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河对南京意味着什么
2020-09-03 19:28:00  作者:薛冰  
1
听新闻

秦淮河对南京意味着什么
□ 薛冰
在长江的数百条支流中,秦淮河小到排不上号,它的长度只有110公里,流域面积2630平方公里。然而,在长江文明的浪潮中,秦淮河却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它孕育了中国四大古都中唯一的江南古都南京,被南京人亲切地称为母亲河,甚至被誉为“中华第一历史文化名河”。
秦淮河直接影响着南京的城市建设与发展。秦淮河入江口的白鹭洲,与长江东岸之间形成夹江,南、北两端都与长江干流相通,成为长江下游的良港。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灭吴,所建越城被视为南京建城史之始,越城的位置正在这夹江的南端。周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楚大败越,建金陵邑,是南京主城区最早的行政建置,其地则在夹江北端石头山。这两座最初的城池,都与秦淮河入江口密切相关,同样承载着“扼江控淮”的作用,也都具有入淮出江的交通便利。这既是当时因地理形势和军事需要作出的明智选择,又成为未来都市发展的基点。
东吴定都建业,首开南京建都史,孙权明确说过,他就是看中了“秣陵有小江百余里,可以安大船”,操练水军。东吴在金陵邑遗址建造的石头城,延续六朝,始终是卫护都城的军事重地和副政治中心。六朝台城四面环水,都城始终未筑城墙,宽逾百米的秦淮河及其支流,不但是有效的城市屏障,也是民生水源、交通干线、商市中心。
南唐定都金陵,都城范围南越淮水,将秦淮河下游两岸的繁华商市区和稠密居民区包容在城墙之内,初步形成了政治、经济、军事相结合的城、市统一体。对于包入城内的“十里秦淮”,则巧妙利用其自然曲折,将东门、南门、龙光西门三座城门设置在相应的空间节点上,使其不但成为金陵城中最重要的水源,也成为串连三门的便捷交通干道。这充分证明了秦淮河水系对金陵城格局、方位的决定性影响。到明初建都,都城的再一次大幅度跨越式发展,正是以金陵城为基点的。
中国四大古都中,唯独南京具有海洋文化因子。这一传统虽在王朝实施禁海政策时会受阻,但藕断丝不断。秦淮河入江口,越城与石头城之间的夹江,早在六朝时期,已成为名动天下的良港石头津,曾停泊舟船万艘。由此启航的船队,不仅航行于大江上下,而且“直挂云帆济沧海”。
东吴黄武五年(226年)“南宣国化”,经历和了解到的国家共有一百多个。这是中国第一次派专使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加强对外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其意义不亚于汉代张骞、班超通西域。
东吴船队抵达台湾,也是首次见诸史籍的大陆与台湾交往。东晋南朝常有船队从石头津出发,南至海南岛和东南亚、南洋诸国,北至辽东半岛、朝鲜半岛和日本,进行海外贸易。建康输出的货物主要是丝织品,输入的则有琉璃、象牙、犀角、珍珠、珊瑚、玳瑁、木棉、香料以至珍禽异兽。这丰富了建康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也促进了商业经济与手工业技艺的发展。而不把外国人视为“洋鬼子”,就是一种难得的开放胸怀。
据统计,六朝时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多批使臣来到建康,除购求佛教和儒家经典外,还聘请中国的学者、工匠、画师去外国。梁朝画家萧绎所画《职贡图》中有百济、波斯等数十国使臣形象。六朝建康与海外的密切交流,证明南京从开始就是一个视野广阔的城市。
明朝立国之初,太祖朱元璋即展开“宣德化以柔远人”的和平外交活动,连续派出外交使团出访日本、高丽、安南等三十六国。成祖朱棣登基后,自永乐三年(1405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的二十八年间,由郑和统领的庞大外交使团,以船舰一二百艘、军士二万余人,组成史无前例的远洋船队,由秦淮河畔始发,七下西洋,远航十余万里,到访三十余国,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一件壮举。作为这一壮举决策地、造船地与始发地的南京,遂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汇点。
鸦片战争后,主张“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思想家魏源,定居秦淮河支流乌龙潭畔,编纂成百卷《海国图志》,影响了自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的几代人。作为洋务运动的重要试验场,秦淮河入江口的下关地区,开商埠,通邮电,修铁路,建码头,率先进入现代城区,同样显示出南京人的开拓与进取精神。光绪十六年(1890年),为培养海军人才创立江南水师学堂,设驾驶、管轮两科。这所学校最有名的学生是鲁迅和周作人,南京是他们接受新教育、新文化的起点,也是他们留学日本、走向世界的起点。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廷下令各省督抚学政“切实通筹认真举办大学堂”以推行新式教育,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第一次会奏变法事宜疏,已大致勾勒出小学、中学、大学循序渐进的现代教育雏形,并提出兴办师范学堂以解决新式教育所遭遇的师资匮乏等问题。次年底,张之洞筹设三江师范学堂,后更名两江师范学堂,也就是民国中央大学的前身,今天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名校的源头。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经朝廷定名的江南图书馆,两年后正式开馆,是我国最早建馆的现代图书馆之一,由地方最高长官和国内一流学者共同创立,规模和影响在当时都是最大的。民国初年,该馆藏书已超过十万册、八十万卷。宣统二年(1910年)举办的南洋劝业会,则是中国第一次世界博览会。
城市既是文化发展的产物,又成为文化发展的外在环境。长期生活在一座城市中,人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固然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而人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产品,又会对城市形成反哺。城市文化,就在城与人的相互作用中日积月累,丰富繁荣。
薛冰,江苏省地方志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原江苏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著有长篇小说《盛世华年》《饮水园》,书话集《旧书笔谭》《古稀集》,文化随笔集《饥不择食》《漂泊在故乡》,专著《南京城市史》《格致南京》等50余部。

标签:秦淮河;南京;长江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