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之俨然,即之也温——书者衡正安先生印象
2021-08-15 19:19: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方弘毅  
1
听新闻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

——书者衡正安先生印象

方弘毅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是《论语》中子夏对君子风貌的描述。我与正安师相识数年,接触不算多。但是,从他的言谈举止中,能够感觉到他的为人和作品中所闪耀的君子之气,殊为难得。

出版专著

《王羲之王献之书法全集》,18卷册,故宫博物院出版社,副主编,完成全部释文

《米芾书法全集》,33卷册,故宫博物院出版社,编委,完成全部释文


  现在一提到书法,人们都联想到所谓的“艺术”,好像很“神圣”。其实,“艺术”是一个复杂的概念,这个概念中西不同,古今有别。总体而言,中国艺术先是“艺”,也就是“技艺”。在古代从事“技艺”的“百工”是十分高尚的,绝不是下里巴人的末流。所谓“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什么是“工” ?古人也有明确的表述:“圣人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这里,阐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包括书法在内的各种“艺”的产生过程:圣人是创物的智者,就如同中国古代神话中四目灵光的造字仓颉或者是如《周易》中记载的庖牺氏对汉字的创发。“巧者”是士大夫一列的“国工”,他们将汉字的书写技法加以总结和延续,使之流传后世。对于大多数使用汉字、学习书法之“艺”者而言,因循历代定法,精进专一地加以延续乃是基础。所谓“术”,则是一种带有礼制功能的文化政治。譬如,上述提到的“圣人”“巧者”和一般的“工”,虽都担负着传承技艺的职责,但是等级分明,可以按照对技艺的掌握和理解进行擢升。可见,称书法为艺术最初之意蕴乃是一种对自身技艺和生活状态的提炼和修行,“艺”是世代相传的书写之技,“术”就是书写者个人在社会文化政治中的职能。

【明】刘崧诗《大寒》草书

 

  书法的基础是汉族文字,自然蕴藏着汉族哲学的丰富智慧。就天道、人道、书道三者的关系而论,行笔、布局所遵循的“法”“术”“势”之概念来源于法家智慧;“心正则笔正”一类将书写与个人情感、品性相联系的理论来源于儒家;如同“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的节律、气韵、神采则是取源于道家。“书论”与哲学、美学的纠葛,大约是由于后来的书写者大多是士大夫,在书法的实用功能之上又赋予其涵养心性的作用。以书法作为人格理想的比照和主体精神的载体,这并不意味着书法从此就是非“技”的,正如前文所说的这些审美因素仅仅是作为文化政治之“术”的一种流变,是书法自出现起就担负的使命。现实中有的人将中国书法的这种源流隔绝开来,硬要以西方“审美”体系冠之,如此势必浮泛而无垠。

【明】于谦诗《石灰吟》

 

  书法的确有“法”。有传统以来的“书法”其实就是书之“技艺”与法之“礼制”的结合,不可或缺。它可触类万物,旁通百家,直指人心,所以说现今许多人对书法的理解是不准确的。对书法的“技”与“悟”很早即被列于“君子六艺”之内,历代有识者无不“述而行”,“守之世”。衡正安作为书者,他的人生轨迹大约依此而行,从无偏离。一方面,他致力于整理古人的书学遗产,从中探骊得珠,缀拾英华,传承于世。这种继“往圣绝学”的态度乃是“比德”修行的大功课,必须有人去做。另一方面,他的书写擅于“守正法”,不偏不倚,不疾不徐,不随俗流又长于从哲学的角度整体观照,不断体味,日久则显自然肃穆的法度,俨然而敦厚。

屈原《离骚经》节录(隶书)

 

  什么是君子?就是一个人的修行让己身的德与行符合规范法则,无所偏废放纵。君子之路起于“技艺”,一门深入之后,方可内化成为修养与习惯,成为修身处事的“道”。自己立“德”以后,又要“立功”“立言”,将之内涵发扬光大,可复使世代奉为规范。衡正安在官方文艺组织任职,既“食周粟”就必有担当,面对当下书法体制的一些“礼崩”现象,便不能不以锐评匡正文艺风气。这样,难免有人误会,认为他太过于“俨然”,其实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对世道人心深刻关切的温情呢?

  (作者系东南大学艺术学博士,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衡正安简介

  衡正安,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委宣传部首批紫金文化艺术英才。现工作于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主持工作)。一级美术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理事,中国高等书法教育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言恭达文化基金会秘书长。主要从事文艺评论、书法理论研究和书法创作。出版专著8部。发表论文125篇。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第九届中国文艺评论奖,第二届江苏文艺评论奖,首届江苏紫金文艺评论奖。

 

标签:书法;技艺;书写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