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启斌书法创作札记|略论书法创作的文化修养、内容及心态
2024-02-21 11:14: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赵启斌  
1
听新闻

赵启斌

  从对书法艺术观念的理解来看,书法的本质应该是一种精神的还原与净化,是书法家个人内在情感的自如呈现和文化观念的抽象表达,也是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具体体现。目前的书法创作,诸多见诸于媒体、专业期刊和展览中的不少书法作品,由于多关注书法的艺术性,多从书法创作的艺术形式感受来看待书法创作,由于缺乏应有的思想深度、情感深度、文化深度,因而一些作品往往给人苍白无力、精神贫弱之感。没有充分表现出书法应有的精神深度和视觉冲击力,非常令人遗憾。如果仅仅将书法创作看作个人的业余爱好,无论如何写,当然不是问题,但从文化的标准、从艺术的标准、从汉民族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角度来看,书法创作要具有文化创造、艺术创造的意义,作为一门艺术,就要具备自己特殊的规定和要求。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要求,达到了一定的标准,书法创作才具有文化上的意义和价值。对于当代书法创作来说,要求书法家要具有广博的文化修养和良好的创作心态,这是有书法创作的基本标准和要求所决定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书法首先是一门源起于实用的书写艺术,具有非常明确的实用性特征

  书法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艺术现象,已经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了。首先应该把她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看待,即先要看到其历史性的一面,实用性的一面和文化性的一面,然后才是艺术性的一面。古人很早就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所以才有“工夫在字外”、“从门入者,不是家珍”的看法,意识到书法所蕴涵的实用性要求,意识到书法家所应具备的精神要素。我们可以从王羲之留下的序跋作品《兰亭序》、颜真卿为侄儿所作的祭祀文稿《祭侄稿》中领略到历史上著名书法家的精神世界;可以从历史上不知名的书法艺术家创作出来的砖石铭文领略到一个个特定历史时期不断擅动的时代的精神脉络,体验到非常丰富的社会情感生活。这些书法作品在当时来说,几乎都是实用之物,但谁又能否认它们所蕴涵的精神性内容,否认其已经存在的审美性内涵呢?至于二十世纪以来考古出土的甲骨文、金文、帛书、竹木简、碑版、墓志、手卷、信札等,几乎都是当时人们的实用性遗存,而今人却目之为艺术,当时则未必作神圣的艺术来看待,而是日常社会生活、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存在之物。从这里看,书法的实用性质决定了书法艺术创作的根本走向。

  其二,书法创作要有真实、丰富的表现内容

  我们可以在一件历史遗存的书法作品中看到其蕴涵的丰富的文化信息、历史信息以及丰富的审美内容、思想情感内容,因而说,书法创作要有真实、丰富的表现内容,才能传之久远。如果书法创作仅为书法而书法,远离书法创作的社会生活本质、生活的原生态,势必使书法作品因没有真实的情感内容、思想内容和时代精神而处于衰退和没落的边缘。进行书法创作必须注重书法家个人所处的时代生活、注重书法家个人的文化修养和知识素养。按照现在的说法,即所谓“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是艺术所要表现的本质内容,是书法创作的重要的表现内容。只有接通了创造的本源,艺术才有本质的内容。书法不是脱离社会活动、不受文化观念、社会观念制约的精神性活动,而是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的一种文化创造活动,其最为本质的一面就是通过书法这一艺术形式将作者所处社会环境的精神氛围、个人情感呈现出来,这是书法成为书法最为重要的内在支撑和最为根本的表现内容,是对作者所处时代精神和个人思想情感最为形象、直接的、抽象的高度概括。因而书法创作必须注重书法的表现内容,包括书法家所处时代的情感内容、思想内容、精神内容和文化内容。纵观历史上有所造诣的大书法家,多为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哲学家、军事家、僧道之人,这不是没有原因的,当与书法本身所要求的广博的文化素养有关,与书法本身所要求的高度的精神性活动有关。他们丰富的社会、人生阅历和深邃的精神情感体验,为书法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精神表现内容。因而书法创作要在生活上下工夫,要在全面的知识学养上下工夫,以不断增强书法的表现内容,提高书法的表现能力。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为书法而书法的书法家。从这一角度看,纯粹的书法家在世界上是不存在的,书法家仅仅是时代精神的代言者,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文化观念的执笔者、承载者。一流书法家的出现,往往是那一个时代精神发展的要求,是那一个时代在精神和文化上所达到高度的具体体现,因而书法创作本身又具有文化象征的意义,文化创生的意义。在书法创作中无论呈现出壮美的审美境象还是表达出来的优美、秀美的情调,都不能脱离开真实的本质的精神内容的表现。

  其三,书法艺术对于笔法有本质性的要求

  书法作为艺术出现,对于技法的要求、对于形式美的追求、对于作者思想情感、个性表现的要求更加自觉,尤其在书法技法方面的要求更加严厉,甚至达到残酷的地步,民间一直流传钟繇作书画被而不自觉、王献之学书池水尽黑、怀素以芭蕉为纸顽强苦练草书的传说,在书法技法的锤炼上,也才有帖学和碑学取法路向不同的主张,或者尊帖,或者尊碑,或者碑、帖并举,等等,等等。无论遵循何种取法路向,基本上都意识到笔法的重要性,意识到掌握书法书写技法对书法创作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全面的书法技法层面的修为而师心自用,即使书法创作的热情空前提高,希望在书法创作上有一番作为,则简直是不可能的了。当然,全面娴熟地掌握书法技法、书法知识进行书法创作,这是一项过硬的基本功,不能忽视,但如果以为只要全面、扎实地掌握了书法的基本功就可以步入书法艺术创造的殿堂,那又大错特错了。如果这样的话,我们的高校以及文化、科研单位有那么多的书法从业人员,掌握的书法技能可以说一般人无法望其项背,但大多未必能成就为一流的书法家,更不可能在历史占据一席之地,这也充分说明了艺术创造的艰难。

  书法作为一门文化素养要求极高的艺术门类,仅仅在知识的层面停留不前,则很难进入更高的创造境地之中,这也为很多的历史事例所证实。我国在历史上很早就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意识到书写者本人的知识学养、书法素养、精神境界对于用笔的主导性制约,非常注意在心性和体悟上加以锤炼,在突破自我约束和日常社会生活对精神的约束中,将书法创作提升到更高的精神性、创造性层面上来,如怀素“每见夏日多奇峰”而悟笔法,张旭“见公主担夫争道”而笔法大进,黄庭坚因船夫撑篙而悟却笔法,从而笔法大进,等等,等等,都强调精神体验、心性体悟对书法创作的影响,强调领悟笔法的不易和重要意义。正由于此,所以赵孟頫才发出“用笔千古不易”的感叹。书法成就的大小、书法造诣的高低与书写者的书写技术精湛与否、思想情感、生活阅历的是否丰富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刘熙载才说:书者,如也,如其才,如其学,总之如其人而已。黄庭坚才有对杨凝式“世人但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只有洛阳杨疯子,下笔便到金丝欄”的高度评价。有什么样的人品、学问和精神情调,就有什么层面上的笔法出现,也就有何种书法的成就出现。如果没有精湛的书学素养、没有崇高的心胸境界、没有书写者对笔法的主动性掌握和体悟,又如何在书法中呈现出自我的内在心象呢?

赵启斌和林树中老师

  其四,书法创作要具备全面的文化修养和天赋条件

  对于当代、生活于当代的书法家来说,书法本身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不仅需要书法家文、史、哲领域的全面、广博的修养,书法技能的全面掌握,对宇宙、人生精湛渊博的文化素养、深厚的精神感情体验,更要有现代文化结构、科学文化观念的熏染,社会人生、自然深邃系统完备的认识,而且还要有独见之明,独得之智,按照现在的说法即在某一领域要有自己的创见,在自己所从事的行业中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和造诣,或者在自己感兴趣的知识领域中有着精湛的造诣,在这一文化素养基础上从事书法创作,其书法才能具备深邃的精神穿透力,才能获得书法艺术的形式生命,也才能具有深邃的精神内涵、达到应有的精神高度。古人所谓“人品既已高矣,气韵安得不高”,就是这个道理。现在的社会,是知识呈几何级数猛烈发展的历史时期,社会知识总量几乎超越了全部历史的总合,对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对宇宙空间、自然、社会乃至历史的知识了解的深度,中外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古代和现在都无法相比拟。这都为书法创作提供了极为雄厚的文化、观念和精神空间上的巨大支撑,为现在书法家更加宏阔、深邃创作心境的形成,提供了其他历史时代所可比拟的文化优势、观念优势。也许,当代乃至未来几十年内,正处于重大的历史转折点上,“引才入书”、“引学入书”、“引精神境界入书”、“引至性高情入书”,将是书法创作的主导方向。抒发的性情是自我的真性情,张扬的个性是自我真正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真个性,高扬的精神是可以引起后世人们心灵巨大震撼、引起后世人们情感掀起波澜的真精神,这才是书法所要表现的本质内容、精神和灵魂。

  如上所言,只有在具备广博的文化素养、具备有良好创作心态的基础上从事书法创作,在不断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提炼书法艺术语言上双向下工夫,才能进入创造者应备的精神境界,也才有可能出现一流的书法作品。如张旭所言,只有将一切喜怒哀乐、所接触的自然、人事的方方面面,经过自我的体验、把握、体悟“一寓于书”时,也才有“书”,也才能进入书法创造的大成境地、书法创作的自由国度。

标签:书法;创作;书法评论
责编:徐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