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文脉】黎里镇奠基人赵磻老
2021-08-17 13:39: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李海珉  
1
听新闻

  【江南市镇,从军事性质的镇演变为经济性质的镇,一般认定在南宋。赵磻老是南宋初年的一位高官,他的为官生涯宋史有传,退职后选择黎里隐居,宋史失记。守望庐主多年来对赵磻老进行了多方的发掘,终于确定赵磻老为黎里古镇的奠基人。

  自秦汉以来,皇权控制地方最低一级到县,乡村则由县令择人管理。南宋初立,政治动荡,社会不安,再加大量北民南来,使得相当多的村落迅速膨涨,不过,由村庄升格为乡镇,往往滞后一段时间。在这一时段里,时势的选择与民意的酝酿,必然会走出一位能够调停各方,又能向县里说得上话的人物。由于文献资料的缺失,多数市镇无法考证出这样的人物。黎里的赵磻老,因为宋史及地方志书的记载,因为黎里的东圣堂及花园浜,也因为黎里百姓的口耳相传,幸运地留存了下来。赵磻老的发现,对于江南市镇的研究具有典型意义。

  赵磻老57岁来到黎里,次年(1179),凭着他的资质阅历、政治才干和素质学养,将梨花里、何家浜两村汇合千余外来人口,向吴江县申报为乡。接下来,赵磻老带领全乡百姓,整治市河与街道,同时教育乡民学习文化,奠定了黎里跻身江南大镇名镇行列的基础。赵磻老身故后,黎里百姓不忘他的功德,专门建造了圣堂,为他塑造坐像,世世代代顶礼膜拜。这圣堂,黎里俗称东圣堂,时至今日作为市级文保单位;此老的旧居,明代初年列入黎川八景;此老的居住地,亭台楼阁,荷池假山再加花草树木,是黎里镇也是吴江县第一个花园,黎里百姓称为花园浜;赵磻老的旧居与花园都已不存,不过花园浜其名连同赵磻老、东圣堂载入了地方志书,八百多年来,赵磻老其人始终活在黎里百姓的口头与心中,为江南古镇研究,提供了物证、人证与文字记载。 

  黎里镇奠基人赵磻老

  黎里镇苏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圣堂,道南桥南有个花园浜,此堂此浜都同南宋初期赵磻老这位乡贤有关。明代初年,黎里镇首次确定黎川八景,赵磻老居住地以“拙庵故居”列入八景。在黎里百姓口中,赵磻老是黎里圣人,因为这位圣人才有了黎里镇。

  (赵磻老塑像)

  赵磻老其人,据弘治《吴江志》、康熙《吴江县续志》、乾隆《吴江县志》、嘉庆《黎里志》、光绪《黎里续志》,再参考《两宋词人丛考·赵磻老考》(王兆鹏著江苏凤凰出版社)等资料,简述如下:赵磻老(约1121—1200),字渭师,号拙庵,山东东平人,凭岳父遗泽入仕,初任宝应县主簿(掌文案簿记的官)。赵磻老父亲情况不明,伯父赵野,靖康年初官至门下侍郞(副宰相),建炎元年为乱军所杀。绍兴三十年(1160)二月,同知枢密院叶义问出使金国,赵磻老以礼物官随行,同年三月礼成而返。乾道六年(1170)五月,范成大奉旨使金,赵磻老作为书状官随同出使,再次使金,可谓轻车熟路,范成大觉得赵称职能干,将他推荐给丞相虞允文,经过丞相考察,擢升正言(相当于拾遗,掌规谏),乾道八年(1172)任楚州知州。当时楚州两次经受兵燹,百姓极度贫苦,赵上书朝廷,要求蠲免绸绢之贡,诏下恩准。淳熙元年(1174),以尚书户部员外郞除直秘阁(秘阁,北宋所设的文史机构,收藏秘本古籍及书画真迹,南宋时归尚书省,设有秘阁、秘阁校理等官;直,入值差遣,因官序未到而暂行兼摄),实任庐州知州。庐州是包拯的家乡,赵磻老为了重树包拯形象以教化乡里,出资翻修郡学,学宫内重树包公塑像,四出搜罗包拯遗著,详加整理校勘,印行《包孝肃公奏议》一书,鼓励庐州学子,继承前贤遗泽,使庐州风气为之大变。淳熙二年(1175)赵磻老任两浙路转运副使,次年兼任临安知府,淳熙四年(1177)五月,任秘阁修撰(修撰,史官,掌修史之职),五年二月权(代理)工部侍郞。赵磻老任秘阁修撰与代理工部侍郞期间,仍兼临安知府之职。赵喜好法书名画,擅长书法,他在临安太学建阁,特辟“光尧石经之阁”,将当时太上皇帝赵构御书石经勒碑奉安,深得孝宗嘉许,还得到太上皇御书陆机《文赋》、王元之《待漏院记》墨宝,以及御书团扇。

  (康熙《吴江县续志》赵磻老传)

  正当赵磻老与太上皇翰墨往来之时,临安府招兵出了舞弊事件。原来,宋代实行募兵制,用巨额军费养活大批军队。当时军营之中不仅驻扎军队,还有军人家属。南宋养兵百万,需要发放五六百万人钱粮。多报军士一名,可得五六份钱粮。淳熙五年(1178)十一月,殿前都指挥使司招兵吃空额事发。朝廷一向称誉赵磻老“弹压有方,职事修举”,译成大白话就是管理有方,忠于职守,可是这次他却失察了,由此受到牵连,贬谪饶州任知州。赵到饶州不数月,决意引退,来到黎里隐居在花园浜。

  接下来正史失记,黎里地方志记载与黎里老百姓的口述历史基本一致。赵磻老的老伴是欧阳懋的女儿,欧阳懋不是别人,正是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的孙子,就是说赵磻老是欧阳修的曾孙女婿。婚后,夫唱妇随,感情弥笃。夫妻俩相中黎里这方水土,带领一班僮仆丫环选定南港西侧一条无名小浜安顿下来,营建赵家花园。其实赵磻老没有正式为自己的宅园取过名字,赵家花园是黎里百姓叫出来的,那条无名小浜,也就连带有了花园浜之名,那条南港,也有了一个异称叫花园港。

  赵磻老来到黎里,干了三件对黎里影响深远的大事。

  一是调停黎里本土居民与北方移民的矛盾,黎里由村庄升格为乡镇。南宋初年,黎里星星点点撒落着数十个村落,其中镇区东西两边各有一个颇具规模的村庄。镇西那个村二百多户人家,在杨家桥、鲍家桥、庙桥及南栅浜一带,村边多种梨树,唐朝前期称为梨花村,后改黎花村、黎花里;镇东的村庄近二百户,在何家浜、傅家浜一带,村名何家浜。两宋时期,吴江县设有巡检司,是军事性质的建制,派武官驻守各处关卡要隘。乡村另有一套管理系统,按照田亩财产和人丁,将农户分为五等,一等户家大业大,人丁多田地财产也多;二等和三等属比较富裕的大户或中户,四等五等,则是贫困的小户人家。宋朝统治主要实行富民治理乡村,当时黎花里和何家浜都是大村,分别设有里正、户长和乡书手,职掌课督赋税,每过三年,全部人丁与田亩造册上报县官一次;另设耆长、壮丁,缉捕盗贼。里正、户长、乡手书,还有耆长、壮丁,按规定由村中第一、二或三等户轮流充当。乡村由富民治理,有助于赋税的征收,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乡村中,确实出现过不少长者、尊者的形象,他们不拿政府薪俸,大宗赋税交纳由他们及三等以上富户负担,四五等村民,每年只摊派一些杂役。不过应该看到,为富不仁者时有出现,特别是在两宋交接的动乱时期,有些里正、耆长成为地方豪强,他们欺贫凌弱,转嫁赋役,封地占水,强取豪夺,武断乡曲,使贫民无法正常生存。黎花里与何家浜两村,历来为了土地河道,矛盾磨擦时有发生。靖康以后,北方移民源源不断地涌来,在两村之间占地建屋,有近2000人口安顿下来,形成了第三方势力,矛盾更趋复杂。为了土地河道的占有与利用,三方矛盾争斗频发,由争执而至动武。在这纷繁复杂的当儿,赵磻老来到黎里。早在宝应县充任主簿时,赵就有过管理民政的实践,他参与全县机要,匡辅拾遗,出宣教命,乃至送奉要函、招待宾客等等一一娴熟。在庐州当知州时,他担任淮西路安抚司公事马步军都总管,兼任提领措置屯田;在任两浙路转运副使时,他经营江淮米粮钱币物资的转运工作,掌管两浙路的财赋收入,兼管边防刑狱,考察地方官吏,体察民情风俗,及时上报朝廷。因此,对于黎花里、何家浜与北民的矛盾,处理起来成竹在胸,先会集三方代表,倾听各自的情委理曲,再到实地踏勘调查,最后拿出方案,上报吴江县令,黎里升为乡,里正之上,选拔一位乡司,统管全乡。

  赵磻老着手的第二件大事,是整治市河,整顿街道。当时的黎里镇区,人烟已经相当稠密,店铺林立,肩挑叫卖的行商也有不少,可是公共设施实在太差。赵磻老作出规划,第一步着手治理黎川市河,第二步整修街面,第三步在各紧要处建造红栏。对于治理河道,赵磻老是有经验的,在两浙路转运副使任上,针对长安至许村一段运河,他开浚、置闸,使得漕运畅通。当时,黎里汝家桥东侧是一片沼泽,十分低洼,发水时节,河水向周边泛滥,这里的街道是一个烂泥潭。赵磻老召集乡司、里正和户长,统一意见,作出布置,让一二三等富户出钱,四五等贫民出力,中间挖深为河道,挖掘出来的泥土,填高南北两边的堤岸,进而打理成为街道。黎川市河本是自然的河道,中间时断时续,还有几处的弯曲,赵磻老与众人一起,逐步整理黎川。庙桥东南有个大陵,一个高六七丈的土山,由于大陵,黎川到此拐了一个大大的弯,于是花大力搬掉土山,将泥土移至南北两岸低洼处。经过赵磻老的运筹,合镇百姓的努力,市河黎川自西而东基本取直,南北两条主要街道,一一平整。赵磻老来黎,镇区除了大陵桥、明月桥和青龙桥已经建成简易小木桥之外,其他地方还都没有桥梁。有的地方,常年靠人用一条小船,为过往行人摆渡;有的地段用曳渡船,让渡河人自己拉绳过河。由赵磻老指挥,全镇修建了十多座红栏(涂抹红漆的木桥)。到明代,这些木桥一一改建成石桥,从东至西数过来主要有:太平桥、迎祥桥、梯云桥、进登桥、鼎新桥、登瀛桥、子来桥、通秀桥、里仁桥、清风桥和望恩桥等。

  经过行政的升格,再加市河街面的整理,黎里俨然跃入江南大镇行列,赵磻老功不可没。

  赵磻老所做的第三件大事,是营建黎里第一个私家花园,也是吴江县最早的花园赵磻老早年在临安,为官的同僚中,不少人打造了私家园林,他应邀作客,观赏之余,又填词属文,在他留下来的18阕词中,我们可以读到他对园林的赞赏与描写。到黎里定居后,他有意营建一个私家花园,且宅园合一,以颐养天年。他腹笥丰盈,具备高品位的审美眼光,深知江南水乡,宅园当以水为主景。他先在小浜底部圈定一亩有余的水面,再加一亩许的水边空地,开始构筑花园式住宅。最先建造的是一幢坐北朝南的五开间楼房,配上东西两厢楼。正屋楼上为全家卧室,楼下正厅作会客之所,主雅客来勤,这里天天高朋邻里满座。正中一张硕大的书画长桌,常置笔墨纸砚,兴致所至,宾主往往泼墨挥毫。厅堂的偏屋安有一架古琴,焚香操琴,不仅是赵磻老修身养性的日课,更是他发抒内心的寄托。更多时日,赵磻老与友人吟诗填词,观赏法书名画,为青年学子,讲道论经。有了赵磻老,黎里民众,尤其是那些一二三等户的子弟,开始重视读书,把诗词文章作为立身行事的重要元素,其中多数由此考科举而进入仕途,一些淡薄功名的文化人,他们有的吟诗撰文,有的编写地方史志,也有的凭琴棋书画自娱。

  西厢房楼下为厨房,东厢楼用于藏书。四周打上围墙,正南一个墙门间,当中双扇大门,有专人守门。接下来,赵磻老重点打理园中水池。他购置了一批玲珑多姿的太湖石,在住宅东南叠石理水,既曲折参差,又高低错落,垒筑成一亩来大的荷花池,养鱼植荷。赵对于白居易的赏石诗十分欣赏,其中《咏双石》中的这几句:“回头问双石,能伴老夫否?石虽不能言,许我为三友”,深为心许。赵在荷花池边,竖了一块灵动的太湖石,颀长特立,不依不靠,突出园墙,犹如一位老翁,高瞻而远瞩,将周边一切尽收眼底。赵磻老将此石取名为“一磐峰”。显然,此园此峰,寄寓着园主的情怀,深深地染上他自身的色彩。一磐峰,磐,与磻谐音,不消说得当然是指赵翁自己了,一,是最小的数,又是最大的数,一是起点,但又包容万事万物于一体。这,正是历尽尘世沧桑的赵磻老的写照。

  仁者多寿,赵磻老宋宁宗庆元六年逝世,享年80岁。赵擅长填词,《全宋词》中录有赵磻老的18阕词,另有《拙庵杂著》30卷、《拙庵外集》4卷。赵磻老逝世,黎里合镇百姓披麻戴孝,为他送葬,为了让后世子孙铭记他的功德,专门为他建造圣堂,坐北朝南三开间墙门间,正中一个庭院,东西两厢楼,紧连着三开间正殿,殿中安坐赵磻老一尊坐像。为了区别于南圣堂与北圣堂,赵磻老享堂位于黎里镇东,就称东圣堂。明代初年,首批“黎川八景”问世,赵家花园已经残破,赵磻老的居室尚有保存,黎里民众将“拙庵故居”列为八景之一。由此,不难推知黎里百姓对赵磻老的感恩之心。

  山不在高,在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隐居于花园浜的赵磻老,是他提高了黎里的文化品位,向文明迈出了大大的一步。

  赵磻老在黎里百姓心中,简直就是一位羽化登仙的神,对于赵圣人的故事传说是多不胜举。赵圣人虽然逝世了,可是黎里百姓觉得,他一定在天有灵,因此凡是遇到难事,依然向他求助,叩头求拜,焚香点烛,献上供品,日益神化。

  东圣堂作为黎里镇一处重要场所,建成之后一直派有专人管理。到元大德三年(1299),东圣堂改名普济院,作为佛教场所。当时立有“吴江州黎里普济院”碑,2015年2月整修时在门厅的墙壁中发现,此碑风化严重,经仔细辨认,终于读出基本意思。原来大德三年,一个名叫如乘的和尚带领一批小和尚进驻东圣堂,黎里百姓捐赠了几十亩饭僧田,作为庙产,碑上文字,主要就是公布饭僧田的位置及数量。当时在正殿后面增建三进住房,作生活起居之处。明朝嘉靖三年,江苏巡抚陈案下令,让吴江知县王纪重新整修东圣堂,作为里中社坛,由里中社长在此向百姓宣讲乡规社约,并立下了一块社坛碑。清朝康熙初年,改称普济禅院,以尼姑接替道士管理。此后多次改建、修建与续建,陆续请进多尊菩萨。清光绪三十年(1904),黎里50多名地主向苏州知府呈控当地农民抗租,于是东圣堂内又竖了一块《苏州府严禁抗租碑》。

  以上三块石碑现在都镶嵌在门厅西墙上,东墙还有一块刻于乾隆廿三年(1758)黄杨木刻《官箴牌》,此牌隐含着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乾隆廿一年,黎里第二大姓陈家有个陈鸿文,在甘肃平番知县任上,挪用库银而被乾隆下旨斩立决。陈鸿文身首异处不算,还殃及父母。家乡父老深为感慨,有宿儒抄得官员36字廉洁箴言:“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用黄杨木板雕刻后悬挂在东圣堂内。这块官箴碑犹如悬在科举入仕者头上的一盏警灯,警示为官必须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从此,直到清朝末年,黎里外出做官者再没有贪赃枉法。

  民国年间,东圣堂是黎里民众集会的主要场所。1930年开始,这里是“中秋显宝”的重要场所,一年一度,都确定专题,各富家大户在此争奇斗艳,以求自高门第。新中国成立后,东圣堂虽然败落,不过正殿与赵磻老像依然保存完好,赵磻老塑像背面,安排鳌鱼观音,左右分列红孩儿与善财童子,香火不断。直到文革,东圣堂内的赵磻老塑像及观世音等全部被毁被焚,仅存墙门间、东西两厢楼和一个正殿。

  现在东圣堂是苏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黎里古镇管委会已经恢复东圣堂原有规模,重塑赵磻老坐像,让后人永远记住这位黎里镇的奠基者及其历史遗存。

  (本文口述历史主要由翁惠农、徐楹如与杭州张志民等先生提供,本文由江南时报授权刊发

标签:赵磻;花园;百姓
责编:管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