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降温”背后,内容生产能否去中心化?
2023-03-23 10:02:00  作者:张贺飞  
1
听新闻

  元宇宙在2023年的际遇不可谓不跌宕。

  不管是科技巨头,创业公司里的独角兽,还是对风向敏感的资本市场,都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AIGC赛道,再加上微软、腾讯等在XR业务上的收缩,坊间开始流行起这样一种说法:元宇宙的热情已经消退。

  如果以舆论的冷热来判断一个产业的兴衰,在ChatGPT霸占科技头条的语境里,元宇宙显然进入了“降温”的阶段。然而元宇宙和AIGC同属于下一个时代的底层技术体系,并非二元对立的关系,不存在此消彼长的关联性,以AIGC的“热”印证元宇宙的“冷”,多少有些主观臆断的味道。

  但舆论上的“退烧”,可能并不是什么坏消息,不但可以净化掉一些盲目跟风者,在概念上不断祛魅,而且暂时撇除到一些狂热的情绪,似乎更能够看清元宇宙产业的底色,看清潜在的趋势。

内容生产的逻辑变了

  AIGC概念在2022年刚刚走红时,就有不少人断言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将是元宇宙中最重要的内容生产方式,将是未来的主要生产力之一。

  诸如此类的猜测并不缺少理论基础。当下元宇宙的最大瓶颈正是内容生产,而AIGC拥有高效率、智能化与沉浸式体验等多重优势,有望极大地提升元宇宙内容的生产效率,并借助已有资源、信息、数据的挖掘、收集与整合,在元宇宙里构建新的交互场景,比如目前还是少数企业专属的“虚拟人”,可能像智能手机一样普及。

  但就现阶段来看,AIGC重构内容生产的时机尚不成熟,除了技术上的不完善,还涉及到版权、审核、生态、标准等一系列问题。即使按照米哈游CEO蔡浩宇的乐观预测:2030年希望建成一个“上亿人愿意生活在其中的虚拟世界”。还需要等上七八年的时间,中间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确定。

  可把视角稍微拉近一些,元宇宙的内容生产逻辑已经出现了一些有趣的变化,不排除先于AIGC颠覆现有内容生产逻辑的可能。

  以往提到元宇宙的内容生产时,被提及最多的就是想要扮演“元宇宙施工队”的企业,普遍采取了平台化赋能的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你想要做一个元宇宙应用,需要购买平台方提供的解决方案,包括定制化引擎、数字人、角色互动、虚拟场景、场景互动等一整套服务,不需要太多的研发投入,即可从现实世界“搬迁”到虚拟世界,也是商汤、相芯等元宇宙“卖铲人”主打的商业模式。

  原因可以参考商汤智能产业研究院战略生态研究主任杨燕的观点:“无论是AI模型生产、智能计算、网络连接等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元宇宙相关技术研发和攻关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通过集中式建设、平台化赋能能够大幅降低使用者的边际成本,提高元宇宙生产效率。”

  类似“外包”的内容生产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加快了元宇宙产品的落地,却也留下了太多的“伏笔”。比如客户想要新增一个场景的话,必须要和平台方合作;如果想要切换平台,以往的内容和素材可能无法使用,存在相当大的沉没成本……

  在元宇宙的风头被ChatGPT抢走的日子里,另一家元宇宙“搭建者”ZEGO即构科技悄然发布了元宇宙智能互动引擎Metaworld 2.0版本,最大的变化在于事件模块和导演模式,前者提供了触发式的交互,客户可以自定义虚拟空间中的交互条件和表现形式;后者提供了可编排的运镜系统,用户可以自行安排镜头的运动轨迹。

  看似不经意的产品迭代,却向行业释放了一个积极信号:有别于过去“帮客户做”的平台化赋能,元宇宙的内容体系正在加速开放,意味着客户在平台上搭建场景后,可以自己或交给第三方团队设计交互类的内容。原本中心化的内容生产撕开了一道口子,让机构、个人等第三方进入到内容生产环节中。

闭环服务VS生态开放

  并非是ZEGO的战略眼光过于超前,而是每一次代际跃迁的过程中都会出现的一幕:有人想要打造闭环服务,有人试图推动生态开放。

  一个行业还在萌芽期的时候,闭环服务的模式无可厚非,产业人才的稀缺乃至匮乏,注定只有集约式的创新才能带来巨大的可能。况且中小企业在人才争夺战中常常缺少优势,由几家平台先解决核心的技术瓶颈,再将服务输出给上下游企业,不失为一种“效率至上、快速落地”的正确思路。

  可当这个行业已经走过萌芽期,不断扩大市场影响力的时候,过度的中心化势必会成为行业良性增长的绊脚石。正如哔哩哔哩创始人陈睿的说法:元宇宙中的数字世界将是一个内容生态,其中的海量内容无法由几家公司提供,UGC内容将成为元宇宙的主流,在元宇宙中创建数字内容将成为一门职业。

  不可否认的是,元宇宙还在“舆论风口”上的时候,整个产业链上下游都有些“急功近利”的心态,想要尽快推出元宇宙产品占领市场、迎合资本、提升估值,也是内容生产的封闭业态被普遍接受的直接诱因。ChatGPT的搅局,可能会让元宇宙在一段时间内离开舆论中心,却有利于行业上下游的理性思考。

  毕竟智能手机市场的“教训”历历在目。为了在产品上制造差异化,小米、OPPO、vivo等无不在原生安卓的基础上进行了定制化开发,衍生出了一个个独具一格的“系统”,并在后来成为手机厂商的重要营收来源。可站在开发者的视角上,产品上线时需要对不同品牌的机型进行适配,甚至还要接入不同的账号体系。

  商汤、相芯、ZEGO等元宇宙“搭建者”,有着和智能手机厂商相似的角色。Unity、虚幻引擎、Cocos等相当于元宇宙行业的Android,商汤、相芯、ZEGO等对引擎、硬件、开放套件等进行了整合,进一步降低了开发者的门槛。不同的是,商汤、相芯等想要通过定制化开发堆起了护城河,而ZEGO保留了原生的标准,分别选择了闭环服务与生态开放两种不同的商业路径。

  单单在商业模式上,恐怕难言两种思路谁对谁错,掌握了平台级的话事权,等于拿到了通往元宇宙的门票,也是互联网商业中亘古不变的商业规则。不过,安卓生态的碎片化至今仍被诟病,假如元宇宙也是一个封闭世界,不同平台间各自为战,结果可能是毁灭性的。一旦整个生态走向碎片化、孤岛化,内容生产的成本将陡增,元宇宙在很长时间里都无法解决第三方内容稀缺的瓶颈。

  至少就过往的历史规律来看,一个产业的繁荣终归离不开开放的生态,只有越来越多人参与到元宇宙的内容生产中,一步步形成合理的分工与协作,让内容生产和内容消费的链路打通,才有可能成为“下一代互联网”。身处其中的创业者,要么迎合时代的规律,要么被时代所淘汰,绝不存在第三种可能。

元宇宙正在去中心化

  元宇宙在舆论上“降温”的同时,恰恰是产业上下游重新做选择的时刻,最终的结果与方向并不难给出合理的推测。

  试想这样一个场景:假如把元宇宙内容的开发权只交给一小撮平台,哪怕他们是最顶级的开发商,制作出的内容是精品中的精品,恐怕也无法让普通的消费者买单,因为个性化始终是内容消费的灵魂,一个模子里制作出的内容即便再精致,也很难和用户需求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直接的例子就是游戏产业。每当讨论中国游戏产业的话题时,3A大作是永远绕不过的争论点,可回到整个游戏产业的版图中,用户体量、营收和利润最高的,通常不是打磨了十几年的大作,而是消消乐、棋牌等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以及看似制作粗糙却现象级出圈的“羊了个羊”们。

  元宇宙有着同样的问题。我们用挑剔的眼光审视市面上的元宇宙产品时,画面不够精致、沉浸感不足等槽点频频出现,其实最大的短板不在于内容的精良与否,而是内容开发的标准化、自动化,创作者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在创意上,偏偏在模型、素材等环节下功夫,把时间浪费在了重复劳动中。

  沿循这样的逻辑,想要判断元宇宙的产业风向,应该参考的不是微软、Meta等所谓的科技大厂,而是内容生产流程的能否进一步简化,一个标准化、流水线化的创作机制,才是整个内容生态的基础。

  正如Unity中国技术总监孙志鹏在媒体采访时的观点:引擎应该是一整套乐高积木,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制作工具、场景,同时积木更精美、质量更好,那么做出来的东西也会变好。如果我们把引擎的功能合理拆散,元宇宙开发者通过与自己的诉求有机结合,就会创造更高效的生产流程。

  比引擎开发商更为“激进”的,似乎是ZEGO、相芯代表的元宇宙平台。比如ZEGO推出的“虚拟小窝”能力,不需要代码和指令,用户仅通过手指的拖拽点击就能完成对场景的自定义塑造,从桌椅板凳到墙纸地板,进一步提升了创作的自由度;再比如Avatar和文本驱动的融合,可以通过语音的声波信息驱动虚拟人物的脸部和嘴部表情,无需穿戴设备即可捕捉真人主播的表情、手势、动作。

  再具象一些的话,用户可以在“虚拟小窝”中创作自己的虚拟空间,通过事件模块设置丰富有趣的互动机制,然后把创作好的“小窝”发布到社交媒体,朋友们装扮上不同风格的Avatar到小窝拜访……可能衍生出的社交玩法还比较稚嫩,却预示着元宇宙的内容生产正在朝着“傻瓜式”操作的方向演变,每个人都可以是元宇宙里的创作者。

  只要内容生产的门槛被进一步降低,元宇宙的内容格局将加速走向去中心化,吸引越来越多人参与到内容创作中,再次释放出诱人的想象空间。就像微博解放了文字工作者、抖音解放了视频创作者,元宇宙所隐藏的势能将超出所有人的想象。

写在最后

  移动互联网起航时,马化腾的“船票论”至今为人所乐道。

  元宇宙时代的船票是什么呢?答案正是内容。做工具的终归是少数人,既然无法加入到做工具的窄赛道,最应该思考的就是怎么把内容创作抓在自己手中。厘清了这一点,等待元宇宙产业链上下游的,不是没有边界的内卷和空耗,而是上下游的有机协同,通过合理的分工造一艘巨轮。

  由此再来审视元宇宙的“降温”,一些人为鼓吹的泡沫终将被刺破,一些有价值的创新和探索也将被市场看见。

作者: 张贺飞

标签:宇宙;生产;引擎
责编:daim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