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寿田:言恭达草书论
2020-05-14 14:50:00  作者:姜寿田  
1
听新闻

在中国书法史上,草书是最具民族性与天才性的艺术形式,它诉诸心性又上达与融摄宇宙精神,在理性的规则下反迸 出宗教与浪漫精神,反映出汉民族天才式审美幻想与哲思。可 以说,它是道家哲学在古代书法艺术中的最高反映。它源于道 之“一画”、“一条线通贯着大宇宙”,它为书法立法并破法,在立法与破法的张力结构中将中国书法推向最高审美之境。宗白华说:“中国音乐衰落,书法代替音乐成为民族最高的艺术。”如果加以限定的话,这里所说的书法,确切地说,应是狂草。

草书的天才性是毋庸置疑的。从魏晋二王为草书立法后,每 一时代都渴望草书天才的出现,但草书天才往往吝悭一面,在二 王之后,草书大家零星而出,整个南朝也只有王慈、王志堪称圣手。经历南北朝统一,隋代无一草书家,至初唐草书家也只有 孙过庭,而且拘于小草,未能宏逸。迟至中唐,张旭、怀素二位 天才草书家才惊世而出,挟惊天地、泣鬼神之如椽巨笔,将草书 推向顶峰,并将二王今草推向狂草之境,完成了唐型狂草的审美 转换。张旭、怀素狂草不仅臻于高度成熟,并且前无古人,后无 来者。旭素之后,狂草为晚唐狂僧所继承,推波助澜、蔚成大 观。晚唐五代、藩镇、军阀割据,国家分裂,书法凋弊,狂草也趋于衰落。从整体上看,唐代之后,草书基本处于一个不断衰落 的过程。群体性草书大家阵容再也没有出现,并且,即使是个体 性的草书大师也只是偶逢,才不世出。如宋代只有黄山谷大草堪 称绝诣,为盛唐大草遗响,其余周越辈则不足观。元代近百年无 一草书家,鲜于枢、康里巎巎、杨维桢皆泥于小数,为草书之流 亚,难称大者。宋元之后,明代堪称草书中兴时代,大草书家辈 出,如祝枝山、徐渭、黄道周、倪元璐、王铎、傅山,皆在草书 创作上臻至一流,超迈宋元。只是在气局上,尚与唐人有不小的 距离。明代可以说是草书的中兴时代,同时也是草书的一个回光 返照的急遽衰落的时代。

清代满族入主中原,以血腥手段镇压汉族人民,实行文化钳 制奴役政策,通过大兴文字狱、消除文化反抗,并援程朱理学取 代王阳明心学,消除思想多元,重开思想史上理学统治时代。灰 暗的理学统治,扼杀了草书的生命感性,一代草书大师傅山入清 后寂寂而终,终老牖下,表明草书的辉煌时代已经终结。傅山之 后,清代书法史上无草书大家产生。继清乾嘉时期碑学萌起,颠 覆帖学道统,草书更是跌于谷底。包世臣在《艺舟双楫国朝书 品》中将王铎草书列于能品下第八;傅山草书则仅列为能品上第三,姚鼎行草书妙品之后,包世臣草书眼光之低劣可见一斑。至清末,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的记述则更使人唏嘘不已,“近 世北碑盛行,帖学渐废,草法则既灭绝,行书简易便于人事,未 能遽废。然见京朝名士以书负名者,披其简牍,与正书无异,不 解使转顿挫,令人可笑。” 清末碑学发展已显现出全面危机,这就是魏碑独盛而行草偏 废。一些有见识的碑学大家如赵之谦、康有为、沈曾植皆开始 打破魏碑的笼罩而引帖入碑,从而开创了碑帖融合的新局。至 清末民初,碑帖融合已蔚成大观,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碑学危 机。

清末碑派大家的价值选择,预示着碑学发展到一个更高阶 段,而在这个阶段的碑学发展中,碑学对帖学的重新接纳,也 使得帖学重现生机,并开始谋求独立发展。到民国二、三十年 代,随着碑帖融合趋向极致—于右任碑草书为标志—碑帖两 极分治的契机终于产生。沈尹默对复兴帖学的倡导,表明帖学开 始挣脱碑学羁绊,而重新获得主体地位,并对现代书法史产生重 大影响。

在帖学复兴的书史境遇中,如何复兴大草已成为现代书家重 新思考的问题。虽然这一问题未免过于沉重,并且由于碑学历史 对帖学历史压抑所导致的帖学失忆,使得当代书家在面对草书实 践问题时难以获得历史的超越性。于右任“标准草书”的倡导与 实践便显示出史观的淆乱和窘境,同时也提示出碑学之于草书的 无力。事实正是这样,碑草书发展到于右任已显捉襟见肘,难以 为继。事实证明,现代草书要获得大的历史突破,必须走出以碑 统帖主调下的碑融之路。林散之、毛泽东成功的草书实践便充分 证明了这一点。林散之、毛泽东草书的卓荦之道而用之,以帖通 碑,而不是以碑通帖。如林散之对汉碑的汲取;毛泽东对北碑的 融合,都表明在他们的草书创作中碑学已退居次要的被支配的地 位,这预示着碑帖历史的逆转和帖学对碑学的强力反拔。

20世纪 80年代进入书法新时期以来,书法走向书史的全面开放,碑帖对立紧张已趋终结。帖学已完全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就草书而言,可以说逢上自清代碑学以来最好的书史境 遇。不过,碑学长达两个世纪之久对帖学的压抑,在很大程度 上导致帖学传统的断裂,这造成魏晋二王帖学传统在当代的隔膜。由此,恢复帖学传统自然是推动与实现草书复兴的前提。因为草书是帖学内部的产物,大草更是帖学发展的最高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书法虽然已具备了复兴草书的某种契机,但就草书发展所要求的书史条件—尤其是对帖学的要求—而言;当代书法谋求草书的历史超越只是处于一个酝酿准备阶段。当然,这并不影响到个别书家突破当代书史局限而表现卓荦的创造力。

言恭达作为20世纪 80年代著名的当代书家代表人物;早年以写意大篆引起书坛关注,继而又以《好大王碑》风格隶书擅名。他的篆隶创作秉承乃师沙曼翁的创作审美理念,以意求法,反常合道,以奇求正,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性和表现力,在当代求意求变的创新思潮中,卓然自立,引领时风。篆书自隶变之 后,便退居书史边缘,擅者聊聊。有唐一代,有影响的大书家孙 过庭、颜真卿、怀素、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柳公权皆以楷 行草书著称而几无擅篆隶者。由于缺乏创新意识推动,加之篆隶 创作的边缘化,在自魏晋至清近二千年的漫长书史上,篆书创作 领域一直谨守古法,并不断衰颓。如晋人作隶平直呆板唐人写隶 肥硕臃肿,绝无汉隶雄浑厚拙之气,宋人几不能隶,于篆书也极 为生疏。

元人虽号称复古,篆隶稍复振作,但观赵孟 《六体千 字文》,篆隶二体也殊为不堪。至明代,赵宧光凌躐而上,谓为劲者,但其草篆虽有创获,但究其篆法与篆籀古法也相距有差。此 外,八大、王铎、傅山,于行草书外,也多热衷于篆隶,但较之 六书也不尽合度。清代乾嘉,碑学大兴,挟小学训诂学之威,于篆隶古法之探究超迈唐宋元明,卓有复兴之功。如邓石以隶意写 篆,开一代风气。吴大澂、吴昌硕于篆隶也皆有再造之功。当代在篆隶书创作领域接续清代碑学,并得到出土篆隶资料的支 撑,如居延、武威、睡虎地秦汉简牍及魏晋写经残纸等,都大开 今人视界,使今人从墨迹上探得篆隶笔法之秘。从一个长时期的 眼光来看,篆隶书在商周秦汉达到高峰之后,便趋于衰落。至唐 宋时期已古法尽失,再至元明已暗弱不堪,而清代在篆隶书法上 却是一个中兴时代,并且开创了篆隶的写意风气,这对当代篆隶 创作构成潜在影响。当代篆隶书受惠于清代碑学家篆隶书写性笔 法的启示,同时又从战国秦汉简牍墨迹中上窥篆隶笔法之秘,并结合时代张扬个性之风气,从而将篆隶书创作写意性推到极 致,其中草篆作为审美范型在当代书法创作领域得到历史性确立 并臻至书史高度。

言恭达对篆隶古法的研悟并未停留在法古层面,而是在对篆 隶古法的研味中寻觅和体悟表现性的审美向度,并在表现中强 化书法的审美感性经验。也正是在对篆隶古法的写意性审美价 值追寻中,言恭达最终转向对大草的创作与探索,并以大草建立 起书法创作审美价值的原点。他甚至认为,他早期的篆隶创作只 是为他的大草创作做准备。对篆隶古法的信守及创作审美价值寻 觅,使言恭达对大草的历史认同具有强烈的主体性。他始终强调 大草的篆籀古法,而他在草书创作中将篆籀气视作大草笔法的最 高体现。他认为篆隶古法才是大草的主调。所以他的大草在整体 上倾向于唐宋传统。他的草书以旭、素为基,强化线条的纯粹性 及由对篆籀气的崇尚而带来的力量感。

在这方面,言恭达的以 篆入草并不等同清末民初以来的碑帖融合,即以碑入帖。换言之,以碑入草是近现代清代碑学产生之后才出现的新的创作追 寻。如沈曾植、于右任,其草书创作基本上是以北碑融章草或帖 学的草化。其碑法与篆隶古法无涉,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沈 曾植、于右任在草书探索上深入的程度。也就是说北碑从笔法上来说与奠基于帖学的草法还是扞格排斥的。而篆隶古法则是 草书的基础。即使是二王草书也由隶法而来,而篆法与隶法的 通融,又决定了隶法与篆法的整合性。因而,虽然在二王草书中,篆隶古法已被融合转化为遒媚多姿的今草笔法,但篆隶古法 却无疑构成今草笔法的基础。继二王草书之后,唐代草书极意强 化篆籀古法,从而在草书笔法上与二王草书拉开距离,并构成唐 草的笔法主调,开创与晋草并驾的唐草范型。通过以上梳理,旨 在表明,大草与篆隶古法及与北碑的结合是完全不同的。大草 与广义碑法及篆隶古法的结合有其历史性及有效性。而大草与 北碑的结合则不具有效性。沈曾植、于右任的草书实践已证明 了这一点。

言恭达以篆入草的草书实践,表明他没有沿着近现代碑帖融 合的路子走,而是返回源始,从晋唐草书入手,尤其是传承唐 代大草传统,强化大草的篆籀笔法和写意精神,追求大开大阖的纵横奇崛之势,以长线为主,笔势夭矫跌宕。在草书表现形 式上,他采用唐宋书法惯常的手卷图式,将时空结构表现相整 合,强化草书大的章法结构和欹侧穿插组合,体现出强烈的唐宋草书精神。言恭达大草对篆籀古法的强调,显示出他的草书史的个性化分疏与洞见,这对当代草书创作尤其是大草创作无疑是具 有启示意义的。

在汲取与固守经典草书传统的同时,言恭达草书也极为强调 与弘扬草书的时代精神和主体意识,这突出表现在他对大草昂扬 超拔写意精神的抒发与以白话文入草方面。当代中国通过三十年改革开放国策的施行,全面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腾飞,中华民族已实现了百年强国梦理想,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引以为自豪的。躬逢盛世,作为有抱负的书家,言恭达以文以载道的传统文化精神,自觉地讴歌这个时 代,将草书艺术化表现与盛世情怀完美地统一起来,他写的《世纪脊梁》、《体育颂》等,均以饱满的艺术激情和富于时代内涵的 草书风格,表现出当代书家的人文关怀和社会关怀,体现出当代 书家的豪迈风范,成为盛世的写照。 

标签:草书;碑学;古法
责编: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