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208高地
2021-06-14 17:13: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方述怀  
1
听新闻

  方述怀

  1984年7月,我随部队奔赴处处飞花的春城,奔赴老山前线。作为军人,我们心中燃烧着一把炙热的火焰:那就是中华民族不可欺,祖国领土不能丢!我第一时间就写下请战书,向着老山进发。我们到达208高地后,便扛着空弹药箱,沿着山脚一路垒到山顶,硬生生地铺出一条山间小路。

  宿营地的条件比想象中还要艰苦,由于老山地区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喀斯特地貌,山体上分布着许多大小深浅不一的溶洞,我们吃住都在天然形成的溶洞和人工挖掘出的猫耳洞里,洞里闷热、潮湿、阴暗、狭小,夹杂着焦土味和腥臭味,尽管每个洞口旁都有一排香胶树遮挡着,但是仍然阻挡不了毒蛇、老鼠、蜈蚣等不速之客,还有敌军的炮火偷袭。第一晚,我们和衣而卧,轮流站岗放哨,眼睛紧紧盯着黑夜下的丛林,谁都不敢掉以轻心。

  此后一年间,我们就这样紧张而忙碌地度过,每天不仅要面对死亡的威胁,还要经受艰苦环境的考验。但是我们有一种“宁可前进一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的老山精神,就这样义无反顾地驻扎在208高地。那时候,我担任文书,每天负责编辑打印、发送战时公文。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写诗成了我最大的精神慰藉。战争的激烈和残酷,让我早已做好了光荣就义的准备。虽然不知道死亡何时来临,但是我想在活着的时候,尽我所能,写下我对祖国的爱,记录下在战场上的见闻和感受,尤其是记录下战士们英勇杀敌的豪气,把一股焦烟、一抺血红写进诗里。渐渐地,整个高地掀起了一阵写诗的热潮。每每收到阵地前沿的战友们带回的诗稿,一个个激烈壮怀,一声声报国长啸,朴实而真挚,深深打动着我,感染着我!还记得李冰战友在请战书中这样写道:感情像江河一样泻来/气势像松涛一样澎湃/请求像春潮一样热烈/目标像准星一样明白。还有李义堂战友的小诗《落叶》:我死了/把希望留在树上/来年/春临大地的时候/那一片嫩嫩的新绿/就是我。

  寥寥几句,深深表达了我们每一名战士在最关键的时刻英勇果敢,坦然接受生死考验,守护边陲的安宁。虽然没有豪言壮语,却动人心弦。一首首诗歌,给战士们无穷的战斗力量。我们便向首长建议,在《战地快报》上开辟一个诗歌专栏,取名为“战地诗抄”。当时的条件异常艰苦,纸张稀缺,战友们便把诗写在香烟盒上,写在压缩饼干包装纸上,写在心上人的照片背面……这些诗句之间浸染着鲜血和泪水,满含着豪情、悲恸与思念。

  我们把这些收集来的诗,精心编辑到“战地诗抄”里,战友们的诗有堑壕里的淡定从容,有生死线上流弹的飞旋,有猫耳洞里的潮湿和悄悄话,有灌木林里的地雷阵。一首首诗歌出自新战友、老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干事、参谋的笔尖下,我们虽然没有进行过专业的系统诗歌创作学习,也没有来得及读歌德、李瑛的诗集,但我们用自己的汗水和鲜血润色了诗韵,用自己的青春和激情书写了诗行。一首首诗从208高地转发往各类报社、杂志社编辑部,一首首诗凝聚成昆明军区政治部选编、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镌刻在焦土上的诗行》。

  当然,写诗只是我们在战斗间隙的一个爱好。老山前线的好男儿,不仅有着血色浪漫,也有着军人血性,我们不仅能握笔,更能握枪。还记得那年中秋,我主动请缨,躲过了敌人的炮火扫射,向前沿阵地送馒头和月饼,到达堑壕时,战友们开心地把我高高举起,一个个掰着月饼塞进我嘴里,那块月饼真甜,那些笑容真美。还记得一个备战前夕,208高地组织向113阵地运送弹药,为“1.15大捷”做最后的准备。我们扛着弹药穿行在黑夜中,冒着枪林弹雨,越过雷区,穿过封锁线。把一箱箱弹药送到指定位置时,我们早已口干舌燥,肌肉痉挛,个个都出现脱水症状。坚守在113阵地的战友马家明把他省下来的那壶水递给我们喝,我们都没有舍得喝一口,每个人都只是用嘴靠了一下水壶,便传给身边的战友,一圈下来,壶里的水分毫未少。马战友无奈地晃着满满的水壶,硬逼着我们把水喝下去,在他的监督下,大家都轻轻抿了一口,相视而笑。那水真香,那些笑容真暖。

  一晃36年过去了,每每想到在208高地的那些日子,往事一幕幕在眼前重现。激励我写诗的地方就是208高地;激励我边战斗边写诗的是后方的亲人和南京文讲所的老师们;激励我写好诗的一群战友,他们已成为我心中的一座雕塑!

标签:高地;战友;诗歌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