江苏经济报》原副总编辑

  王慧骐几十年的编辑生涯,知道读者喜爱什么,闲话少叙,娓娓道来,白描手法,文字隽永,得曾祺老真传,有大家风范。

  六、苏州/亦然/诗人,作家,苏州文联创研部主任

  上世纪九十年代,慧骐为他任主编的《东方明星》杂志常来苏州,组稿或采访,和我,和吕锦华等,一块谈选题,也组织一些活动。我们一道吃饭,聊天,很开心。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回想起来,真的恍兮惚兮。

  二十多年江湖二十多年沧桑,江湖总是动荡着,改变着,沧桑感则悄无声息地沉积下来,在心里,直至有一天化为文字成群结队从慧骐的笔下走过,《雪落夜归人》《青色马文存》(三卷本),直至最新的《江南素描》,当我们翻开这些书,那一页页便是慧骐回望来路的花窗,他踟蹰在每一篇文章的字里行间,喃喃自语,于是我们明白,那更是慧骐心境的一面倒影池。

  七、内蒙古/敬笃/诗人,评论家,云南大学文学博士

  王慧骐先生的作品以短小精妙著称,小处着笔,可见其微言大义;字字珠玑,不废一字一词,可见其大道至简;涉猎广泛,张弛有度,可窥其用功之深。他的文章里没有晦涩难懂的词语,也没有拗口的赘言,有的多是切合当下和大众阅读习惯的朴素文字。他以朴实无华的文风,为当代小人物的众生相绘图,将日常生活的特点刻画得入木三分,将老友旧事写得幽默诙谐,将序跋评论拿捏得恰到好处。王慧骐先生关注社会现实,也关注市井百态,以在场者的身份,通过词语的变奏,参与到自己构建的镜像世界之中,来完成艺术审美的升华与灵魂的诗意拯救。

  八、南京/王峰/《南京日报》首席文化记者,紫金山文学奖得主

  我没读过王慧骐年轻时的文字,只知道他以散文诗出名,我理解的散文诗,一定是文字绚烂、情感充沛,背后则是一片赤诚之心。人生恰如烟火,绚烂之后是灰烬,在张爱玲的笔下,这是灰烬之冷。而慧骐却从灰烬中触摸到一种暖意,他的赤诚在多年以后并没有丝毫改变,只是在叙述中,已然褪去了火气,展露一片苍灰的生活底色,但文字背后却藏着一双隐忍欲泪的眼睛,那泪终在每个读者的心底肆意流下。

  九、南京/厚清/诗人,评论家

  他善于用平实的语言、白描的方式抒情。每个生命在时间的维度里,自带着与生俱来的苦难底色,而又各自珍藏着人生旅途中不一样的诗与远方。出于对艰难的理解和体恤,他的思绪中常常洋溢着激越、激昂。即使他的笔触每每触碰到生活的痛处,也总是细心的,轻轻的。对不合理生活状态的干预,保持着理性和适度。慧骐先生对笔下的人物总是寄予良善的祝愿,这太多的祝愿,让人想起了卡夫卡所说的——“写作乃祈祷的一种方式”。

标签:江南;文化;散文
责编:管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