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春读史】明朝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外交往来特色研究
2021-08-11 11:42: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束有春  
1
听新闻

  洪武三十年(1397年),朱元璋向大臣们自豪地说:“自有天地以来,即有君臣上下之分、中国四裔之防。我朝混一之初,海外诸蕃,莫不来享。” 经过30年经营,大明王朝已经树立起万国来朝的东方大国形象。在东南亚及南亚各国朝贡过程中,大明王朝也不是如菩萨一般只接受供奉,而是以主人翁、宗祖国姿态与这些国家交往,对他们实行赏赐式回赠;对一些动乱不安甚至胆敢冒犯边境的蕃属国,耐心调停与重拳出击并重,既维护了宗祖国地位,又起到了以华夏文化爱民重道来积极引导蕃属国的作用,从而形成鲜明的外交特色。

  一.《大统历》是明王朝赐予蕃属国的重要法物

  据《明史•历志(一)》记载,元代进士刘基(字伯温)于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受朱元璋礼聘后,曾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朱元璋信任。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1368年明王朝建立,即以太史院太史令身份向朱元璋呈上《大统历》。《大统历》作为新政权制定颁布的历法,为明王朝的华夏正统地位作出巨大贡献,既保证了新政权的合理运行,也为新政权对外宣传交流提供了重要法物。

  明朝政府在与番邦属国交往中,十分注重由皇上亲自赐予对方以《大统历》,意味着向这些蕃属国颁布了以明朝为主的历法,使他们的纪年按照华夏正朔来运行,以进一步树立起明王朝主权国地位和形象。有的国家虽然没有与明王朝存在主权国与臣属国关系,但通过赠送《大统历》,也可以达到宣传中国文化、树立东方大国形象之目的,这一点,在郑和七次航海过程中体现尤为明显。

  明朝向蕃属国赐予《大统历》,有时是与对该国国王的任命书同时,有时是与其他回赠品一道,有时则单独进行。赐予范围同样涉及到东北亚四国,如洪武二年(1369年)任命高丽国王王颛时,在由使者送去金印诰文时,朱元璋又赐予王颛以《大统历》;洪武四年(1371年)赐予日本国王良怀以《大统历》;洪武五年(1372年)赐予琉球国使者以《大统历》。对于东南亚地区的《大统历》赐予,其记载更是随处可见。

  洪武二年六月,安南国国王陈日煃(kuǐ)派遣使者到达京师,朱元璋命侍读学士张以宁、典簿牛谅二人又随使者前往安南,宣读大明皇帝圣旨,封陈日煃为“安南国王”,赐予王权象征的“驼纽涂金银印”,同时赐予《大统历》。到了嘉靖十九年(1540年)又赐予《大统历》。

  洪武二年,朱元璋又遣使到占城国宣传明王朝建立,在明朝使者还没有到达前,占城国国王阿答阿者就已经先派人到明朝京师来奉表庆贺了。朱元璋大喜,连忙重新派遣使官持钤有皇帝玉玺的诏书,带上《大统历》及文绮、纱罗等,与占城国使者一道来到占城。占城国王在得到明朝皇帝册封赏赐后,又派使者来朝贡,于洪武四年呈给朱元璋一张长一尺多、宽五寸的、由黄金制成的奏表,盛赞大明皇帝“抚有四海,如天地覆载,日月照临”,并恳请明朝皇帝用金印将他册封为国王。洪武十二年,又赐与占城国国王以《大统历》,同时令占城国与安南国修好罢兵。

  据《明史•外国列传(五)》记载,占城国居南海中,是周王朝时期的“越裳国”。“越裳”亦作“越尝”“越常”。《后汉书·南蛮传》载:“交阯之南有越裳国。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天下和平,越裳以三象重译而献白雉。” 东汉王充《论衡·恢国篇》中有“成王之时,越常献雉”语。秦朝时,占城国称“林邑”,西汉时称“象林县”,三国东吴时称“越裳县”,唐代称“占不老”或“占婆”。因其国王所居之地叫“占城”,后来即以之为国号。

  明宪宗成化七年(1471年),安南国攻破占城国,执国王及家属五十余人,劫印府,大肆焚掠,遂据其地,将占城国改为“交南州”。后双方又不断爆发掠夺与反掠夺战争,明朝政府多次出面调解无效,最终占城国被安南国吞并。到了清代嘉庆1803年,安南国向宗祖国中国提出请求,要求改国号为“南越”,取“安南”“越裳”各一字。嘉庆皇帝经过慎重思考,赐予其国号为“越南”,并册封阮福映为“越南国王”。这就是“越南”国名的由来。

  真腊国位于占城国南面,约在明朝万历年后的1620年,改国名为“柬埔寨”,并沿用至今。洪武四年,真腊国向明朝进贡时,诏赐《大统历》及彩币。

  暹(xiān)罗国原称“暹罗斛国”,在占城国西南面,即今日之“泰国”。《明史•外国列传(五)》记载,洪武四年,暹罗国向明朝进贡时,朱元璋下诏,赐其国王锦衣,后又赐其《大统历》及彩币。

  须文达那国位于今日苏门答腊岛八昔(Parsei)河口。洪武十六年(1383年)来进贡时,朱元璋命赐予《大统历》等。

  早在南朝刘宋孝武帝时期,三佛齐国就经常遣使奉表进贡,梁武帝时亦数至京师建康城“修贡不绝”。洪武四年,三佛齐国遣使奉金叶表呈上,朱元璋下诏赐予《大统历》。三佛齐国即今日苏门答腊岛之“旧港”。

  爪哇国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一带,洪武二年,朝廷赐《大统历》,洪武三年九月,国王亲奉金叶表前来祝贺明朝。

  洪武三年,“西洋琐里”国派遣使者到明朝京师时,“奉金叶表,献方物”。朱元璋赐予对方丰厚的文绮、纱罗等物品,并赐予《大统历》。洪武五年,“琐里国”奉表朝贡,向明王朝献上琐里国的土地山川图。朱元璋很体谅这些遥远的海洋小国家前来朝贡之艰辛,对大臣们说:“西洋诸国,素称远蕃,涉海而来,难计岁月。其朝贡无论疏数,厚往薄来可也。”赐琐里国《大统历》及金织文绮、纱罗等。

  从明朝政府向须文达那、三佛齐、爪哇国、西洋琐里国赐与《大统历》情况看,当时东南亚及南亚的海洋岛国,甚至郑和航海所到阿拉伯湾和红海流域,只要与明王朝有往来,应该都会被赐予《大统历》,《大统历》成了明王朝的国礼和重要法物。

  二.明朝对蕃属国也有亲疏远近之别

  在明朝的蕃属国中,朝廷对他们的态度也不是完全一致的,因为蕃属国中有的表现好,有的表现差;有的离明朝国土近而心却远,有的离明朝国土远而心却近;有的是诚心来进贡朝拜,有的是趁机夹带私货,到中国走私做生意;更有甚者,有的竟敢在中国边境引起事端,妄图侵占中国领土。

  洪武七年(1374年),朱元璋针对蕃国进贡问题,向中书省及礼部大臣下达谕旨指出:“古诸侯于天子,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九州之外,则每世一朝,所贡方物,表诚敬而已。惟高丽颇知礼乐,故令三年一贡。他远国,如占城、安南、西洋琐里、爪哇、浡泥、三佛齐、暹罗斛、真腊诸国,入贡既频,劳费太甚,今不必复尔。其移牒诸国俾知之。”

  虽然大明皇帝有圣谕,不要年年都来朝贡,但各蕃属国仍然是“来者不止”,可见当时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有多大!

  从朱元璋话语中可见,明朝对毗邻的高丽国是表扬认可的,相比之下,对同样毗邻的蕃属国安南国是十分头疼的和不满意的。在有些问题处理上,明朝没有把安南国与高丽国同等对待,这与安南国长期动荡不安、侵占邻国、屡犯明朝边境的行为有关。

  (一)安南国王由陈变黎(胡)起风波

  安南国在唐以前一直属中国领土,后趁中国“五代”混乱之机,被当地土著曲承美窃据称王。到了宋初,朝廷封丁部领这个人为“交阯郡王”,但三传后,政权被大臣黎桓篡夺。黎氏亦传三代,为大臣李公蕴所篡夺。李氏传到第八代,无子,传位给女婿“陈日炬”,政权从此归陈氏。到了明朝,朱元璋续封陈氏后裔陈日煃为“安南国王”,在诏书中明确希望他能继承祖父事业,“守境南陲,称藩中国,克恭臣职,以永世封”。

  陈日煃去世后,他的侄子陈日熞(jiān)嗣位。洪武四年冬,陈日熞被伯父陈叔明逼死,由陈叔明的弟弟陈叔煓(tuān)摄政,明朝表示认可。

  洪武十年(1377年),陈叔炜当国王,朱元璋对安南侵犯广西的行为表示不满,“移檄数其奸诳罪”,并让礼部不接纳安南使臣来访。陈叔炜遣使谢罪,连年“进贡奄竖、金银、紫金盘、黄金酒尊、象马之属”,同时送五千石粮食给云南作军饷。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认为安南贡物太奢侈了,命令仍然三岁一贡,并且特别提醒:“毋进犀象”,即不要进贡犀牛、大象这些珍贵动物。

  后来,安南的国相黎季犛窃柄,先废后弑陈叔炜,立陈日焜主国事;后又假借陈叔炜名义来给明朝进贡。朱元璋知道后非常生气,“遣官诘实”,并且不要他们进贡了,“却其贡”。

  到了建文帝时,黎季犛大杀陈氏宗族而自立,并更姓名为“胡一元”,僭国号“大虞”。不久,黎季犛又自称太上皇,传位给儿子胡奃(dī)。在前后四年时间里,安南国发生政权更迭、国王由陈变黎(胡)的情况,明王朝因为朱棣与侄子朱允炆的皇权之争而无暇顾及、浑然不晓。

  一直到永乐元年(1403年),权署安南国事、自称是原来安南国王陈日煃外甥的黎(胡)姓派人来向明朝奉表纳贡,“望天恩赐封爵,臣有死无二”。

  赐封与否,永乐皇帝将任务先交给礼部,让礼部展开调查。礼部派人随同安南使者前往,以核实安南陈姓国王是否有子嗣存活。最后得到的结论是没有。永乐帝即派遣礼部郎中夏至善前往安南,封胡奃为安南国王。

  虽然得到了宗祖国皇帝的册封,但胡奃对明朝是阳奉阴为,不仅不肯归还历史上侵占的广西思明府五个县地盘,还侵占邻国占城的土地。

  正在这时,安南国原陈姓国王的故臣裴伯耆立志要仿效战国时楚国申包胥到秦国“乞师”救国的壮举,向明朝告发黎季犛父子弑主篡位、屠戮忠良、“灭族者以百十数”的罪行,以及“一旦篡夺,更姓易名,僭号改元,不恭朝命”的情况,希望宗祖国明朝能够帮助做主,重新立陈氏后裔为安南国国王。

  原来,安南国国王陈氏的后裔中还剩有一个名叫陈天平的人,他是陈日煃的弟弟,当年黎氏灭陈时,他跑到了老挝。听说永乐大帝“入正大统”了,陈天平感到有所依归,在老挝国的帮助下,“匍匐万里,哀诉明庭”,希望“圣慈垂怜”,发兵讨伐黎(胡)氏,让陈氏重新夺回政权当国王。永乐皇帝对此深为感动。

  刚好胡奃派使者到大明王朝来贺“正旦”节,永乐皇帝把陈天平这个人请了出来,让他与使者们见面。众皆“错愕下拜”,吓得连忙向陈天平下跪,有的人激动得哭起来。永乐大帝责备到:黎氏父子悖逆行为,“鬼神所不容”!当初为慎重起见,永乐皇帝曾派礼部去调查,回复是陈氏绝嗣了。针对这种“国中臣民共为欺蔽”的行为,永乐帝斥责安南国“一国皆罪人也”,这种欺君行为,“朕乌能容”!吓得安南国使者浑身哆嗦。

  永乐三年,永乐皇帝命令御史李琦、外交官王枢拿着皇帝的诏书去查验责问胡奃,要他将篡弑过程如实交待。此时,云南宁远州又向朝廷再次控诉安南国“侵夺七寨,掠其婿女”的行为。

  胡奃派人到明朝请罪,并抵赖自己没有僭号改元,诡称同意迎请陈天平回来当国王。永乐帝信以为真,答应胡奃,如果真能这样,就封他为大郡顺化郡的郡守,享受公爵待遇。但是,在永乐四年陈天平回归安南国途中,还是在半道遭到胡奃安排的伏兵杀害。

  (二)永乐帝出兵平乱定蕃邦

  永乐皇帝闻之大怒,命由成国公朱能挂帅,派新城侯张辅、西平侯沐晟、丰城侯李彬、云阳伯陈旭等率几路大军前往讨伐。永乐五年正月,在木丸江这个地方大破了黎季犛军队。永乐皇帝下诏,继续寻求陈氏子孙,希望安南国政权还是由陈氏子孙来执掌。

  在这种情况下,安南国的耆老大德们又组织1120多人的请愿队伍,来到明军大营辕门前请愿,他们说,安南国陈氏被黎氏贼人杀光了,已经没有继承人了,渴望明朝朝廷直接接管安南国,因为“安南本中国地,乞仍入职方,同内郡”。

  永乐五年六月,在打败了黎季犛军队后,永乐帝听取群臣意见,尤其是安南国耆老们的请愿,诏告天下,改安南国为“交阯”,设三司:都司、布政司、按察司。从此,“安南国”又回到了“交阯郡”。

  永乐六年六月,张辅等人振旅还京时,将交阯国的地图上交朝廷,同时获象、马、牛二十三万五千九百多头,米粟一千三百六十万石,船八千六百七十余艘,军器二百五十三万九千八百件。

  但是,安南国“蛮人自以非类”,明朝待他们再“宽厚”,他们还是惊恐不安,结果在向明朝投降的过程中又有人逃跑了,重新拉起队伍反叛,其中以一个叫简定的人为首,他重新建国号“大越”,纪元“兴庆”。等到明朝大军还师时,就疯狂攻占抢夺地盘。后来他们奉简定为太上皇,立一个叫陈季扩的人为国王,纪元“重光”,并派遣使者到明朝军队营帐前,称陈季扩是前安南国王的孙子,希望朝廷给予封爵。结果遭到明军将领张辅的痛斥,并斩了使者。

  永乐八年,陈季扩的主力遭到明军歼灭,只好奉表乞降。永乐皇帝知道他是假投降,但还是先奏准了,授陈季扩为交阯布政使,其手下阮帅、胡具等人为都指挥使。

  永乐九年,“念贼无悛心”,考虑到陈季扩这些反贼没有真心悔改,朝廷又派张辅与沐晟汇合,率军二万四千继续讨伐。永乐十一年,张辅与沐晟在昆传山围剿时,反贼军队“列象阵”与朝廷军队作战,最后还是被打败,一直追赶到老挝,才将陈季扩等活捉。永乐十三年,张辅、沐晟军队班师回京;永乐十五年,命丰城侯李彬前往镇守。

  “交人故好乱”。这是当时中国人对交阯即安南国的认识。在明朝大军返回时,当地又“并起为乱”,一直到永乐十九年秋天,才“贼悉破灭”。但又跑掉了一个叫黎利的人,他继续组织力量与朝廷对抗,不断寇掠百姓。可以说,在整个永乐朝时期,安南国就没有让明王朝消停过。

  (三)宣德帝“顺天保民”训蕃王

  到了宣德元年(1426年),安南国是“渠魁未平,小寇蜂起”,朝廷只好继续派大军征讨,同时向老挝国打招呼:不得容叛人!

  宣德二年九月,黎利向明朝总兵柳升谎称:陈氏还有个遗嗣名叫陈暠,在老挝二十年了,现被寻访到了。黎利又率大小头目到柳升大军营帐前上书陈情,“乞罢兵,立陈氏后裔”。

  柳升对黎利的上书都没有来得及打开,就派人快速向朝廷奏明。但就在这期间,柳升的军队在倒马坡这个地方又遭到安南军的伏击,致使柳升率领的这支明军“相继尽殁”。朝野为之震惊。

  正在这时,那个自称叫陈暠的人又主动向宣德皇帝上表称臣,称自己就是陈氏先王陈暊(xǔ)的第三世嫡孙。

  宣德皇帝“心知其诈”,但朝廷长期征讨安南的效果不佳,他也想就此罢兵息民,所以在与大臣杨士奇、杨荣讨论交阯问题时,“即欲弃之”,即不想再去费神了。于是宣德皇帝下诏,抚谕安南人民,尽赦其罪,与之更新;同时撤消三司,尽撤军民北还。

  当时明朝得以回还的人只有八万六千人,“为贼所杀及拘留者不可胜计”。

  明朝以为安南政权又回到陈姓国王手中了,谁知到了宣德四年(1429年),黎利又遣使到明庭奉表谢恩,诡言陈暠已经病故,陈氏子孙已经绝迹了,并说安南国的人民都要求推荐他黎利“守其国”,现在只是谨慎期待明朝皇帝的任命。

  宣德皇帝本来就知道其中有诈,但也不想马上就对黎利任命,下令安南国继续寻访陈氏后裔。宣德四年,黎利再次遣使回复明庭:陈氏无遗种,请另外任命,同时进贡方物及“代身金人”。宣德皇帝不为所动,知道即使陈氏有后裔存在,黎利也不会如实反映,所以还是下旨“再访”陈氏后裔。宣德五年,黎利又遣使向明庭进贡金银器和土特产,同时呈上安南国“头目耆老”的奏请,希望由黎利摄国政。但宣德皇帝还是坚持不松口,要求安南国继续寻访陈氏后裔,同时要求黎利把扣押的中国遗民放还。

  第二年即宣德六年,黎利果然遣使谢罪,答应放还扣押的中国遗民。同时再次进呈“头目耆老”们的奏折,企图通过那些德高望重的人物出面请求,好让朝廷承认黎利在安南国的合法地位。这一次,宣德皇帝虽然同意了,但还是没有一步到位,只是任命黎利“权署安南国事”,相当于主持工作。

  即便如此,能够得到宗主国皇帝的认可后,黎利还是很高兴的,再次派使者到明庭进贡金银器和土特产。

  宣德八年(1433年),宣德皇帝通过使者向黎利灌输“顺天保民之道”,对他进行思想教育,并准备正式封他为安南国王。但也就在这一年,黎利死了。他虽然生前没有得到宗祖国大明王朝的认可,但实际上已经当了六年的安南国国王。

  到了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四月,大明王朝正式册封黎利的儿子黎麟为安南国王。

  (四)依礼赐弁安南国

  明英宗天顺元年(1457年),时任安南国王的黎濬遣使入贡,“乞赐袞冕”,如朝鲜列。“袞冕”即衮衣和冕,是古代帝王与上公的礼服和礼冠,规格最高,冕冠亦称“旒冠”。在得到大明王朝皇帝册封后,新的安南国王还希望宗祖国赐予其与国王等级相匹配的帽子和服装,能够享受到与朝鲜国王一样的政治待遇。但是,鉴于安南国长期表现欠佳,明庭“不从”,不同意他们的请求。

  1465年,明宪宗践阼,时任安南国王的黎灏又遣使来贡,再次向明廷“请冕服”。但明庭仍然“不从”,只是赐给安南国王以等级低的“皮弁冠服及纱帽犀带”。与冕冠相比,弁冠等级低一等。

  到了成化四年(1468年),安南国王黎灏自负国富兵强,又开始侵占我广西凭祥和广东琼州、雷州地区,同时侵略占城国,将占城国改为“交南州”,并派兵戍守。

  明宪宗让边境守臣诘问黎灏为什么要侵占占城国。黎灏回答说:占城是个贫穷落后的地方,“家鲜积贮,野绝桑麻,山无金宝之收,海乏鱼盐之利,止产象牙、犀角、乌木、沉香”。“得其地不可居,得其民不可使,得其货不足富”,所以他不会侵夺占城国的。但事实上,安南已经侵占占城国很久了。

  到了明孝宗弘治十年(1497年),朝廷赐安南国国王黎晖以皮弁服、金犀带。但安南使臣认为,他们的国王所赐服装等级低了,乞求明朝皇帝“改赐”。

  但是,明朝礼官认为:“安南名为王,实中国臣也。嗣王新立,必赐皮弁冠服,使不失主宰一国之尊,又赐一品常服,俾不忘臣事中国之义。如今使臣所请求的,会使祖制紊乱,不可许。” 再次从帽子服装等级上将安南国置于臣属国地位,并且还要比表现好的臣属国降一个档次,以警告他们,不要对宗祖国行僭越之礼和侵扰之事。

  (五)“中国碑”在蕃属国

  像安南国这种与大明王朝国土相近而心却很远的蕃属国,在东南亚地区并不多见,更多的是对中国的尊重。

  朱元璋很重视与暹罗国即柬埔寨的关系,认为“大国十有八,小国百四十九,较之于今,暹罗最近。”

  明朝曾有三位外国国王因前来进贡而客死中国,我的《明朝客死中国的三位国王》一文已有说项,这里再枚举一个地处“东洋尽处,西洋所自起”的婆罗国(又名文莱)的例子。

  婆罗国在唐高宗时就经常有使者到中国进贡,到了明朝永乐四年(1406年),婆罗国东、西二王同时派遣使者奉表朝贡。万历年间,婆罗国的国王祖籍是福建人,据说是郑和出使婆罗国时,有位福建籍人随郑和出海到了婆罗国,最后留居其地。这个福建人的后裔在婆罗国发展得很好,最后“竟据其国而王之”,当上了婆罗国的国王。人们发现,这位国王的府邸旁树立着一块“中国碑”,以表示对宗祖国中国的感情。国王还收藏有一枚篆文汉字金印,印章上方刻有兽形图案,称说是当年永乐皇帝赐予的。这枚印章成了当地的神圣宝物,民间嫁娶时,如果能够得到国王的恩准,将此印印在新娘新郎的后背上,人们会感到是莫大无比的光荣。一块碑,一枚印章,见证了明朝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友好往来,见证了中国传统文化在蕃属国人民心目中产生的巨大影响。

  三.贡品折射出的物产与人的等级

  蕃属国向明王朝纳贡,明庭都要以皇帝赏赐的形式予以近乎等值的补偿,大明王朝要的是面子,蕃属国要的是利益,皇帝对一些表现忠诚的蕃国,更是“赏赐优渥”。正是在这种利益趋动下,整个明王朝的蕃属国或郑和航海经历过的其他国家的人来到中国,有的纯粹是为了表达蕃属国的诚心,有的是把贡品当商品,趁机“走私”捞油水。其中“安南入贡,多携私物”已经成为明庭共识。

  自从朱元璋对蕃属国进贡次数进行限定,明朝历代皇帝基本上都秉持这种政策理念。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朝廷再次重申蕃属国三年一贡,但是“蕃人利中国市场,虽有此令,迄不尊”。由此可见,中国这个国际贸易大市场在明代就已经被异邦所认知。明朝“海上丝绸之路”有的是披上了“进贡”的漂亮外衣,但更多应该是两地“方物”贸易的互惠互利。

  当时有一个名叫“合貓里”又名“猫里务”的国家是南海中的小岛国,位于今菲律宾群岛,永乐三年(1405年)九月就曾派使者来进贡。该国土瘠多山,但山外就是大海,饶鱼虫,人知耕稼,天然的港口位置优势又使其成为商舶往来必经必停之地,从而渐成富壤。那里也是中国沿海地区做买卖的生意人必到之地。正是由于中国人的到来,使那里的贸易市场得到公正健康发展,“华人入其国,不敢欺陵,市法最平”,所以华人为之语曰:“若要富,须往貓里务”。

  我们仅通过蕃属国贡品礼单来窥见东南亚、南亚地区物产之丰饶,也可对那个时代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等级差别有所认识。当时蕃属国的贡品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珍禽异兽。

  洪武四年,安南国遣使贡象,其冬又贡象;洪武十年,连续贡象、马;洪武二十一年,又贡象。

  洪武二年,占城国向明朝进贡大象、老虎等。洪武十九年万寿节,占城国又派使者送来大象五十四头;洪武十七年又进贡大象五十一头。永乐四年,占城国“贡白象及方物”,但是到了天顺八年(1464年)明宪宗嗣位后,占城国使者曾向明朝“求索白象”,不知何因。按理,赠送别人的东西是不可以再索回的,更何况是蕃属国对宗祖国的进贡呢!可能白象太珍贵了,比现在的大熊猫还稀有吧。到了永乐六年“郑和使其国”时,占城国王又遣其孙贡象及方物,以表谢恩。

  真腊国于洪武二十年向明朝贡象五十九头,洪武二十一年又贡象二十八头。

  暹罗国于洪武四年进贡驯象、六足龟;洪武五年又进贡黑熊、白猿;洪武二十一年贡象三十只。嘉靖三十二年贡白象及方物,惜白象死于途中,使者以珠宝饰其牙,盛以金盘,并尾来献。另外,暹罗国还向明朝进贡过六足龟。

  浡泥国于洪武三年向明朝进贡孔雀。

  满剌加国先后进贡有:黑熊、黑猿、白麂、火鸡、鹦鹉等。

  苏门答剌国的贡物有:善马、犀牛等。

  须文达那国于洪武十六年进贡马二匹。

  三佛齐国于洪武四年进贡黑熊、火鸡、孔雀、五色鹦鹉等,洪武九年进贡犀牛、黑熊、火鸡、白猴、红绿鹦鹉等。

  览邦国于洪武九年进贡孔雀、马等。

  百花国于洪武十一年进贡白鹿、红猴、孔雀、鹦鹉等。

  柔佛国于永乐中贡有犀、象等。

  锡兰山国贡有驯象等。

  榜葛剌国即天竺国,为东印度,永乐十二年敬贡麒麟、名马,正统三年贡麒麟,还有鹦鹉等。

  不剌哇国于永乐十四年至二十一年前后四次入贡,郑和亦两使其国,所产有马哈兽,状如獐;花福禄,状如驴;以及犀、象、骆驼等,经常用以充贡。

  竹步国所产有狮子、金钱豹、驼蹄鸡,永乐中,尝入贡。

  阿丹国于永乐十四年遣使奉表贡方物;永乐十九年,中官周姓者前往阿丹,买到猎睛,重二钱许,珊瑚树高二尺者数枝,又大珠、金珀、诸色雅姑异宝、麒麟、狮子、花猫、鹿、金钱豹、驼鸡、白鸠以归。在阿丹国的贡品中,肯定包含了其中的一部分。

  麻林国于永乐十三年进贡麒麟、天马、神鹿诸物。

  忽鲁谟斯国贡品有:狮子、麒麟、驼鸡、福禄、灵羊等。

  第二类是名贵药材与补品调味品。

  占城国物产有犀角、乌木、降香等,洪武十七年进贡伽南、犀角诸物。

  真腊国于洪武二十年进贡香六万斤。

  暹罗国于洪武七年进贡兜罗绵、降香、苏木诸物,洪武二十年进贡胡椒一万斤、苏木一万斤,洪武二十三年进贡苏木、胡椒、降香十七万斤。整个明朝,暹罗进贡的名贵药材补品还有:片脑、米脑、糠脑、脑油、脑柴、蔷薇水、碗石、丁皮、阿魏、柴梗、藤竭、藤黄、硫黄、没药、乌爹泥、安息香、罗斛香、速香、檀香、黄熟香、降真香、乳香、树香、木香、丁香、乌香、胡椒、苏木、肉荳蒄、白荳蒄、荜茇、乌木、大枫子及撒哈剌等。

  浡泥国于洪武三年进贡鹤顶、生玳瑁、梅花大片龙脑、米龙脑、降真诸香。

  满剌加国先后贡有片脑、蔷薇露、苏合油、栀子花、乌爹泥、沉香、速香、金银香、阿魏之属。

  苏门答剌国先后进贡有:龙涎香、沉香、木香、丁香、降真香、胡椒、苏木、硫黄之属。

  须文达那国于洪武十六年进贡蔷薇水、沉香、速香诸物。

  三佛齐国于洪武四年进贡有诸香,洪武九年进贡龟简及丁香、米脑诸物。

  爪哇国于洪武十五年进贡胡椒七万五千斤。

  览邦国于洪武九年进贡檀香、降香、胡椒、苏木等。

  百花国于洪武十一年进贡龟筒、玳瑁、香、蜡等。

  彭亨国所贡有象牙、片脑、乳香、速香、檀香、胡椒、苏木之属。

  柔佛国于永乐中贡有玳瑁、片脑、没药、血竭、锡、蜡、嘉文簟、木棉花、槟榔、海菜、窝燕、西国米等。

  锡兰山国贡有乳香、木香、树香、檀香、没药、硫黄、藤竭、芦荟、乌木、胡椒、碗石等。

  榜葛剌国先后敬贡有:鹤顶、犀角、翠羽、撒哈剌、糖霜、乳香、熟香、乌香、麻藤香、乌爹泥、紫胶、藤竭、乌木、苏木、胡椒、粗黄。

  不剌哇国经常以没药、乳香、龙涎香之类来充贡。

  竹步国贡品有:龙涎香、乳香、金珀、胡椒之属。

  第三类是珍玩宝物与服饰布料。

  浡泥国于洪武三年进贡西洋布。

  洪武十六年,占城国进贡象牙二百枝。

  暹罗国先后进贡有象牙、犀角、孔雀尾、翠羽、龟筒、宝石、珊瑚、西洋诸布。

  苏禄国于永乐十五年进贡珍珠、宝石、玳瑁诸物。

  满剌加(麻六甲、马拉加)国进贡有:玛瑙、珍珠、玳瑁、珊瑚树、鹤顶、金母鹤顶、琐服、白苾布、西洋布、撒哈剌、犀角、象牙等。

  苏门答剌国的贡物有:宝石、玛瑙、水晶、石青、回回青、刀、弓、锡、锁服等。

  须文达那国于洪武十六年进贡幼苾布十五匹,隔著布、入的力布各二匹,花满直地二、番绵紬直地二,兜罗绵二斤,撒剌八二个,幼赖革著一个,撒哈剌一个。

  三佛齐国亦于洪武四年进贡苾布、兜罗被诸物。

  爪哇国于洪武十四年进贡大珠八颗。

  淡马国于洪武十年进贡苾布等。

  巴喇西国于正德年间敬贡有:祖母绿一,珊瑚树、琉璃瓶、玻璃盏、玛瑙珠、胡黑丹诸物。

  锡兰山国贡有珍珠、珊瑚、宝石、水晶、撒哈剌、西洋布等。

  榜葛剌国敬贡有金银琉璃器、青花白瓷、洗白苾布、兜罗绵等。

  忽鲁谟斯国贡品有大珠、宝石之类。

  第四类是“代身金人”与下等人。

  前文已明,宣德四年,安南国的黎利为了达到让宗祖国认可他的目的,向宣德皇帝进贡“代身金人”,但宣德皇帝不为所动。

  当然,蕃属国还有另一种特殊贡品,就是将那些社会地位低下的人当作贡品送到大明王朝,再次暴露了封建社会奴役制度和等级差别现象。

  在东北亚地区,有些国家曾向明朝皇帝进贡美女以作为宫女,同时也进贡过侏儒等,这种现象在东南亚及南亚地区也普遍存在。

  洪武十年,安南国国王陈叔炜连年向明庭“进贡奄竖”,这里的“奄竖”就是指宦官。

  真腊国于洪武二十一年进贡象奴三十四人、番奴四十五人。

  暹罗国于洪武二十一年进贡番奴六十人。

  爪哇国于洪武十四年进贡黑奴三百人,洪武十五年又进贡黑奴男女百人。

  位于暹罗国之西的彭亨国,亦于洪武十一年进贡番奴六人。

  综上所述可见,大明王朝在与东南亚、南亚蕃属国或友好国家交往中,展示出了宗祖国大国外交威严和责任担当,表现出了明王朝对外开放所带来的强大国际贸易市场吸引力,也揭示出了当时世界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丰富多彩的一面。从各地进贡的珍禽异兽类别来看,有些今天的人们还能见到,有些已经很难睹见,如白象、白鹿、白猴、麒麟、驺虞等,值得引起我们对生物多样性和保护野生动物的思考。

  驺虞虽不是作为蕃属国贡品出现在《明史》中,但《明史》为我们留下了珍贵记载。在卷六《成祖本纪(二)》中有:永乐二年秋九月丙午,周王朱橚来朝,“献驺虞,百官请贺”;永乐十一年五月丁未,“曹县献驺虞”。《明史》卷九《宣宗本纪》中有:宣德四年春二月己丑,“南京献驺虞二,礼部请表贺,不许。”驺虞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仁兽,是一种虎躯猊首、白毛黑纹、尾巴很长的动物。《山海经》卷一二《海内北经》中有“林氏国有珍兽,大若虎,五彩毕具,尾长于身,名曰驺虞,乘之日行千里”。那些珍禽异兽种类的消失,是《明史》留给我们的又一种警示。

  束有春 2021年8月10日完稿于金陵四合斋,8月11日再次修改

标签:国王;属国;朱元璋
责编:李芸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