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春读史】明朝为什么没有出现“外戚”干政现象?
2020-08-17 15:46:00  来源:江南时报  
1
听新闻

在中国古代社会,封建王朝中“外戚”干政现象得到有效扼制的,当属朱元璋建立的明王朝。

据《明史》卷一百十三《后妃列传》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前代“女祸”教训,不让外戚来干预朝政,建国后的许多施政方针中,对皇室内宫约法三章,立纲陈纪,强调内眷要严守孝道。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命儒臣们修订《女诫》,作为宫中女子首先要阅读遵守的修身教材。他对翰林学士朱升说:“治天下者,正家为先。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后妃虽母仪天下,然不可俾预政事。至于嫔嫱之属,不过备职事,侍巾栉,恩宠或过,则骄恣犯分,上下失序。历代宫闱,政由内出,鲜不为祸。惟明主能察于未然,下此多为所惑。卿等其纂《女诫》及古贤妃事可为法者,使后世子孙知所持守。”朱升等乃编录上之。

这位翰林学士朱升是安徽休宁人,在元代末年曾任池州地区的“学正”,教授能力很强,远近闻名,就是在兵荒马乱、到处逃窜的情况下,也每天坚持学习,“未尝一日废学”。据《明史》卷一百三十六《朱升列传》,朱元璋在攻打下徽州后,经大将军邓愈引荐,朱元璋与朱升见面,向他咨询时务,如何发展。朱升向他提出了著名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听了很高兴,从此就将朱升留在了自己身边,委以修史制礼等重任。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是一个人生修为的不同境界要求,前两项要求是一般人都应该尽力做到的。朱元璋治国先从“齐家”开始,尤其从加强对以皇后为代表的皇宫及其眷属进行严格管理着手,确保后院不失火,萧墙无祸出。他是明王朝开国君主,他更要当一个“明主”,而不做昏君;他虽然强调后妃“母仪天下”的重要性,但决不可让她们干预政事;至于那些嫔嫱之流,只有侍奉皇上生活的份儿,更不能让她们犯分失序。管好身边的人,尤其是管好身边的女人,朱元璋十分清楚其意义所在。

洪武五年六月,朱元璋又命令礼臣们议定宫官女职之制,对宫中女性的服务岗位进行定编、定岗、定名号头衔。又命令工部特制一种“红牌”子,在上面镌刻上戒谕后妃之词,悬挂在宫中醒目处,好让宫中女眷们天天谨记,时时对照。这种红牌子是用铁制而成,在字上面再饰以金箔金粉之类,铁板金字,条目清晰,规矩明白,赏罚分明。

这还不够,朱元璋又令人专门制订《令典》,类似于皇宫后勤保障的规定,从生活标准上对后宫人员进行限制和规范。要求自后妃以下至于嫔御女史,巨细衣食之费用,金银币帛、器用百物之供给,皆自“尚宫”取旨,牒“内使监”复奏,再到“部臣”那里领取。倘若尚宫不及时奏请,内使监不及时复奏,就直接到部臣那里领取物品,就要按死论处。如果谁“私书出外”,则罪加一等。

另外,宫嫔以下如果有谁生病了,医者不得入宫,根据叙述的病证来取药。

正是由于皇上带头出面对皇宫进行慎重而又缜密的管理,所以终明一朝,“宫壶肃清”,论者谓其家法之善,已经远远超过了汉朝和唐朝。清代乾隆皇帝曾赞许明朝是“治隆唐宋”,明朝的政权治理能力已经超过了唐宋两朝,至今在南京明孝陵,还有乾隆的这块御碑存在着。

明朝“外戚”干政现象得到有效扼制,与“孝慈高皇后”马娘娘带头以身示范的榜样作用分不开。朱元璋一生在册的女人有22个,除了第一位夫人“马娘娘”被封为皇后外,其余21位均为妃嫔之类。

这位“马娘娘”是元朝末年红巾军头目郭子兴的养女。当时已经是25岁的大龄未婚青年朱元璋在投奔到郭子兴的麾下后,郭子兴觉得朱元璋是个人才,就将养女许配给了他。但是,后人常以她的姓来称她为“马皇后”,这样就极易与朱元璋的孙子、惠帝朱允炆的皇后马氏相混淆。笔者在未系统阅读《明史》之前,就曾经在脑子里为两位马皇后“打过架”。朱元璋的“马娘娘”被封为“孝慈高皇后”,规范的称呼应该是“高皇后”,民间称她为“马皇后”也不算错。朱元璋去世后,在建文帝与燕王朱棣的叔侄皇权争夺战中,建文四年(1402年),南京城陷落,明皇宫大火冲天,《明史》记载,马皇后“崩于火”,即马皇后被大火烧死了。而此时的朱元璋的“高皇后”“马娘娘”或“马皇后”早已在明孝陵中长眠20年了,被宫中大火烧死的是建文帝朱允炆的“马皇后”。

由于马娘娘父母早卒,是由郭子兴抚养成人,所以,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一心想要报答患难妻子马娘娘“高皇后”,想找到妻子的家族人,给他们封官加爵,弄个官当当。谁知高皇后深明大义,非常感谢朱元璋的好意,同时对朱元璋说:“爵禄私外家,非法”。竭力辞让,阻止朱元璋做这种违法的事。由此看来,朱元璋对马娘娘这位患难妻子是感情至深,同时也让我们知道,能够严格执行朱元璋关于宫中女眷及其亲属相关规定的,马娘娘是起了积极带头作用。“外家”就是指“外戚”,马娘娘支持朱元璋打江山、坐江山,不让“外家”无功受禄,可见其堪当“母仪天下”。

“自明兴以来,勋臣不与政事”,这是《明史》卷一百三十《郭英列传》中的一句话。郭英、郭兴、郭德成是兄弟仨,他们的妹妹就是朱元璋的宁妃。郭氏三兄弟跟着朱元璋打天下,后来妹妹又成了朱元璋的宠妃,只因明代对“外戚”控制严格,使他们只有为朱姓王朝卖命的份儿,不能产生任何篡夺觊觎之心,有时还必须带头遵守朝纲宫规。

以下我再举两个事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郭德成是元末明初凤阳(今属安徽)人,与朱元璋是老乡。在元末动乱、起义军纷起的年代里,他和哥哥郭兴、郭英一起,随朱元璋转战沙场,立了不少战功。据《明史》卷一百三十一《郭兴列传》《郭德成列传》记载:朱元璋做了皇帝后,原先跟着他打江山的将领们纷纷加官晋爵,享受优渥待遇。郭德成的哥哥郭兴之前就被朱元璋任命为镇国将军、大都督府佥事,洪武三年(1370年),又以功被封为鞏昌侯,食禄一千五百石,并且“予世券”,享受特殊皇恩待遇。郭德成的二哥郭英也被封为武定侯,食禄二千五百石,“予世券”。两个哥哥均被封侯,郭德成仅仅做了个“骁骑舍人”这样一个普通官职。

郭氏兄弟因妹妹是朱元璋的宁妃,他们就自然成了国舅,成了正宗地道的“外戚”了。限于篇幅,我们单表三兄弟中的郭德成是如何当外戚的。

郭德成为人,性格豁达开朗,办事十分机敏,但就是特别“嗜酒”,朱元璋也拿他没办法。因为是自己的内兄,所以朱元璋经常以家人的口气同郭德成说事。一次,朱元璋召见郭德成说:“德成啊,大明王朝的建立,你功劳也不小啊,也应该有个显赫地位,我封你做个更大的官吧。”

郭德成想都没想,就一口回绝了,弄得朱元璋很是不高兴。郭德成见状,自知皇帝妹夫的脾气是会随时翻脸不认人的,连忙又顿首补充说:“臣性耽麯糵,庸阍不能事事。位高禄重,必任职司,事不治,上殆杀我。人生贵适意,但多得钱,饮醇酒足矣,余非所望。”意思是说,我这个人整天只知道喝麯酒,智力一般,做不了大事。一旦做了大官,必定要肩负国家重担。如果事情做不好,皇上佻不要把我给杀了?人生贵在适意。皇上如果能多赏些银两给我买醇酒喝,我就很满足了。其他一律不要。

朱元璋见他态度如此诚恳坚决,也就随了他的意,“赐酒百罂,金币称之,宠遇益厚。”朱元璋赏赐一百坛好酒和许多金币给郭德成,并且从此后对郭德成更是宠遇益厚。一天,郭德成又到宫中妹妹家串门,拜见妹夫朱元璋。准备告辞时,朱元璋拿出两锭黄金塞到郭德成袖中,对他说:“拿去买酒喝吧。但回去后不要对别人讲哟!”

郭德成见皇上如此厚爱,恭恭敬敬收下了金子,向朱元璋磕头,行了个大礼,就向门外走去。趁朱元璋不在意时,他又将袖子里的黄金塞到了靴筒里。

快要走出宫门时,郭德成有意装成喝醉了酒的样子,跌跌撞撞地向门口走去。快要靠近门卫时,他突然又歪歪斜斜地停下来不走了,有意脱下自己的靴子。只听一阵“叮咛”响声过后,黄金已经全部掉在了地上。

门卫发现这种情况,立即上前将郭德成逮住,问道:“郭大人,你这是怎么回事?你身上的黄金是从哪里来的?在事情未查清楚之前,请你暂留宫中。”

郭德成继续装醉,哼哼呀呀地说不出个名堂来。

宫禁中的人都知道郭德成与皇上是亲戚关系,也就将此事一层一级报告给了朱元璋。

朱元璋一听,感到郭德成真是窝囊废,就是个酒鬼,没好气地对来人说:“他的那两锭金子是朕赏赐给他的。”

大家得知此事,再也不敢声张了。门卫只好乖乖地把郭德成送出皇宫门外。郭德成就这样,大摇大摆地怀揣黄金走出了皇宫。

事后,有人责怪郭德成办事也太有点马大哈了,连皇上赏赐的东西都保存不好,还闹那么大动静。

郭德成听了,不气不恼,不苟言笑地说:“宫廷之内,戒备森严,皇室财物,保管严密。我如果藏着黄金出宫,倘若被别人发现,岂不要说我是偷来的?况且我妹妹在宫中侍候皇上,我出入无阻,又怎么知道是不是皇上想以此来试一试我呢?”

众人听了,都佩服郭德成考虑问题周到,脑瓜子好使,把君臣关系与亲戚关系分得十分清楚。

还有一次,朱元璋兴致上来了,派人去通知郭德成进宫,到皇家后花园“侍宴”,陪皇上喝酒。

郭德成最喜欢朱元璋给他派这个活了,快速驾车、三步并作两步来到了指定地点。君臣二人,杯来盏去,渐渐地,郭德成把脸喝成了酡红色,开始醉眼朦胧了。眼看时辰不早,郭德成踉踉跄跄走到朱元璋面前,摘下帽子,匍匐身子,趴在地上,结结巴巴地说道:“谢皇上赏酒!”

朱元璋见他醉态十足,衣冠不整,几根稀疏的头发乱糟糟的,笑道:“看你这个醉鬼疯汉的样子,头发披散零乱,都是喝酒过量造成的吧?”

郭德成摸了摸散乱稀疏的头发,脱口而出:“皇上,我最恨这乱糟糟的头发了,要是剃成光头,那才痛快呢。”

朱元璋少年时曾在皇觉寺做过和尚,当了皇帝后,最忌讳“和尚”“光头”“秃驴”等字眼。现在一听郭德成嘴中说出“光头”二字,不由一愣,史书上用“帝默然”三字表达当时朱元璋的神态。

据说朱元璋脸上因为天花病曾留下许多大麻子,估计这时候他的麻子脸肯定是涨得通红,心想这小子怎么敢这样说话、羞辱朕呢。但见郭德成仍然傻乎乎地在说着,满嘴的酒气直往外喷,朱元璋心想,也许是郭德成酒后失言,不妨冷静观察,以后再收拾他也不迟。想到这里,朱元璋挥挥手,让人赶快把醉鬼郭德成送回家。

郭德成回家酒醒后,“大惧”,忽然想到自己昨天晚上在皇上面前失言,恐惧万分,冷汗直冒。郭德成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在酒后竟然说出了犯忌的话,这是要掉脑袋的。

朱元璋的为人他是清楚的,对这件事肯定不会轻易放过,随时会有杀身之祸。这时如果再去向皇上妹夫去解释,那是自讨没趣,只会引起皇上的恼怒,弄不好立刻会把小命搭上。如果是那样,那还真是吃饭时因语言不慎,结果把自己吃饭的家伙给弄丢了。但如果不去解释,自己已经铸成大错,难道真的要为这事赔上身家性命不成?郭德成苦苦寻找全身之计。

有了,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从今天开始,来个“佯狂自放”,索性把自己的头发剃光,装疯卖傻,再继续喝酒。

郭德成后来果真剃了个大光头,还穿起了和尚衣服,一边唱佛,一边喝酒不误。史书上虽没有直接说他到寺庙当了和尚,但从此后,要到妹妹家里骗皇帝酒喝,应该是没有机会了。

朱元璋听说郭德成真的剃了光头,穿了和尚服,当上了假和尚,心中的恼怒消除了,但还是对宁妃慨叹道:“开始还以为你哥哥是在开玩笑呢,想不到他真的把头发剃了,还穿上了僧人衣服。真是个地道的疯汉子。”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谋不轨”罪诛杀宰相胡惟庸九族,同时诛杀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数人,史称“胡惟庸案” 或胡惟庸党祸。朱元璋猜忌有功之臣,深究胡惟庸党羽,原来的许多大臣、大将们纷纷被他找借口杀掉了,前后共诛杀掉3万余人。但郭德成因为当上了只知道喝酒的假和尚,竟然保全了性命。这也是由于他能够从小的祸事中看到事态的发展,提前避祸,才不至招来杀身之祸。

又据《明史》卷一百二十一《公主列传》记载,洪武十七年(1384年),朱元璋的安庆公主下嫁给一个名叫欧阳伦的人。欧阳伦依仗自己是驸马都尉,颇不守法。洪武末年,朝廷禁止个人私自贩卖茶叶,时称“茶禁”。但欧阳伦多次违反朝廷规定,派遣私人贩茶出境,沿途经过官方驿站,还不断骚扰地方,“虽大吏不敢问”,地方再大的官,知道这是驸马的生意,谁也不敢过问。更有甚者,欧阳伦的家奴叫周保的这个人,依仗主子是驸马爷,更是不守法纪,办事尤其横行,有时指派地方政府强征民间马车数十辆,为他们贩卖茶叶跑运输用;过河过桥时,地方巡检司如果稍有过问或怠慢处,就“擅捶辱司吏”,擅自痛打地方官吏,造成影响极坏。“吏不堪,以闻”,地方官吏给折腾打骂得吃不消了,只好向朝廷如实反映情况。

朱元璋知道这件事后,虽然年纪大了,但没有任何护短舞弊之意,而是“大怒”。他要大义灭亲,立即下诏“赐伦死”,即将驸马欧阳伦赐死;同时将欧阳伦的家奴周保等不法之徒全部诛杀。朱元璋带头严厉打击外戚势力在经济贸易流通领域的不法行为,有效地维护了明朝国家经济的正常运转秩序。

我们再说说明成祖朱棣。朱棣的永安公主曾下嫁给一个叫袁容的人。朱棣对驸马袁容滥用职权、要求都指挥使的车驾经过他驸马门口时必须下马、将不下马的官员“箠之几死”的行为进行严厉批评,指出:“自洪武来,往来驸马门者,未闻令下马也。”让人将殴打地方官员的驸马府中的人械押到京师受审处置。从此,驸马袁容在地方上的横行霸道作派,已乖乖地收敛。永乐十五年(1417年),永安公主去世后,朱棣立即取消了袁容的侯爵禄位待遇,让他还原庶民。

正是在朱元璋、朱棣等皇帝的铁腕统治下,有明一代,不仅“外戚”们不敢兴风作浪,其他与朝廷不相协调的势力或违法违规的风气也很难得到抬头,朱明王朝终于成就了276年伟业。

束有春

2020年8月8日于金陵四合斋

标签:朱元璋;郭德;皇上
责编:李芸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