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江南文化气息——评《中国江南水乡建筑文化》
2024-09-03 21:39: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束有春  
1
听新闻

  江南水乡,气候润明,泽国万流,经济发达。千百年来,秀美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出柔美的水乡地域文化。尤其是唐宋以降,江南水乡更是引领华夏经济文化之潮流,成为全国人居环境最佳所在。长期以来,有关江南水乡经济地理、民俗民风、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研究论著可谓汗牛充栋,关于江南水乡城镇、乡村等聚落、环境景观、园林、住宅、亭桥、塔幢等建筑类型的研究也著述极丰,但从区域建筑文化发展的角度,对江南水乡建筑文化进行全面、系统探究,尚乏善可陈。近读《中国江南水乡建筑文化》一书,始觉这一学术领域又增添了一道风景,其研究填补了从区域角度研究江南水乡建筑文化的空白。

  该书共分八章,作者通过对浩瀚文献的梳理、相关考古资料的甄别汲取,加以大量的实际调查研究与测绘,分别从江南水乡历史概述、地域文化研究、聚落体系研究、生活情态与建筑形态、园林、建筑营造文化、建筑装饰文化以及江南水乡建筑文化之未来等不同角度与层面,对江南水乡建筑文化进行立体式研究。在时间跨度上,追根溯源,上至新石器时代,下至民国时期,首次对江南水乡地域文化的产生、发展、演变等进行系统的整理,指出水乡地域文化同源吴越,经历了从“尚武的吴越”到“崇文的江南”,再到“崇商重文的江南”的嬗变,从而揭示出江南水乡发达的经济文化、迥异的乡风民俗、独特的地域环境、创新的思想观念等,与孕育江南水乡建筑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江南水乡地域广阔,水乡建筑特色鲜明、异彩纷呈,作者从聚落研究角度入手,通过周庄、同里、甪直、南浔、苏州、杭州等个案的分析,分别就江南水乡的村落、市镇、城市等进行研究,指出江南水乡聚落具有沿水布置、动态变化的空间特征,河流、街市、水栅成为江南水乡空间结构的主要标识。

  江南水乡建筑与江南人的生活形态是分不开的。在《中国江南水乡建筑文化》一书中,作者提出“建筑是生活的建筑、建筑艺术是生活的艺术”的观点,引领读者从审美的角度对江南水乡建筑文化进行审视。从建筑功能上来讲,作者将江南水乡建筑功能划分为居住、行业、服务、娱乐、文教等各种建筑形式,而对散布其间的与水乡民众思想、习俗、生活息息相关的园林、祠堂、寺庙道观等建筑,作者又进行了深入的研磨与刻画。建筑是水乡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水乡建筑的灵魂,该书一方面为我们描摹出了水乡建筑多彩的画卷,一方面又从理性分析的角度,对江南水乡建筑的盛衰、建筑形式的多寡与地方人文的变迁与发展进行分析,使江南水乡建筑在文化分析中得到内涵的彰显。

  具体到建筑方面,又与江南水乡俊彦辈出、能工巧匠众多有关。关于这一点,《中国江南水乡建筑文化》一书又作了专章分析。书中较完整地概括了江南水乡历代知名匠师及他们的代表作,强调了1923年创立的江苏公立苏州工业专门学校的历史地位与贡献——不仅开江南水乡建筑文化教育之先,更是我国高等建筑学科教育的发源地,作者用“苏工精神”进行概括,说明该校在江南水乡建筑文化发展、培育水乡建筑人才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全书以史为据,对在江南水乡产生的主要建筑论著及匠师们进行了罗列与分析,重点对《鲁班经》《园冶》《长物志》《营造法原》进行了分析与评述,对喻浩、蒯祥等匠师进行了介绍。江南水乡正是拥有了一大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建筑人才,才使江南水乡建筑在一般意义上的居住功能基础上,更具备了技术的精细与审美的愉悦。书中从建筑的平面、梁架、牌科、提栈、屋顶等细部对江南水乡建筑的技术进行分析,通过对水乡建筑中的木装饰、砖装饰、石装饰、金属装饰等装饰艺术手法及装饰图案的分析,深入细致地向人们展示了江南水乡建筑的形式美与丰富的文化内涵。作者把地域文化现象与建筑实体、建筑空间紧密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审视,既有理论上的概括提炼,又有具体建筑形式的分析比较,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富有立体感的江南水乡建筑美丽画卷。

  江南水乡建筑是美的,对江南水乡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抢救是任重道远的。本书作者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并深入实地进行调查研究,抢救整理了部分传统建筑仪式资料,使建筑文化遗产中的“非物质”内容得到了记录。对于江南水乡建筑文化的未来发展,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提供某种模式,而是希望通过个体的道德自律以及人格完善来约束资源的过度开发,虽然有书生意气,但也足以发人深思,对做好江南水乡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当然,该书也存在不足。从书名来看,应该包括对江南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文化的研究,但作者的着眼点显然是江南水乡的传统建筑,而没有包含水乡的现代建筑。事实上,江南水乡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是密切关联的,书中应该对这一方面交代得更清楚些。

  其次,江南水乡不仅仅只是局限于江苏苏南与浙江两地,如果以长江为界,安徽的皖南地区以及上海等地的建筑文化也可以纳入考察视野。但全书主要是考察江苏的苏州、无锡地区,浙江杭州等地次之,因此,在内容上与“江南水乡”这一非常宽泛的概念存在着差距。这可能与作者长期生活在江苏,对江浙一带的情况比较了解、资料占有比较充分有关。但这些不足并不影响本书在中国建筑文化史研究方面的价值。

  该书图文并茂,除配有大量照片外,还有大量线描图,除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人士有借鉴作用外,对从事古建筑保护与研究、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的广大文物工作者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束有春)

 

  新闻链接>>>

地域文化的力作

  《中国江南水乡建筑文化》,作者周学鹰、马晓,于2006年5月出版,今年6月再版。

  该书从区域建筑文化发展的角度,对江南水乡建筑文化进行全面、系统的探究,填补了这一学术研究领域的某些空白。全书共八章,分别从江南水乡历史概述、地域文化研究、聚落体系研究、生活情态与建筑形态、园林、建筑营造文化、建筑装饰文化,以及江南水乡建筑文化之未来等不同角度与层面,对江南水乡建筑文化进行了立体式探究。

  本书图文并茂,除配有大量照片外,还有详实的测绘图。相关研究内容除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人士有专业性借鉴作用外,对从事古建筑学习、建筑遗产保护与研究及文化遗产领域的广大文物工作者等,也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作者周学鹰,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导,南京大学东方建筑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名城古建所副所长。中国考古学会建筑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担任《古建园林技术》《中国建筑文化遗产》《建筑与文化》《建筑史学刊》等杂志编委。已出版专著14部,发表论文近160篇。

  作者马晓,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名城古建所所长。中国考古学会建筑考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史学会理事等,兼任《古建园林技术》《建筑与文化》《中国建筑文化遗产》等杂志编委。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建筑考古研究与探索、中国建筑史学研究与实践等。已出版专著10余部,发表论文近百篇。

标签:水乡;江南;建筑文化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