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子:瑰丽高古 雄逸天纵
论言恭达先生书道之中的王者气象
2020-05-14 16:07:00  作者:凤子  
1
听新闻

滚滚长江以其固有的不让细流、不舍昼夜的襟怀,一路浩荡 向前,在广阔无垠的东南大地上,挥洒出一道浑厚而永恒的水墨线条。同时,又以精卫般的意志历经无数沧桑,在其中下游终于 填造出了一块沃野千里的大平原。“川原暄淑,人文渊薮。”千百年来,在这块土地上孕育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文化英才。就书法艺术方面来说,伴随历史上的两次南渡,丰厚的文化底蕴,安定的政治环境,使这里成为了历代书坛实际上的中心,最明显的标志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书法大家的出现:晋有王羲之父子,唐有张旭,宋有米芾,元有赵孟 ,明有董其昌,清有“扬 州八怪”、邓石如、吴昌硕……这种文化现象,是吴越尚文的结果,是江南文化几无断层、师承有序的结果,更是书家群体能够 在“大家”的引领下,准确把握时代脉搏苦苦探寻的结果。

说到大家,不能不让人联想起当下流传甚广的那句哀叹— “五百年来无大家”。究其源头,则是启功先生曾引用倪云林的诗盛赞王铎:“破阵声威四海闻,敢移旧句策殊勋。王侯笔力能扛 鼎,五百年来无此君。”随着此诗的广为流传,“王铎以后无大 家”,“五百年间无大家”便随着一些“用心者”的鼓噪,几经演 绎,大有一语成谶之势。

冷静下来,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是“大家”?换句话,究 竟具备什么样的标准才可称为“大家”?明代项穆在他的《书 法雅言》中,把取得一定成绩的书家分为五个档次,即 :一曰正 宗,二曰大家,三曰名家,四曰正源,五曰傍流。并进一步解释 道:“并列精鉴,优劣定矣。会古通今,不激不厉,规矩谙练,骨 态清和,众体兼能,天然逸出,巍然端雅,奕矣奇鲜。此谓大成 已集,妙人时中,继往开来,永垂模轨,一之正宗也。篆隶章 草,种种皆知,执使转用,优优合度,数点众画,形质顿殊,各字终篇,势态迥别,脱胎易骨,变相改观。犹之世禄巨室,万宝 盈藏,时出具陈,焕惊神目,二之大家也。”

显然,随着社会发展,“大家”的语境也发生了变化,今天 的“大家”,应该是项穆所谓的“正宗”与“大家”的统一。孟子 云: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应当说,书法艺术的 发展同样是传统继承与艺术创新矛盾最终解决后的理性回归。那么,放眼今天的书坛,难道真的没大家吗?非也。愚以为,大家 已经出现,这个人就是崛起于江左之间的言恭达先生。 言恭达先生诗书画印兼工,其书备精诸体,尤其是篆、隶、 大草三样所取得的艺术高度足以追古人。

书法说到底,是形学,更是线学,但终归属于国学一脉。袁 随园云:“文似看山山不平”,书法线性特质决定了这条线必须是 曲直相参:以曲求韵,以直生神,随手万变,穷尽其妙。对照 言先生的篆书,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既有《石鼓文》的厚重,又有《毛公鼎》的雄浑,更有《散氏盘》的洒脱。欣赏言先生的大 篆作品,你内心深处总会有一种自己原来的视野和想象竟然是那 么狭隘的感觉。如,言先生创作于 1996年的大篆作品《散为周 武佐,橐实夫子诗》,这是一件《散氏盘》的五字集联。该联一 眼望去,老笔纷披,翰墨淋漓,似一上古大儒刚刚用心写完后 飘然而去。就作品的局部来看,笔笔不苟,处处用心,如锥画 沙,如屋漏痕。每一段的线条都是那么的灵动,组合起来宛然天 成,生机一片,且每个字都被赋予了“人文”的意态与内涵。笔 法精严,悉心求变,矩度相宜,顾盼有序。如“周”字,点线稳 沉、扎实、空间分割有趣且合理,就像一个谨严朴实的老者,不怒自威。而“橐”字,以虚灵洒脱的草意线条,轻松自如,俨然 是一个扎着羊角辫调皮的小孩……让人无尽的遐想。整件作品从正文到款识,再到用印,无不展现着艺术创造的高度完美。这是言先生“以草入篆”的时代语言。尤其是用墨的大胆,善用涨 墨、宿墨与渴墨,为大篆这种古老文字艺术形式的墨书二度创作 注入了新的活力,一下子拉近了我们与古人的距离。这种“起死 回生”的艺术手法,生动的墨韵,取法万象的笔意,超世拔俗的 匠心,求是地说,如果放在张怀瓘和陶宗仪面前,相信他们也一 定会毫不含糊地认定:此即神品无疑!

再看他的隶书,用言先生自己的话说:八十年代前,直入 《礼器》《张迁》《乙瑛》《封龙山》《石门颂》等汉碑,八十年代 中钟情《好大王碑》和汉简。“都是主人且领略六朝烟雨,暂留 过客莫辜负九曲风光”楹联和《老子道德经》六联屏书法便是代 表作品,九十年代到新世纪,融会诸碑,复归平正,气格清厚朴 茂,整饬绵密,以篆写隶,一股朗朗庙堂的大气扑面而来。且看 《贺新春》一首—“借得春潮千翼竞……”就像始终流转于皇家 的一个上乘青铜大件,在盛大节日时抬了出来,摆放在了大殿的 中央,透过沧桑岁月所留下的那一层完美的包浆,展现在人面前 的是大气、高古和瑰丽!

如果说书法是汉民族的百艺之冠,那么最见功力而又最能 够表现书写者性情的大草书,无疑就是这顶王冠上的那颗明 珠。九十年代始,言先生探索“以草入篆”的同时,进入“以篆 入草”的艺术创造,展现出传统的高古与时代的大气。因各种原 因,一直以来,对于名家书法我都习惯于通过报章杂志的影印件 作以研究。说实话,与只看影印件的其他朋友一样,有时感到言 先生大草书似乎没有其篆、隶之高度,也就是说其篆隶不乏“神 品”,大草略逊之。坦言之,就是尽管通篇绝无破败之笔,线条 质量极高,甚合于古法,但因缺少大的墨块,聚散夸张不够强 烈,致使个别作品的整体画面缺少篆、隶的氤氲墨气,视觉的冲 击力也就稍显不足。按理说,这一近乎于常识性的问题,是绝不

会出现在言先生腕下的。我百思不解,进而研究起他的古体诗 来。当我读到“桃花孰信逐寒开?动地狂飙肆卷埃。莫道浮云常 蔽日,几番风雨送春来!”时,不仅拍案叫绝!我想,如果把此 诗放在唐朝,那不羁的豪气谁敢说这不是太白的大作?是言先生 功力不够,还是别的方面出了问题?带着这个疑问,不久前得 知言先生过江北上讲学,在国家政协文史馆我拜访了他。一进 屋,我就被会客厅墙上的一幅大草长卷惊呆了。当时的情景,后 来想想,我就像《西游记》第十六回里金池长老见到了锦襕袈 裟!一眼望去,满纸云烟,在云蒸霞蔚中一条狂龙翻卷欲出。此时,我脑子里断断续续出现的是东坡评价盛唐张旭大草时的语 句:“虬龙出汉”、“略有点画处神完气足”。也正是这一眼,我才 始知什么叫“摄人心魄”!是我的眼界不够吗?我祖父是前清文 举,家父也称得上是饱学之士,京城古玩界尤其是玩软片(书 画)的名家,不少都是家父生前的好友。不谦虚的说,凭着这一 点,我看过好多大家的大草真迹,但唯独这一次的震撼,让我简 直呆若木鸡,极其失态,以至工作人员几次叫我喝茶我都没有听见,即使她把茶捧到我的面前,我还浑然不知!

言先生的大草,一是大,这是件抄录《论语》第三百九十七 篇的文字:曾子云(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 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目测作品装裱后的尺 寸长有丈五,宽有三尺,纯一色的白绫子装裱,不加牙子,放 在红木框子里。字大逾尺的《断千文》与之相比起码要小一两 号。通过各种调和后的对比,作品焕发出的是海天罡风,鹏搏九 天,霸王破阵,横扫千军的磅礴气息!二是逸,整件作品,天马 行空,无拘无束,不激不厉,率意挥洒。三是清,透过淋漓的翰 墨,时时感到有一股逼人的英气,这股英气至纯至正而又清和浑 厚,让你感觉就像一位得道的高僧端坐在你的面前,他一眼就能 看到你的心底。四是精,以气御笔,随势遣形,随着每个字的忘 情扭动,整件作品也舞动起来了。在一气呵成中,竟然达到了数 点万象,众笔朝宗的绝妙境界!

我从未见过这么养眼的作品,和言先生的谈话也就变成了我 的信口答音。言先生见我总是走神,干脆就不再和我交谈。他的 客人走了一拨,又来一拨,我干脆自顾自地仔细欣赏品味起这幅 大作来。不知怎的,原来的问题此时早已不知去向。有的就是 每行字的灵动,就像文学作品里对云中龙的描述:在翻卷的云雾里,这条苍龙忽上忽下,一会儿露出个头,须、角清晰;一会儿 露出一片鳞,一闪而过……那么,原来的“问题”哪去了呢?大 半天后,我终于找到了答案:言先生以神见形,以精见质。其大草吸收了张旭、黄庭坚的有机成分,但与二者又绝不相同。可以 说,千年以来学“旭”“素”者代不乏人。可惜,好多书家皆因才 力、学养,尤其是气魄不够,在一定程度上也缺乏安定祥和、文明昌盛的社会环境,结果要么空具皮相,神采黯然。

应该说,在 气象格局上,言先生大胆吸收了张旭雄逸与怀素清畅的云龙意象。“旭、素”之高,往往打破了行与列的限制,以大量的云符(线条)去刻画诗中的虚幻世界,通过中锋用笔使这些“云符”密 密麻麻地拥挤到一起,把神仙的五彩世界展示在你的面前,揭示 的是一个道家“求虚”的心灵感悟。而言先生则是计白当黑,充分利用墨彩的变化的黑白对比,把行与行,乃至作品内外的“白” 也统统调动起来,在字形墨色与通势的转换中,行与行之间的白 地也随之舞动起来,反映的是一个儒家“入世”、“博爱”、“和 谐”的胸襟。在线性、结字组合上,言先生又善取法黄庭坚,主 要吸收的是一波三折的长线运用、点线变化的有机平衡,偃仰欹正、穿扦连体的结字组合,收到了以篆籀外拓其大、内得其韵的 艺术效果。

可以说言先生的妙迹在纸上,而绝不在影印件上!平心而言,言先生大草书有着不食人家烟火,取法天外的高蹈与浪 漫,而不是现实主义的写实,故决不能以俗家理念甚至“游乎于 技”的层面而观之—如果把墨色看成龙,白色看成云,其“龙 舞云飞”的艺术手法所达到的雄逸天纵的艺术高度,堪称继承了 “旭”“素”的绝学,妙矣!不仅如此,言先生的甲骨文《花亦不 知春去处,酒中唯见月归来》、章草《茂陵刘郎秋风客》,都同样 空灵雄俊,与他的篆、隶、大草一样有着强烈的“言书”印记。

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决定了这个时代必须以“自强不 息”、“厚德载物”为核心价值的理性回归。

庄子云:“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 斯在下矣。”由此可以肯定,言恭达先生能够达到今天的艺术高 度,绝不是偶然的。据考,言先生祖籍常熟,是孔门十哲之一言 偃的第八十四代裔孙。史载:言偃,字子游,是孔子唯一一个南 方弟子,言偃是孔门中文学的主要代表,后人尊称南方夫子,也 称言子。言子是吴文化的开启者,非常重视各种艺术的教化作 用。孔子曾称赞:“吾门有偃,吾道其南。”从言恭达先生的小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四条屏,有关书论及自作诗,言先生的小 草书在轻松自然中流露的是从容淡定和雍容华贵;其诗文典雅醇 厚,文采飞扬;其评论恭谦礼让,坦荡持中,由此可以肯定:言先生可谓家学有自,国学素养极其渊深。

言先生生于 1948年,共和国走向富强的脚步伴随了他的 艺术成长。在书法艺术道路的探索追求上,他发蒙于乃父,从篆入手,而立之年即拜书法大家沙曼翁先生为师。通过长期的 浸淫,由《小学》、《尔雅》进而博学古籍;由简单点线面的 几何构图,直至纵横有象的笔墨神情,用了整整一个甲子的时 间,最终脱颖而出,尤其是从其驾轻就熟地运用不同的笔墨形 式,强烈抒发自己真性情这一点来看,达到了同侪者无出其右 的历史高度。

我坚信,我的评价是公允的。说到“公允”二字,让人不能 不想起圣人的那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僧 说:出家人不打诳语。说的是做学问与求道者都要有一个平常 心,讲话要凭“良心”二字。但不知从何时起,文人相轻成为了 一种丑恶的文化现象,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以致信息化的今 天狂躁和浮华尤甚。表现为“产品好,不如广告好”。作为文化人,缺少孙过庭对锺张二王的客观评价:“且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拟草则馀真,比真则 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总其终始,匪无乖互。”事实上,每个人心里都有杆秤,对自己的长短也有起码的认知,只不 过是多少沾染上了“阳奉阴违、口是心非”的恶习而已,归根到 底则是“天下独大,我为一元”的一个“私”字在心中作祟,以 致乱象丛生。因为国学修养不够,很容易养成谁都不服的狂狷之 气。现在好多人艺术上“裹足不前”,行事却“善于突破”。而“看热闹的外行”往往会被那些花里胡哨的专业术语所迷糊,只能当个被动的听众。萧衍云:“适眼合心,变为甲科。”那么,书法 的更高境界是什么?是“游乎于技”,还是“技进乎道”?

实践证明,必须是“技进乎道”的以艺写心。请看,汶川、玉树地震 后,言恭达先生用古体自作诗写道:“沉浮谁主问苍茫,忍泪含悲 悼国殇。沥血尧台多壮士,无垠大爱看沧桑。”国家民族灾难,是 刻在每个华夏儿女心中的伤痛,故言先生用的是端庄的隶书,透 过这件作品的凝重、干涩,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年过花甲者的沉痛 与哀思;也就在赈灾时刻,他想到了已经离开世界的一生乐善好 施的母亲,他用最抒情的大草书写道:“无垠大爱胜三阳,化雨春 风播梓乡。莫叹春归花委地,慈情应共海天长!”以此激励自己 和家人。在一泻而下的笔墨中,我们看到的是言先生内心的独白 与纯净,诗书融一,交相成辉。这就是以笔写心的境界。

同样的,在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我们民族的主旋律是什 么?难道是西方后现代主义的颓废、萎靡和堕落吗?绝对不是! 值此,我们有必要对清以来的书法做一次简单的回顾:王铎以后 的清代书坛,一度进入了“尚朴”时期。客观地说,“尚朴”书风 的倡导,一方面抵住了文人中间唯康乾二帝马首是瞻的甜俗、油 滑的书风。一方面,也为书法的再发展从碑学中找到了创作的源头。但是,文化的传承特质也使今天的书坛在纷纷扰扰中,呈现 出两种情况:一种是以朴“去浮滑,强筋骨”,以朴求浑、以朴见 大的艺术追求;一种是以朴遮丑,“以丑为美”的滥觞。以丑为美的书风,无疑是一种混淆视听,是哗众取宠的伪道学。客观地 说,“以丑为美”是“尚朴”书风的副产品,是对古人“宁丑毋媚”、对“工自不工”“不工而工”的错误理解,是当下所谓“尚趣”书风与“名人书法”,再加上“市场”利益媾合后的产物。王铎的力能扛鼎,靠的是争折之笔,结合他本人的才情与遭遇,那 种做“贰臣”的苦闷,时至今天通过欣赏他的大作,我们依然能够得以品味;同样的,傅山初学王铎,继而再学黄庭坚,欣赏他 的作品时常常会有“力士赤膊挽起一团乌蛇”的感觉,是傅山对现实社会不满的写照。试想,一潭长满绿锈的死水中,稀疏地立 着几棵娇弱的残荷,这个画面你不能说她一点也不美。但她所流露的是颓废、忧伤和痛苦,与我们所处的这个全面复兴的伟大时 代怎能相称?美就是美,丑就是丑,换句话说,东施即便笑死也 绝不会有“倾国”的魅力!

既然书法是汉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那么书法家就必须牢牢地把根扎于国学的沃土之中。对艺术的追求就应该像做学问一 样,不温不火,孜孜以求,从而养成一颗平常心、求是心。只 有这样,才能够做到坦荡、诚信;只有服从于时代的召唤,才能 使自己的作品不再是单纯的笔墨游戏。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途 中,我们欢迎艺术形式的多样,但我们更需要的是艺术的正能 量!以言恭达先生为代表的“彬彬君子”书风,鼓荡的是一股浩 然正气,传递的是正能量,激励着欣赏者的自强不息、奋勇向 前,这才是书法中的王道!市场的喧嚣鼓噪,追求的是商业价 值。如果把那一套照搬过来,可以肯定地说,这种艺术品的生命 绝不会长久,究其根本则在于:艺术价值才是真正的历史遗存。

言恭达先生所热衷的慈善、公益事业,与其书法作品里所洋 溢的那股至清至纯的浩然正气相表里,是新时代文化人“达则兼 济天下”的悲悯情怀。 言恭达先生主张“笔墨当随时代”,这就要求一个艺术家的 作品必须以正能量的时代传布为主流,要求艺术家必须深入生 活、关注民生,而不是蜷缩在书斋里。只有这样,才能在民族伟 大复兴的道路上陶冶情操,转换气质,提升境界。相反,一个对 现实不具备人文关怀的艺术家,他的艺术作品不可能被时代所认 可,更不可能成为历史的文化遗存。正如此,无论是作为江苏省 文联副主席,还是中国书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言先生都一 如既往地表现出对时代的感恩,与对社会的关注,对艺术的人文 关怀。据江苏省委宣传部的一位老领导讲:言先生调入省文联 后,主要分管协会工作。他大力倡导“将艺术还原于文化”、“守 住国学这片热土”、“笔墨当随时代”等思想,倡导“雅正与清 流”。

言先生曾分管八个协会,他经常与不同门类的艺术家们在 一起座谈、交流,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人们惊讶地发现,作为 书法大家的言恭达先生,竟然对其他门类艺术如此熟谙。他曾以 阐述艺术规律的融通性,在全省知名演员读书班上娓娓道来。他 不但对江苏青年书画人才搭建新的平台,群体推出,而且为戏 剧、曲艺、民间艺术直至动漫艺术人才的宣传与事业的发展做出 了卓有成效的贡献,江苏艺术界都盛赞他是“公正的、无私的事 业狂”……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言恭达先生履行职责,建言献 策,围绕民主民生、文化产业、大众文化、社会生活等,通过大 量深入的调查研究,在连续两届政协会议至今的七年里,已提交 了 54个关于社会大文化的提案。例如:《关于文化“走出去”的 建议》;《关于慈善文化培育的几点建议》;《强化执法力度,优化 执法机制,推进版权保护》;《遵循市场规律,振兴戏曲市场》; 《关于创新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关于进一步保护和发展“中 华老字号”的建议》;《关于以品牌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关于加大对森林公园、旅游财政及政策扶持的建议》;《关于规 划和建设项目环评的建议》;《关于切实关注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 题的提案》;《关于乡镇文化站应成为新农村文化主阵地的提案》; 《关于在全国城市青少年宫、文化馆等公益性场所建立“国学传 习所”的提案》;《关于发展社区体育,构建和谐社区的建议》;《加快农村电视数字化进程,使电视成为农民家中文化站》;《关于农 民工培训的建议》;《关于充分发挥公益性社会组织在社区服务中 作用的建议》;《关于创新医疗纠纷调节机制的建议》;《关于公共图书馆资源延伸到社区的建议》;《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公共文化服务》……

从以上所列的部分提案可以看出,言恭达先生心系民生,关爱弱势群体,关心基层文化建设和教育发展,特别是关注文化产 业发展和历史文化传承,真是煞费苦心!

多年来,言恭达先生热心于社会公益与慈善事业,他用出售 自己艺术作品所得款项支持各类慈善事业已逾 1600多万,建立 “南京言恭达慈善基金”“东南大学言恭达教育基金”“北京语言大 学言恭达艺术文化教育基金”“全国友协言恭达国际文化交流基 金”,等等。他就像一面旗帜引领着江苏乃至全国的艺术界。

毛主席说:“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言恭达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 人。高标人格与家国情怀,深邃思想与超逸的才情,让我又一次 想到了他的先人言子与孔圣人的一段对白:言偃在侧,曰:“君子 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 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 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 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 同。”我坚信,言恭达先生的艺术与这段历史的昭示一样,必将以 经典的形式最终注入国学的大海! 

标签:书法;先生;艺术
责编: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