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防线上
2021-06-14 17:12: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毕韵芝  
1
听新闻

  毕韵芝

  一个19岁的年轻人,怀揣从军梦,从南京江宁来到了云南,用青春和热血守卫着祖国的边防线。

  他叫杨光生,1984年7月才19岁,他所在的侦察连奉命从湖南出发开赴云南前线,接受血与火的考验。

  生命,如果跟时代的崇高责任联系在一起,就会显示出它的不凡。

  在前线,杨光生所在的侦察连担负着抓俘虏、获敌情,搞破袭、拔据点,打特工、防渗透的任务。

  1985年春,杨光生经周密侦查发现了两名特工,他没有打草惊蛇,而是机智地跟踪在他们身后,并及时报告了连领导。连里派出一个侦察排,尾随在敌人身后四天四夜,终于抓获了两名特工,并从其口中获得重要情报,有力支援了前线的作战。

  寸寸山河寸寸金,对于一个中国军人来讲,最大的荣誉就是保卫祖国的山河。

  1985年5月,杨光生所在的侦察大队顺利完成了使命,班师回国,直到1987年光荣退役。

  另一个年轻人叫余必胜,当年上战场时21岁。与杨光生不同的是,他所负责的是后勤保障工作。

  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仗能不能打好,后勤工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984年,余必胜担任驾驶员,每天24小时待命,保障前沿阵地的弹药、给养等供给。

  这是个特殊的战场,山高路险,雨季更是泥泞不堪,稍不留心,汽车就会摔跟头。有的路段积水排不出去,形成了“沼泽地”“烂泥塘”,每次执行任务回来,余必胜都成了泥人。山路陡峭,还有密布的地雷,稍有不慎,就有触雷的危险,同时,“生死线”上还有敌人狙击手的拦击和炮火的封锁。

  余必胜根据作战需要和丛林作战的特点,采取了针对性措施,和战友们把作战物资运上前线,为战斗的胜利创造了良好条件,后勤工作真正做到了拉得动、供得上、救得下。

  余必胜立下了三等功,1985年又荣获了“战地红旗车驾驶员”的称号。

  两位年轻人,为了保家卫国,在前线展现了一名军人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标签:光生;年轻人;特工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