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乡情乡愁,“花喜鹊”征服“00后”大学生
2020-12-12 09:56:00  来源:交汇点  作者:于锋 傅秋源  
1
听新闻

  “你是一只花喜鹊,乡土是你的根,乡愁是你的魂。”12月11日晚,动听婉转的淮剧唱腔从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活动中心传出,室外一派寒冷冬意,室内却春意融融。“江苏戏曲名作高校巡演系列活动”走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由涟水县淮剧团创排的大型现代淮剧《村里来了花喜鹊》精彩上演,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

  《村里来了花喜鹊》是江苏省首部扶贫大戏,也是涟水县淮剧团打造的“村官三部曲”中,继《鸡村蛋事》《留守村长留守鹅》之后的第三部,讲述了一个苏北乡村文化扶贫的故事:镇文化站代副站长花喜鹊,干了二十五年临时工却难以转正。然而,她热爱乡村文化,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回到老家喜鹊村扶贫,凭着文化人的职业敏感和和精神担当,克服重重困难,挖掘“淮海锣鼓”,保护百年村落,建起农家戏台,开辟乡土旅游……用文化和乡愁诠释别样的“最美村庄”,带领村民们唱着舞着走进新生活。

  演出开始之前,以在戏中扮演“花喜鹊”的国家一级演员、白玉兰奖获得者许晴领衔的主创团队走上舞台,和师生们开展面对面导赏交流。许晴和涟水县淮剧团团长、剧中郑镇长扮演者翟永军现场进行了淮剧示范教学。同学们在艺术家们的引领下,学会了诙谐风趣的舞台动作,以及动听的“一更今儿里,明月照花台” 唱段。

  两个小时的演出中,《村里来了花喜鹊》以生动欢乐的语言和桥段深深吸引住大学生们,大家与剧中人物同悲共喜,深深融入故事情节之中。高亢激情的马派自由调和沉郁婉转的大悲调等淮剧特色唱腔,令听惯了流行音乐的学生们感觉无比新鲜,并深深为之沉醉,不知不觉跟着哼了起来,现场不时爆发出欢笑与掌声。演出结束时,师生们长时间为演员们鼓掌喝彩,不舍离去。

  观看演出的大多为大一、大二的学生,对戏曲并不算了解,但古老的淮剧,还是让这群“00后”充分感受到了戏曲的无穷魅力。

  “真没想到,小时候常听爷爷奶奶哼唱的淮剧竟然这么好听!”整场演出下来,来自盐城的贸易物流学院大一学生曾锦平感到无比亲切,剧中的对白和唱腔都是她熟悉的乡音,比如,剧中人所说的歇后语“王奶奶砸鸡——笃斗”就是她经常说的方言。“这是我第一次完整地看完一部淮剧,这是诞生于江淮大地的艺术,带着泥土的芳香,期盼有更多接地气的戏曲佳作走入我们的校园。”曾锦平说。

  《村里来了花喜鹊》的创作编排中,主创们付出了很多心血和努力。扮演“花喜鹊”的许晴,声带动过两次手术,凭借顽强的毅力,克服体力和嗓音的困难,完美地诠释了这个角色。扮演“常五爷”的老演员王春华在排练中不慎从高台上摔落,脚踝变形错位,但他仍然咬牙参加排练。导赏环节,翟永军团长将主创们付出的心血和努力告诉给师生们,很多人为之感动。来自盐城的大一学生嵇学鹏说,演员们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奉献精神,深深感染了自己,“戏曲艺术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淮剧有着浓烈的苏北地域文化特色,对于年轻人来说,了解戏曲,学习戏曲,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增强文化自信的表现。”

  以小见大,笑中带泪,《村里来了花喜鹊》讲述了通过振兴乡村文化来实现脱贫扶贫的故事。观看演出的很多同学正是来自乡村,对剧情并不陌生,甚至深有体会。 文化旅游学院的徐佳贝说,该剧用轻喜剧的方式,讲扶贫故事,在跌宕起伏的剧情中,让观众了解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来自安徽的贸易物流学院电商三班的王梦真同学说,“花喜鹊”花书记扎根农村,服务乡民,她身上表现出来的满怀热忱、苦干实干、责任担当,是年轻人学习的榜样,她希望将来毕业后,也能有担当、有追求,有作为,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交汇点记者 于锋 傅秋源

  摄影 刘璐

  视频 王瑞枫

标签:交汇点;喜鹊;淮剧
责编:杨春源 王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