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生猪存栏同比增长超五成,这个市怎么做到的?
2021-08-25 11:05:00  来源:江南时报  
1
听新闻

  8月24日,记者从盐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今年以来,盐城市加快生猪产业转型升级,上半年,生猪存栏276.2万头,同比增长54.5%,完成省定存栏196万头目标任务的140.9%;累计出栏商品猪231.4万头,同比增长70.9%。

  健康养殖,产能高了成本降了

  在滨海县家畜改良站监控室里,站长顾伟昉指着屏幕上壮硕的种公猪告诉记者:“这些都是从国家级核心育种场引进的生产性能测定合格的优质种公猪,目前站里存栏236头,一年可销售优质常温精液近18万份。”

  作为全省规模最大的县级社会化良种猪供精基地,滨海县家畜改良站全面建设现代生猪良种繁育体系,探索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自动化环境监测、智能化温度调节、数字化信息反馈等新型养殖模式,构建可追溯的生产质量流通监管系统,推动生猪良种产业发展。

  “种公猪精液保持时间短,我们尝试在饲料中添加中药,效果很好。”顾伟昉说,此举还可增强精液耐高温性。如今,滨海县家畜改良站已实现猪精液保存时长7-10天,有效保证了跨区域养殖户采购优质精液的使用效果。

  在健康养殖情况下,缩短生长周期是提升种猪生产性能的重要内容。顾伟昉说,通常一头猪长到200斤约需170天,使用基地良种精液产出的小猪,158天就可达到200斤、165-170天可达230斤。不仅如此,得益于全站在县域生猪良种繁育与推广体系建设中的推动作用,2020年,滨海县人工授精母猪受胎率从2013年的85%提升至目前的94.7%,平均产仔数从11.7头提高到12.3头。

  “好的仔猪是优质猪肉供给的基础,良种是生猪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盐城市畜牧兽医站站长杨凌介绍,今年盐城市畜牧兽医系统将重点发挥中粮肉食、正大苏垦、温氏牧业和江苏荣佑等种猪场产业优势,落实好各项扶持政策举措,提供先进技术服务支撑,努力提供更多优质低价高性能仔猪。

  科技赋能,用最少的地养最多的猪

  近期,省农业农村厅、省生态环境厅联合通报了2020年度全省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评估情况结果,盐城“四连冠”。

  在东台市中粮集团金东台沼气发电站,公司负责人崔寅告诉记者:“我们13个猪场的粪污全部由管道输送到这样的大型厌氧发酵罐,产生的沼气经沼气发电机组发电后并入电网,沼液经检测达标后通过管道还田。我们尝试在猪场周边撂荒的盐碱地上利用沼液改良土地种植水稻,在不使用任何肥料情况下实现亩产超800公斤。”

  盐城市农业农村局畜牧业处周超介绍,目前盐城小型规模以上养殖场粪污治理率、规模养殖场设施配套率达100%,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远程监控试点实现主要涉牧县(市、区)全覆盖。

  住高楼,新风环绕,温度恒定,吃着高温灭菌的饲料……一头头干净又健康的猪,享受着AI监控服务和智能环境监控,不久,这些都将在阜宁县牧原集团猪场成为现实。作为盐城首个楼房养猪项目,去年9月开工的阜宁牧原农牧有限公司阜宁一场生猪养殖建设项目,是盐城市农业农村重大项目,每栋楼房猪舍为6层。

  “这里每栋楼房每年将出栏10万头生猪,实现用最少的地养最多的猪。”阜宁牧原项目负责人李丰粮说。阜宁县畜牧兽医站牛卫华表示,“楼房养猪是我们抓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探索。”

  楼房养猪不仅节约了用地,使单位土地面积承载生猪养殖量增长3倍以上,还通过更高效的生物安全措施减少了疫病的发生。防病、防臭、防非瘟的“三防智能猪舍”系统,通过每层独立安装的新风系统,将净化后的空气单独送到每个相对独立的封闭式管理圈舍,再经由负压管道集中过滤后排出。借助5G网络全覆盖,生产运营智能化,喂料、猪群监测、控温、控湿等全部由机器人完成。同时,生猪排泄物等可以直接通过管道进入处理系统,集中用于周围的种植业。

  生猪代养,农户风险小了收益稳了

  在上半年的猪价低谷期,滨海县八滩镇生猪养殖户胡骏海出栏了2000多头商品肥猪。在大家普遍认为会亏本的情况下,他却有不错的盈利。

  “这时候我还能赚到钱,主要靠与温氏公司合作代养。公司给我们提供猪苗、饲料、药物、技术服务,保价回收,我们负责圈舍建设、人工工资、水电费,比以前单干收益稳定多了。”胡骏海说,与温氏公司合作代养四年,每年都能有近百万元收入。

  “只要按照我们的要求养好猪,达到出栏标准,代养户每头猪至少有200元的代养费。就算市场行情再不好,我们也这样保证。如果行情好,我们还会二次分红。”滨海温氏畜牧有限公司经理颜利伟介绍,目前公司在滨海县有合作代养点200余个。

  盐城市农业农村局畜牧业处处长胡建春介绍,目前,温氏、新希望等多家上市公司在该市采用“公司+农户”模式,实行保护价格收购,帮助养殖场户抵御市场风险,逐步形成生猪养殖利益联结模式。

  同时,中粮、温氏、牧原等上市龙头企业及盐城本市的银宝集团等均建有大型规模养殖基地,天邦汉世伟、双胞胎等企业采取租赁、兼并、托管等多种形式发展适度规模养殖,这些企业成为稳定生猪生产的主导力量。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吴琼 通讯员 李志宏

  图片:受访者提供

标签:健康;健康养殖;生猪
责编:李芸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