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天昭|北麻银杏应犹在 不见当年树下人
2022-11-09 21:33: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胡天昭  
1
听新闻

  网友小王老师在微博悼念其父,文字虽短,感情深深。我当即口占几句曰:“感君博文情深深,寥寥数字泪涔涔。北麻银杏应犹在,难忘当年树下人。”

  北麻,在南麻之北,麻漾之南,一棵古银杏顶天立地,是过去麻漾中来往船只的航行地标,小王老师家老宅就在这棵银杏树下,她的父亲炳荣是我的学生,莫逆的爱生。

  说是我学生,其实并不准确,他在我们中学初中部读过,但那时他并没听过我的课,而且可以说在诺大的校园中我们压根儿没照过面。

  我是一九六一年走上讲台的。没几年国民经济调整,好多单位紧缩编制,我便下放到南麻教小学。先到中心校报到,被安排在龙泉小学。当年农村学校的设置是三级制:中心校,辅导校,单班校(个別有两个班),龙泉为辅导校,一年级到六年级,三个复式班。辅导校除了自身的教学还管辖数个单班校的业务。龙泉紧靠北麻,小王老师家老宅离校不过百把米。

  (图为如今的龙泉嘴老街)

  龙泉有一条老街,火筒街,所谓火筒,是极言其短如吹火筒,几爿小商店,有点早市,早茶一过就冷清空荡,旁边有了所小学才多了点生气。但放学校空,陪伴我的除了一盏孤灯几本旧书,就只有孤寂了。

  寂寞好读书,但寂寞更盼交友,交非泛泛之交的朋友。这时炳荣走过来了,在夜里,只有书本和孤灯相伴的夜里,进来就大声地喊“老师好”,记忆中还鞠了一躬,这在那时代的乡下很少有这个动作,只有在教室里,当我夹着书本讲稿走进教室,抬手示意,并喊“同学们好”,下面的学生齐刷刷地起立,同时齐刷刷地喊“老师好”,同时齐刷刷地鞠躬。在农村,那时老师很受尊敬,我看书用膳他们都常常围观,还会主动帮你干点活,但在他们眼中我是另一世界的来客,只有炳荣用求教的眼光看着我,并且诚恳地说:“老师,我是你学生,盛泽中学读过。”这让我大感意外,怎么没一点印象呢?他的逻辑是,他曾经在那上过学,而我在同一学校教过书,便是同一学校的师生,自然而然即永为师生。

  他很忙,起早贪黑地干农活,所以一般只是偶尔晚上来倾谈。他对生活并不抱怨,只是想看书,并且喜欢动动笔,想借书并希望在写作上得到指导。这没问题,我的几本书随便看,有什么问题尽管提,一起讨论,共同提高。

  说是共同提高,在我实际是共同安慰,“同是天涯沦落人”,不意在这样的乡下相逢,而且他家就在学校的北面那棵顶天立地银杏树下,他就是小王老师的父亲,他叫王炳荣。一家五口,老奶奶、父母,他下面还有个妹妹,那时读五年级,就在我班级。

  按常理,在当年,在农村,只要稍许识点字有点文化,就会企图脱离农田或觅个可以少干农活的职位,比如谋个民办教师的岗位。我就见过一些读过几年书的小青年,为了能做个代课教师,托人说情,巴结大队干部,我也见过有些民办教师文化水准确实很低,用勉为其难形容他(她)们的教学水平,并不过分。炳荣如稍加锻炼应该可以胜任,大队里也有这看法,如有机会完全可以从代课过渡成为民办教师。但是他并无此要求,我向他提过,他说田里干活很好。

  机会还是找到了他。北麻单班小学的老师患当年江南水乡常患的血丝虫病,大脚膀,常发作,于是大队决定让炳荣代课,我也为他高兴,并传授了驾驭课堂的几套手法,祝他由代而正。

  然而让我大跌眼镜的是他的教师生涯仅坚持了一天,当天放学后就把钥匙课本交回大队,要求大队另请高明,宁愿弃粉笔而归农田。

  为啥?过了几天他来了。他说:“格批小牌位那叫格难弄啊!”上课乱糟糟已弄得他手忙脚乱,谁知下课了想到坑棚边解个手都不安顿,围着他哄闹,让他尴尬得闹了个大红脸。他说:“一个大队人,抬头不见低头见,根本不叫王老师,一口一个炳荣,上厕所小便,小牌子叮着我看,还起哄,害得我不敢扯裤子,一憋憋半天!吃勿消!吃勿消!”

  这让人哭笑不得的“吃不消”断送了他仅仅一天的教师生涯。这段传奇经历,恐怕他的后代们未必知道吧。

  我为他遗憾,他却浑然无半点懊恼,农活干得欢,还如往常一样爱看书,并抽空来攀谈。他家就在学校附近,我却不经常去,,一是他们家极忙,大田收工要忙自留地,田里干活挣工分,家里喂猪养鸡养羊,炳荣那白发老祖母摸摸索索,扫地抹桌,也没空闲。我不忍打扰。二是农家都朴实好客,我一去,炳荣娘就放下手中活计忙烧水泡茶。我说别忙,刚吃过晚饭,口不干。她娘那肯听呢,哔哔啪啪在小风炉上烧起水来了。那年代农家少有热水瓶,折几根蔴杆或毛豆杆烧得黑黑的铜罐吱吱地响。水开了,饭碗里放几张老茶叶,因为柴火旺旺満是烟尘,为讲卫生总在拎起水壶冲茶之前往地上先倒出一点水,仅这一小举动就让我感动,也就更不愿意常去打扰他们了。

  我不去,他就来请。

  那一年,一个冬夜,星星在深蓝的天空瑟瑟抖动,我看了会书差不多准备上床了,炳荣来了,说是他老父亲请我去。

(当地农村的传统米酒)

  什么事?一进门就闻到一股幽幽的酒香。一看八仙桌上,两只饭碗,一盏油灯,“老师,刚做的生锅酒,尝尝味道。”我不知这“生锅”两字写得对不对,这酒是农家米做酒。我早听说历来江南农村有秋收后杜做米酒的年俗,新米进仓,先烧成饭,等饭降至温而不烫手,拌入酒药(酒药也可採辣蓼草自制),盛入缸中,轻轻压平并在中间挖一孔以透气酝酿,等酒香透缸就可舀出上桌,或自饮小酌,或请客宴宾。不过炳荣年少的那年头,荒芜岁月,喝稀饭都要算着下锅,一个酒字那年代可以说是珍稀无比,炳荣一家怎么杜做酒了呢?“做一点点,不可声张。”炳荣解释,又说,“无有小菜,一碗暴醃咸菜,一点熏青豆。寒酸寒酸。”

(青熏豆)

  暴醃咸菜,肥,嫩,咸淡适中,爽口,赛白斩鸡。至于熏青豆,我说,知道,鲁迅小说中闰土来看望回乡的"迅哥"就递上一包干青豆。“老师,那是绍兴人太阳晒出来的,我们这儿青毛豆盐水煮好后,不是晒,是用铁筛子在炭火上熏烤的。味道大不同了。”哦,怪不得这豆青青绿绿,除了豆香咸香清香外还有独特的炭火香呢。

(腌咸菜)

  几口下肚自然要谈到诗。从孟夫子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谈到李白杜甫,当然,由这自酿米酒自然要谈及白居易的小诗《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我说,这“绿”字要唸如“洛”,绿蚁是指浮在酒液面上的浮渣,有人说绿色,以我看是黑乎乎的,古人说到黑色或近乎黑色用"青"或"绿"字的多,李白"云青青兮欲雨"就是黑云密布山雨欲来,杜牧的《阿房宫赋》中“绿云扰扰”这绿云就是对美女黑发的比喻。

(历史久远的古银杏树)

  由酒由诗便谈及做诗。炳荣怯怯地拿出自己劳作之余偷偷写的一点东西要我评论,于是我们就讨论什么是诗。我说认为句式整齐并且押韵就是诗,这是十分幼稚的看法,平时要先多读,古今中外都读,不要急于动笔,读多了,文学修养自然提高,等生活积累到了一定度,就会有写作的冲动,就会有写作的基础。古人的传世之作,几句,几十个字,而且好多明白如话,后人读来往往产生错觉,以为写几句押个韵也能写诗了,其实大谬也!我说白居易这首小诗,表面上是邀请朋友来品新醅家酿,短短二十个字,浸透了多少友情啊,明白如话,情深温暖,“向晚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对朋友的惦念关心竟浓缩在这短短的几十个字之中,该是何等的文学功底和生活底蕴啊!

  就这样拉拉扯址,一盏如豆灯火,两个忘年之交,银杏树下,农家小屋,几碗米酒,半夜倾谈,满腔友情……吱哑一声,微熏出门,一天星斗,酒酣耳热,冷风不冷……

  中国历来有因诗文罹祸的传统。炳荣不过是务农而有点文学向往的青年,想不到用现在流行的话躺着也中枪,因为写了几句竟喫了一次惊吓。

  按中国的干部体制,炳荣无疑是培养对象,贫农成份,又上过初中,虽中途辍学,在当时农村这种人才不能说稀缺,可以说比较少。果然他被吸纳进了四清工作队。经过此番历练,回家以后人更成熟,活也干得更欢。但是文革开始一张大字报给他扣了一顶吓煞人的大帽子。炳荣有点文学青年的倾向,这样的青年一般有两个欲望:写作欲和发表欲,这里的发表欲包括在朋友之间传阅。那大字报好像抓住他一句“西风飕飕干劲足”,便上纲上线。大字报的逻辑是:革命形势大好,是东风压倒西风,东风就代表社会主义,代表革命,西风就代表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代表反革命,西风飕飕你还干劲十足,简直是反动透顶!

  那年头随便给你扣一顶政治帽子可以压死你。后来我听说炳荣紧张极了。但是那个年代是个你咬我我打你的混战时代,有人用大帽子压炳荣,也有人反抄揭发者的老底,说他成份不好,是混进革命队伍的异己分子,污蔑攻击贫下中农的红后代。炳荣后来总结说,真是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啊!

  这阶级斗争一抓保护了炳荣,而另一次阶级斗争再一抓却让我哭笑不得。这是后来炳荣亲口对我讲的。

  还是在文革中。炳荣的祖母过世了。当时火化在平望。炳荣是孝子贤孙,他有两个遗憾。祖母一世贫苦,晚年安顿但物质仍然清贫,没让她过上好生活,这是一个遗憾。第二个遗憾是祖母一生未照过相,希望有个留影存念。第一个遗憾只好遗憾了,第二个希望不留遗憾,他竟然把镇上照相舘的师傅请到火化场给奶奶留了影!

(北麻漾一角)

  我大吃一惊,给逝者拍照,而且在火化场,几人敢?几人肯?害怕不说,一般都觉是触霉头。“你是绑架吧?”我问。“想得出格!”------这是他的口头禅。“想得出格!我们是智取。”如何智取?原来那师傅果然连连摇头,而且那时也没外出服务的店规。这时炳荣几个就祭出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的杀手锏:不为贫下中农服务,什么立场!该当何罪!此师傅大约被革命的烈火吓傻了,只得战战竞竞地执行。……炳荣手舞足蹈的叙述,让我哭笑不得,只回了他四个字------想得出格!

  那时炳荣已是大队干部了。

  后来我离开了南麻,离开了北麻漾边那棵孤零零的银杏树,回到了原来的中学。偶尔去南麻也会顺便去银杏树下看望老友。炳荣已是大队书记了,但忙碌依旧,卷着裤腿,放下铁耙就挑粪桶,只是旧屋已翻新,圈起了围墙,焊制了大铁门,我笑着说:“王家大院上档次啦!到底是王书记了!”他还是往常那样开口“想得出格”:“想得出格,老师,我是大队干部中最蹩脚啦。”在闲谈中文学的内容自然无位置了,谈得更多的是官场趣事,到底是农村基层干部了,接触面广,见多识广,那年代荒堂之事又多,他又具语言天才,说得笑声满堂,我们相约,等他再混若干年,合写几篇新官场现形记。

  我们最后一次畅谈,最后一顿老酒,是在我盛泽的家里,在东白漾边。改革开放了,王书记与时俱进当了王经理,乡镇企业草创阶段的经理。那是西北风没发的初秋,他拎了一串大闸蟹来了,我家里搞了几个菜,开了一瓶白酒,什么牌?记得有个“蟹”。酒助谈兴,我请教生意经,他说:“生意经就是关系经。”而关键的关系是在权力部门,乡镇企业在夹缝中求生存,必须服侍好这帮人,开始是送土产,后来嫌吃相难看就上真金白银,请客喝酒,卡拉OK,使浑身解数,反正捉得到老鼠的就是好猫。“老师,我记住你的话,人不可免俗,又不可庸俗。但现实是你又不得不庸俗。”他喝了一口又说:“你知道现在选人才的第一条是什么?是酒量。”这让我大吃一惊。他说:“现在流行一句话叫不怕廉政只怕连顿”——连顿喝连顿吃连顿拉关系。呜呼!我真的无语了……到底是久经沙场了,酒量明显见长,而谈话中透露出的兴奋与无奈也更明显了。常在河边走,多见人湿脚,但越来越见怪不怪了。

  临别,他拍了拍我肩膀,说:“西风还没有发作,蟹黄蟹膏不滿。下次等西风响蟹脚痒,请你到南麻一醉方休!”

  后来,后来,一醉方休终成一醉永休! 过了很久我才听说,他,炳荣,突然喷血,抢救不及,英年早逝了。

  关于他的最后,我听到过几个版本,是否是一醉而永休,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北麻那棵古银杏还顶天立地在麻漾边,阅尽人间,秋去冬来,黄叶满地,但树下那位开口总是“想得出格”的忘年老交再也见不到了。(本文作于2014年底)

  延伸阅读:文中描述的南麻镇位于吴江西南部,属于太湖流域的水网地区,境内河流纵横,荡漾较多。流经境内的主要河道有烂溪、麻溪、大泾港、三里泾、鳑鮍港等;荡漾有北麻漾、南麻漾、寺西漾、上下荡等。龙泉村,位于南麻镇区西北部,距镇区2.5公里,东接北麻村,南至中旺、桥北村、西通沈家村,北傍北麻漾,连接南北麻漾的大泾港穿村而过。解放初为龙泉乡,辖9个村。1956年并区并乡中并入南麻乡。1958年,坛丘成立人民公社,两社合并取名龙泉大队。1962年8月,南麻成立人民公社,龙泉大队划归南麻公社管辖。1983年7月,龙泉大队改名龙泉村。后来,龙泉村和北麻村合并成立了龙北村。今天,龙北村又合并一个北旺村而成为龙泉嘴村了。



标签:银杏树;老师;吴江
责编:管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