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一泓清泉“留住乡愁”——射阳县全面落实河长制工作纪实
2020-11-10 10:38:00  来源:交汇点  
1
听新闻

一泓清泉绕城过,两岸美景入梦来。

多情的秋日为小洋河两岸的树木罩上一层金色外衣,清澈见底的河水缓缓流淌,似乎正低声诉说着变迁的故事。不久前,一组关于射阳县小洋河的摄影作品在微信朋友圈“刷屏”,许多本地网友纷纷点评:“这哪里还是当年臭不可闻的‘龙须沟’,简直就是新的网红景点!我要去‘打卡’!”“昨晚去恒隆广场刚路过,月下小洋河别有韵味!”……

近年来,该县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精准压实责任,综合统筹施策,以河长制带动“河长治”,筑起坚不可摧的生态屏障,为鹤城守护碧水长流,留住悠悠乡愁。

射阳县长荡镇境内河道

整治+常态化,重现“河畅水清”景象

走进射阳县的十五个镇区,在每一条河旁都竖立着属于自己的“身份证”——“河长公示牌”,这块小小的牌子上清楚地列明河道名称、河流简介、管护目标、河长姓名、监督电话等。一旦村民路过发现河内有漂浮物或者水草,只需一个电话即刻就能找到负责人。

一套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运行有效的河长管理体系日渐成熟的背后是无数次的摸索。从2015年试行“河长制”工作到2016年全面推动河长制落实,该县迅速行动、高位推进,真正变“各扫门前雪”为“拧成一股绳”。截至目前,共设立县镇村三级河(湖)长569名,河道警长28名,专职河道保洁员或保洁单位也逐一落实。机构到位、河长警长就位,全县21条省级骨干河道、1座中型水库、173条大沟、1026条中沟、2358条骨干沟便有了健康责任“守护人”。

整治后的县城小洋河

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因地理位置特殊,东临黄海之滨,苏北里下河地区腹部四大泄洪港道中的三条在射阳穿城而过,发达的水系造福了一方百姓,也产生不少问题。部分生态环保意识淡薄的人动起了破坏堤防、占河养殖的“歪脑筋”。“三港两河”一度成了圈圩养殖、网箱养殖以及违法捕捞的“热门地带”。不仅影响正常行洪、航运,更是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对此,该县实施“一河一策”行动计划,开展河湖“三乱两违”专项整治,并大力推进河道综合整治,在清除积弊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水域环境。

四年来,该县在多轮整治中,共清理整治网箱20324只、鱼簖785樘、鱼罾36樘,迁移、拆除骨干河道内水禽养殖场88座,拆除非法码头73座、商砼生产设备71台套,搬迁砂石场38座……该县每年还投入逾亿元轮浚沟河、整治黑臭水体、建设农村生态河道。2020年,该县依托县属国企平台,投资1960万元对水面漂浮物进行常态化打捞和无害化处置。

现今,小洋河、战备河、运料河、明湖等河长制样本河道已然成为“生态鹤城”的靓丽名片,引得无数外地游客流连忘返。

人工+互联网,开启“智慧管护”模式

“只要打开这个终端就能在卫星地图上看到河湖管理范围线,可以帮助我们确认违建项目是否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在战备河合德镇段,县河长制办公室工作人员戴蔚指着手中的平板电脑介绍起正在使用的河长制巡检系统,利用它可以实时记录影像固定违法证据,再交由行政执法部门进行查处,还可以定位全县的河长公示牌,便于河道的长效管护。

实现源头监管,才能“长治久洁”。为提升河道管护水平,该县全面建立起“有制度、有协议、有人员、有经费、有考核”的“五有”长效管护机制。在此基础上,树立“互联网+”的思维,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让河长制工作搭乘“信息高铁”,走上科学现代化之路。运用“河长通”手机APP即时分享巡河信息,交办涉河问题;通过无人机巡查记录河道的“前世今生”;驾驶巡河艇“硬核巡查”,让问题河道难逃“法眼”;在“射阳河长”微信公众号开设专栏,对镇区河道管护情况进行公开“亮相”……

美丽如画的射阳县城千鹤湖

如果将该县每年3000万元的河道长效管护经费投入看作落实河长制工作的“重要前提”,那么委托县属国有企业组建专业队伍,运用先进装备和高科技手段,对境内骨干河道漂浮物随时粉碎打捞,则能进一步加强对河长制工作的管理,让河长履职更到位,让长效管护工作运转更高效。

检察+河长制,构建“协同治水”格局

进入丰收季的鹤城,天高云淡;瓦蓝的天空下,碧绿的河水清澈逶迤。勤劳的人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幸福生活。

从河长制到“河长治”,要靠全社会共同参与。射阳县持续发动“全员参与、共同护河”的群众行动,先后试行“民间河长”以及“河湖巡查志愿者”制度,针对河湖违法案件所涉法律和部门较多、行政执法难度大的实际情况,在全市率先建立“检察+河长制”体系,设立县人民检察院驻县河长办检察官工作站。“我们是想以‘检察+河长制’工作模式构建起水生态损害预防新秩序,加强部门之间的联动协作,从而提升水生态环境、促进水资源保护,努力建成‘水清河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的水生态系统。”该县河长办常务副主任、水利局局长苏广军如是介绍。

积极探索“检察+河长制”的合作模式和途径,对于进一步健全水生态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推动水生态环境保护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长效提升河湖治理与管护水平有着重要意义。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公益诉讼职能、监督职能,落实涉水领域“两法衔接”工作长效机制建设,开展联合督导检查,更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添一份保障。2019年在落实淮委暗访交办件整改过程中,由于该县检察院的积极介入,为“双长”治河积极探索可行性思路。2020年7月正式实施以来,该县已通过此机制办理行政案件4宗,有力推进河道治理保护工作开展。

“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卫生城市”“国家级园林县城”“江苏省文明城市”……一项项获得的殊荣、一串串光辉的足迹见证着鹤城人奋力治水走过的点点滴滴。

迎着金秋暖阳,行走在射阳境内,目之所及皆是涓流潺潺、清水漾漾。“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鹤城已成为众多游客心中的“诗和远方”。

交汇点记者 吴琼

标签:河道;长制;射阳县
责编:李芸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