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知识!听高福民谈“虎丘泥人”名称的由来
2020-07-28 21:32:00  来源:新华报业传媒集团  作者:管云林  
1
听新闻

江南时报讯 (记者 管云林) “大作收到,昨天和我爱人一直赞叹这部书的丰厚、严谨、规范、精美。你才是真正热爱苏州文化的人!”这是冯骥才先生近日给《虎丘泥人一千年》作者高福民发来的信息。2020年7月26日,由文化大家言恭达题写书名、苏州文化学者高福民历时十多年创作完成的《虎丘泥人一千年》大型专著,成为第十届江苏书展的重头戏,引起海内外读者的广泛关注。此书是国家级社科基金艺术学与中国出版基金的“双项目”,由凤凰教育出版社出版。

对于当下的许多年轻人来说,虎丘泥人的名称和发展历史,可谓知之甚少。作者高福民与江南时报记者分享了他研究、保护虎丘泥人的诸多故事和心得体会,并讲述了虎丘泥人的诞生、名称由来和发展脉络。记者为他以虎丘剑池十年磨一剑的精神而感动,为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所付出的巨大心血而动容。

作为长期研究江南文化的苏州本地学者,高福民历任苏州市文广局党委书记、局长兼市文物局局长,苏州市政协党组成员丶政协秘书长,苏州市职业大学党委书记等职,现任苏州市吴文化研究会会长。高福民认为,中华文明5000年,太湖流域“以泥塑形”作为“艺术之兹古者”,现存距今五六千年前崧泽文化的“断发文身”陶俑、良渚文化的其他泥质工艺实物,便是例证。到汉、唐、五代,即公元1世纪前后至11世纪漫长的岁月里,苏州泥塑以塑制墓俑、佛像为主,也有做人像的。据称,唐代杨惠之所塑的佛像“形模如生”,“精殊殊圣,古无伦比”。后来,唐末黄巢义军将两京寺宇焚毁尽,独对杨惠之手塑神像“惜其神妙,率不残毁”。由此可见,杨惠之塑像的艺术魅力之强大。

杨惠之曾在京兆府为当时名伶留杯亭塑像,宋代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记述:“像成之日,惠之亦手装染之,遂于市会中面墙而置之。京兆人视其背,皆曰:此留杯亭也。”这是说塑像做好之日,杨惠之亲手加以装染,放在大街上,面向墙壁,过路人看其背影即能辨认出是留杯亭,其神巧可知。杨惠之还创造千手观音像。杨惠之与吴道子一同追随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的画风,具有由绘到塑的经历,引申到理论上说,“塑绘不分”的艺术创作可以达到互补的效果,“塑”使“绘”线型表达更趋真实和惟妙惟肖,“绘”使“塑”的立面造型更加流畅而气韵生动。

因杨惠之是苏州人,苏州民间一直流传有杨惠之抱着他塑造的泥美人,被公差误以为“强抢民女”而追逐他的传说。由此可见,杨惠之所造作的泥人与真人大小仿佛。但也有人不这样认为,如当今苏州泥塑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朱文茜,据自己经历引申说:“苏州泥塑源头很远,唐代做佛像的工匠艺人就非常多,庙里有活时就做庙里的生活,没有事做的时候就做小泥人,做摩睺罗童子……民间传说杨惠之有空还要去跟他们喝茶,切磋技艺。有时杨惠之也去虎丘捏像。”

高福民告诉记者,他觉得有一种文化叫乡愁,杨惠之外出京兆和凤翔谋生,几十年就从来不回家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还专赴苏州石湖,祭拜先祖顾野王的墓呢。

环境和人才因素向来至关重要,冯桂芬纂修的《苏州府志》卷二十引乾隆时戴延年《吴语》:“虎丘山塘自酒务、茶棚、花房、竹坞外,皆以纱橱檀匣粉饰土偶,剪绘缀采,光艳如生,四方争觏。”又引乾隆时潘廷埙诗:“问渠哪得娇如许,分取真娘土一抔。”

土偶,或称“土穉”,苏州人俗名“泥娃娃”“泥佛佛”。入虎丘山,出断梁殿,沿山路右侧依岩建亭有“古真娘墓”,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白居易有诗云:“真娘墓,虎丘道。不识真娘镜中面,唯见真娘墓头草。”唐范摅《云溪友议》卷六:“真娘者,吴国之佳人也,时人比于钱塘苏小小,死葬吴宫之侧,行客慕其华丽,竞为诗题于墓树。”

虎丘,原名海涌山,据《史记》载吴王阖闾葬于此,传说葬后三日有“白虎蹲其上”,故名。有著名的云岩寺斜塔、剑池、“生公说法石点头”“五十三参,参参见佛”等景点。白居易在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出任苏州刺史时,一年多的任期内,曾12次游历虎丘,既开凿山塘河,又重开虎丘寺路,种植桃李莲荷2000余株。如果没有白居易,就可能没有后来享有“吴中第一名胜”美誉的虎丘山塘,就像没有范仲淹,就可能没有“东南学府之首”苏州文庙及历史上似星光灿烂、涌现出那么多状元一样。白居易凭吊真娘墓时,怀着无限惋叹之情写下了《真娘墓》诗。潘廷埙所云“分取真娘土一抔”,所赞美的大概就是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造就了虎丘泥人这一瑰宝。

以实物为证,宋代是苏州泥塑高度发展的时期,是泥塑艺术的重要转折点。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和市民文化的兴起,苏州泥塑明显地从宗教题材回归百姓文化题材,转向商品经济和工艺欣赏品方向。北俗南传的摩睺罗更名为“巧儿”,完全说明了它已成为百姓喜爱的玩具。但是唐代以后,虎丘山塘成为吴中名胜;虽然宋代陈元靓的《岁时广记》记载,摩睺罗“惟苏州极巧,为天下第一”,袁遇昌、孙荣、包成祖等名手涌现;虽然虎丘泥人的历史已经显现,诸如此类,也只能说是虎丘泥人的早期遗产。

(图为第十届江苏书展举办的虎丘泥人现场创作)

康熙时人沈寓称:“东南财富,姑苏最重;东南水利,姑苏最要;东南人才,姑苏最盛。”苏州与佛山、汉口、北京等四处是全国商贸往来集中地,又分别位于东、南、西、北四方,故时人称之为“天下四聚”。苏州的农业、手工业、商业、文化都是国内一流的。由此,虎丘泥人也出现了兴盛期,其头等泥货的地点就在虎丘山门内。宋代苏东坡曾留下“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的千古名言,可知当时游人如织;从苏州最繁华的阊门至虎丘便是七里山塘,《红楼梦》开篇就说“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山塘街沿途列肆招牌林立,曾是历史上商贸、文化最为发达的街区。

虎丘泥人艺术巅峰的标志即塑真,所捏姿态惟妙惟肖,有传神之技,更有“相堂”之制名闻遐迩。苏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向来名匠辈出,可谓文风和“工匠”精神的渊薮之区,“苏工”传统光芒四射。“苏捏”艺人大多集中在虎丘山塘一带,形成了独具特色、规模宏大、热闹繁华的民间工艺品市场,“虎丘泥人”之称由此正式传出。因为这里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塑真绝技,集中了相应的人才;因为主要材料虎丘滋泥就产在附近。讲苏州工匠,不能不说千年瑰宝虎丘泥人,因为虎丘泥人工匠在历史上做出了卓越贡献。

(图为高福民在书展现场与读者分享创作感悟)

高福民简介:一级艺术监督,研究江南文化,长期关注文化对现代生活、现代城市的引领作用。历任苏州市文广局党委书记、局长兼市文物局局长,苏州市政协党组成员丶政协秘书长,苏州市职业大学党委书记等职。现任苏州市吴文化研究会会长。完成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2003年度文化部课题《迈向"文化苏州“》,2005年获人事部丶文化部表彰的全国文化先进工作者,昆曲课题获首届文化部创新奖唯一的特等奖。出版主编和与人合作主编《苏州文化丛书》《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桃花坞卷》(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文化城市一一基本理论与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专著《康乾盛世"苏州版“》(2016年中国非遗博览会学术成果展)、专著《过云楼梦:大变革时代江南文脉之一隅》《顾公硕残稿拾影》(二书为国家十三五重点图书丶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专著《虎丘泥人一千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丶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等等。

标签:苏州;泥人;虎丘
责编:管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