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讲述丹阳历史人文,展现厚重文化底蕴。“五一”期间,“凤舞丹阳·乐享文旅”光影秀活动每晚在丹阳云阳楼举行,以一场视觉盛宴点亮假期。5月1日,夜幕降临,江南时报记者来到云阳楼,一睹光影秀的活力缤纷。
本次活动由丹阳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主办,丹阳市文化馆承办,丹阳市城市管理局、丹阳市云阳街道办事处协办。本次活动旨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丹阳丰富的人文历史,为“智造名城、运河明珠”现代化丹阳建设注入新活力,促进全市文旅深度融合,营造良好节日氛围。
19时,华灯初上,绚彩光影闪耀城楼,如梦如幻。熠熠生辉的流光,吸引众多市民游客驻足观赏,人们纷纷掏出手机拍摄。还有不少在公众号上看到信息早早到场守候,有提前抢占观影点,背着专业摄影包,带着长枪短炮的市民。夜空中盘旋的无人机,在灯光映衬下,编制出绚丽多彩的画卷。
丹阳市文化馆馆长张丹向江南时报记者介绍:“光影秀从诚信文化、齐梁文化、运河明珠、智造名城等四个方面,让观众全面了解丹阳,感受丹阳,爱上丹阳。”光与影交织成绚丽多彩的画卷,给观众带来无尽的惊喜与震撼。
光影中,季札挂剑、西周凤纹尊、上海战役总前委旧址、吕氏三杰、沪宁城际丹阳站……追逐光影的脚步,人文与科技交相辉映。
“季札挂剑”的故事记载于刘向《新序》、司马迁《史记》,是一个流传至今的信义故事。春秋时,吴王寿梦四子季札三让王位,避耕于舜山脚下,受封于延陵,号称“延陵季子”。孔子敬仰季札,季札去世后,孔子在季札墓前写下了“呜呼有延陵君子之墓”的碑文。位于丹阳延陵镇的季子庙,就有孔子手迹十字碑。
“我们是从江阴来的,趁着五一到丹阳配眼镜。在小红书上了解了一些景点和活动信息,顺路来玩一玩。”在云阳楼欣赏光影秀的游客朱惠君说,1日上午,她和家人就驱车来到丹阳配镜。下午在延陵镇九里村,一家人也体验了“季子挂剑寻宝记文化亲子活动”。据介绍,九里村内各处提前藏匿了“宝藏”,大门处的九里村地图标志出宝藏区域,并提供喷绘墙供亲子签到打卡。“以前我们只知道九里有沸井,亲子元素让我和孩子在游玩过程中,共同体验到寻宝的乐趣。来一趟丹阳挺值的!”朱惠君开心地说,接下来她还要去南京等地玩转小长假。
西周凤纹尊为西周中期吴国的青铜器,1976年于丹阳司徒镇窖藏出土,现收藏于镇江博物馆。西周凤纹尊是所见吴国早期铸造最为华丽的青铜器,是镇江博物馆唯一的国宝级文物。尊腹部的两凤纹间,有一图像文字与金文“鼋”字相似,郭沫若考释天鼋”与“轩辕”音近,并引《国语·周语下》“我姬氏出自天鼋”,认为是周人姬姓的族徽。西周凤纹尊在吴地丹阳发现,表明早在西周时期,江南宁镇地区就具有高度发达的青铜铸造业,且已形成自身独特的青铜文化风格。
吕氏三杰是丹阳近现代名人代表。吕凤子是近代著名书画家、美术教育家,是我国女子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先驱。他独创“凤体字”,完美结合诗、书、画、印,人物画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被徐悲鸿誉为“三百年来第一人”。吕叔湘是杰出的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翻译家。他主编出版了我国第一部语法词典《现代汉语八百词》,编著出版了《现代汉语词典》等一系列著作,为我国汉字语言普及、改革与规范化作出了贡献。吕澂是吕凤子三弟,早年研究美学,著有《美学概论》等,后热衷研学禅理,在佛学园地里辛勤耕耘70个春秋,撰写了大量论文和专著,是公认的具有卓越成就的当代佛学大师。
沉浸式、数字化、年轻态的假期新场景让人流连忘返。据悉,五一小长假期间,每天都有19:00、19:30、20:00三场光影秀上演。“丹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同时也是沪宁线上一座现代化工业智造名城。我们想用先进的全息投影技术,与丹阳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相互碰撞,让人们在古色古香的云阳楼上,穿越千年,感受丹阳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张丹说。
江南时报记者 张梓扬