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产凸透镜】徐州医科大学——文化思想先行 奏响产业强国新韵
徐州医科大学
2022-10-14 11:17:00  作者:熊絮茸 于宁波 汤双平  
1
听新闻

  徐州医科大学

  文化思想先行 奏响产业强国新韵

  十年风雨兼程,十年砥砺前行。徐州医科大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抢抓医学教育改革机遇,推进高质量发展,在10年间建成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更名为医科大学,入选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建设高校,学校事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党建引领,塑文化品牌

  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一项重大而纷繁的系统工程。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引导广大师生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捍卫“两个确立”。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制定深化改革三年路线图,推进改革30条,制订并实施一批工作意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强化“一岗双责”“党政同责”。落实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定期召开分析研判会,加强监测预警工作,及时报送专项材料,压紧压实责任链条。强化顶层设计,优化完善治理结构,持续完善学校治理体系。将教师党支部(党小组)建在教研室,实现组织覆盖与工作覆盖的有机统一,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落实省委基层党建“五聚焦五落实”和高校党支部建设“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坚持政治标准,严格“三投票三公示一答辩”发展程序,严格党员教育管理。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引导广大师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完善校、院两级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建立每周三下午全校教职工学习制度,确保全校干部职工思想认识、理论水平与业务能力同步精进。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以十大育人体系构建为统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育人全过程,积极推进“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出台《家长观察员实施办法》,积极探索家校共育新模式,充分发挥家校联通的育人合力。表彰一批抗疫先进集体和个人,结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生动事迹,大力加强医学生职业素养、人文素养教育,努力打造思想政治工作新名片。与淮海烈士纪念塔管理局共建“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基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感动徐医”等文化品牌,多维度强化榜样引领作用;连续3次获评“江苏省文明校园”。

  创新治理体系,提升治理效能

  根据“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依法治校”的学校章程,顺利完成学校党代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会员代表大会换届工作,规范学院二级教代会要求。召开学代会和研代会,推动民主管理向纵深拓展。依托校友会,推动校友资源的有效积聚,助力学校内涵建设水平的提升。以董事会、教育发展基金会为平台,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实现捐赠收入大幅增长。

  开展以定机构、定编制、定岗位职责和全员聘任为核心的全校“三定一聘”工作,理顺管理体系,整合办学资源,优化职能部门工作职责,推进岗位权责协同。立足学校事业发展全局,加强包括管理规章、操作流程、协议档案在内的管理制度建设,全面推进制度管人、流程管事要求得到有效落实。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切实将党的领导体现在各项具体工作中。积极探索完善“党政共同负责、专家为主治学、支部思想保障、民主管理监督、社会参与办学、治理规范有序”的学院治理结构,提升二级学院办学活力与办学效能。出台政策,鼓励干部“能上能下”,制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开展干部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培训,夯实队伍基础,着力提升学校治理效能。修订学校加强统战工作的意见,出台民主党派换届工作实施办法,在统筹谋划、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加大对党外优秀青年骨干的吸纳、培养和推荐使用。

  坚持以生为本,聚力文化强基

  学校坚持“以本为本”,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本科教学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实现本一批次招生,实施专业大类招生,专业总数达29个,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14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9个。在全国率先开展麻醉学专业“5+3”衔接方向,通过省高校品牌专业一期建设工程A类项目验收,继续保持麻醉学教育全国领先地位。临床医学和临床药学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专业建设水平受到专家好评。加强课程规范建设,推动课堂革命,获批国家一流课程5门、省一流课程24门,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门,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省重点教材29部。获批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国家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点达12个。

  深化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健全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积极筹划硕博连读和直博生招生工作,吸纳包括“推免生”在内的更多优质生源。获批第一批国家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国内第一家麻醉护理硕士教育项目通过国际麻醉护理联盟认证。留学生教育发展迅速,实现了本硕博多层次学历教育,累计培养留学生800余人,生源国别达50余个。增设本科护理学(英语授课)专业,成为江苏省“留学江苏培育学校”,荣获“江苏省来华留学生教育先进集体”称号。

  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在国内外各类竞赛与考试中表现出色,获省级以上表彰400余项,省级以上创业创新类计划项目近900项。毕业生就业率和用人单位满意度均在95%以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多措并举,深挖人才“蓄水池”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举办海外高层次人才论坛,积极推进师资队伍“博士化、国际化”,专任教师博士占比达71.5%,具有1年以上海外研修经历的教师达28%。制定出台《徐州医科大学关于实施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的意见》等文件,开辟人才发展的“绿色”通道。推行岗位设置管理、聘用合同管理、职称评审、绩效工资等多项制度改革,逐步完善人才管理、评价和激励机制。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对师德失范行为实行“一票否决制”。

  目前,学校汇聚了一批具有卓越学术成就和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和具有一定学术造诣、持续发展潜力的青年人才,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江苏省双创团队6个;国家级人才3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9人、江苏特聘教授39人、省双创人才12人、省特聘医学专家14人、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8人、省333工程一、二层次24人,省333工程三层次156人,省青蓝工程人才153人,省优秀医学人才23人。获评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

  深化改革,学科体系结硕果

  学校围绕“大健康”统筹优化学科布局,构建以医学学科为主体,理学、工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协同发展、交叉融合的学科体系。拥有基础医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医学技术、护理学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护理、药学、公共管理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和生物及生物化学5个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其中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2个ESI学科排名已进入全球前5‰。

  目前,学校拥有省优势学科项目2个,省一级重点学科7个。获批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1个、国家药监局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拥有生物学、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

  攻坚克难,科学研究喜丰收

  学校聚焦生命科学前瞻性问题、关键性问题,加强临床研究,开展协同创新,打造具有较大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的科技创新高地。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国际合作项目、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各1项,国家级科研项目近500项。连续获得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24项,其中省一等奖2项。新增13个省级科研平台、5个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打造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平台,实验动物中心屏障面积增加到近3000平方米。布-加综合征诊疗和CAR-T治疗白血病达到国际领先地位,全球首家自体免疫细胞治疗通过美国血库协会AABB认证,获批省细胞治疗药物产业创新中心。

  围绕数字经济和生物医药产业,积极推动校地融合、产教融合、产才融合,构建“院—企—园—区”创新发展格局,通过营造创新要素集聚、产业生态完善、成果转化高效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推动学校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获批“省级大学科技园”“省级联合技术转移中心”“省技术经理人事务所”“省级众创空间”“江苏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园”“省级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科技企业孵化器”等一批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荣获徐州市贯彻新发展理念区域样板产业提升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组建社会科学处,出台《徐州医科大学关于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意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实现历史性突破,卫生政策与健康保障研究基地获批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校外研究基地。

  走出校门,合作交流走向深入

  学校加强区域校际合作,推动筹建淮海经济区医药院校联盟。成立教育发展基金会,获评江苏省3A级社会组织。加强学校、医院联动交流,举办董事会、附属医院发展论坛、“院长杯”乒乓球赛等。深化校地企三方合作,与徐州市启动共建生物医药创新港,与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共建转化医学研究院,与华为、百度、东软、浪潮等推动数字医学研究院建设。

  深入实施国际化战略,不断优化总体布局,整合全球优质资源,织密国际交流合作网络,扩大海外“朋友圈”,与韩国首尔大学医学院、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英国卡迪夫大学、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等30余所海外知名高校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在英国卡迪夫大学等7所高校建立海外师资培训基地,选派教师520余人次赴境外研修交流,促进师资队伍多元化高质量发展。入选江苏英国、江苏韩国高水平大学合作联盟,获批江苏省肿瘤生物治疗、免疫与代谢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麻醉学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

  协同发展,附院建设创新绩

  学校加强附属医院体系建设,支持直属附属医院发展,推动非直属附属医院建设,着力推进医教协同。出台《徐州医科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附属医院工作意见》等文件,加快附属医院布局,形成基本覆盖江苏全省域、辐射淮海经济区各省域,汇聚5省16市36家附属医院、临床学院的教学体系。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制定并实施了“1234”高质量转型发展战略,在省内率先开启了公立医院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实践,创造性提出了“两个全心全意、四个回归、六有、六个起来、六种能力提升”等价值理念,形成了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徐医附院特色的价值理念体系,赢得了“打响大型公立医院转型发展第一枪”和“创公立医院改革新范式”的美誉。医院位居中国顶级医院排行榜第62位,连续5年蝉联地级城市医院排行榜第2位,国考排名中位列“A+”等级。徐州市口腔医院成为学校直属附属医院,徐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锐意改革,实现转型发展。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各附属医院积极作为,圆满完成援藏、援疆、援外工作;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圆满完成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任务。

  服务至上,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学校以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和生活环境,为广大师生谋福祉。建设主校区教学科研楼和新图书馆,完成西校区综合改造工程,科技楼、临床技能中心投入使用。教师公租房投入使用,成功解决高层次人才落户以及子女入学问题。打造新图书馆周边及三道中河两岸景观绿化带、鹰翔园、孔雀园等园林景观,新增、优化绿化景观面积6万平方米。

  加强图书、期刊和数据库建设,完善查收、查引、查重服务,开通电子资源CARSI。档案(校史)工作取得新成绩,开展档案数字化扫描工程,创建了五星级档案馆。成立期刊部,进一步提高学报办刊质量和水平。初步实现资产管理精准化、智能化,获评“江苏省房地产管理先进单位”。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获评“江苏省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先进集体”。推进节能减排,打造节约型校园,获评“江苏省节能先进单位”。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引入社会资金投资建成省内首家“WiFi6+全光网”校园网,智慧校园建设初见成效,2021年学校获评“江苏省智慧校园”。

  在学生宿舍区成立“一站式”学生事务与发展中心,为学生提供高效、便捷的事务办理和咨询服务。增加自习场所,改造教室、餐厅、灯光球场、浴室等,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建成全国第一家赤脚医生博物馆,开展医学人文教育,为师生学习教育提供优质资源和良好平台。

  “作为省属医科院校,徐州医科大学按照‘立足江苏,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办学定位,坚持‘创新型发展’‘选择性优秀’‘关联性拉动’的发展思路,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级医疗卫生人才。”徐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夏有兵表示,新时代赋予了医学教育新的契机和新的使命,学校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不忘初心、踔厉奋发,更好地推进新医科建设,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为党和国家事业建功立业,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撰稿 熊絮茸 于宁波 汤双平

  本版统筹 张艾情 徐宁

标签:人才;蓄水池;医科大学
责编:daim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